分享

​《黄帝内经365》--101.五脏所主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三章  内藏外象·

·第三节  藏象构成体系·

 

五、五脏所主(101

 

我们仔细研究上一篇所列“藏象五行归类表”,可以发现,人体是以五脏命名的五大系统。举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精气神津液、声色嗅味等,都与五脏有对应关系。五大系统又通过经络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阴阳五行的规律运动变化。这是我国传统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五脏系统的组合排列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五大系统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具有五行的基本特征。二,五脏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了五行生克乘侮的原理。三,五行由天地阴阳所化,与四时节序、五方五位相通应,故五脏系统的运行变化也与天地时位的交替更迭相适应。

说到脏腑的基本功能,《内经》并没有辟专篇进行归纳,更多的是在讨论具体的病因、证候及诊疗时加以阐述、发挥,这样的方式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人为了教学的需要,对散在于各篇的脏腑功能,从五脏所主、所藏、所荣,五脏外合,五脏开窍,五脏与五种情志、五类体液等的对应关系,以及脏腑表里相合等进行归纳整合。如表:

 

 

五脏所主

主血脉

主藏神

(主神明)

主谋虑

主疏泄

主藏血

主运化升清

主藏肉

(主统血)

主藏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主治节、朝百脉

主藏精

主生长发育

主水,纳气

所藏五神

心藏神

肝藏魂

脾藏意

肺藏魄

肾藏志

所属五志

在志为喜

在志为怒

在志为思

在志为忧

在志为恐

所发五声

在声为笑

在声为呼

在声为歌

在声为哭

在声为呻

所荣五部

其华在面

其华在爪

其华在唇

其华在毛

其华在发

所合五体

在体为脉

在体为筋

在体为肉

在体为皮、毛

在体为骨、髓

所欲五味

心欲苦

肝欲酸

脾欲甘

肺欲辛

肾欲咸

所通门户

开窍于舌、耳

开窍于目

开窍于口

开窍于鼻

开窍于耳、二阴

所化五液

汗为心液

泪为肝液

涎为脾液

涕为肺液

唾为肾液

脏腑相合

小肠:

  受盛之腑

胆:

  中精之腑

胃:

  五谷之腑

大肠:

  传导之腑

膀胱:津液之腑

三焦:中渎之腑

 

表101-1  五脏系统基本生理功能表

 

上表内容丰富,也十分重要,但我们在这里只能作一些概念性的解读,因为五脏是一个大的系统,将任何一脏一腑进行独立的解读都很难曲尽其意,更多的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经络、病机、诊治等章节中加以补充。

    我们先来讨论五脏所主。在《内经》中,“主”字的使用频率很高,主有主导、主持、主管、控制等意义。

     1、心。

1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意思是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周遍全身的功能,以发挥血液的濡养作用。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其充在血脉。”《内经》认为,血液的生成,既靠脾的散精,又靠心的化赤生养;血液在全身的循环运行,则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

2 心藏神。《内经》所谓的神,与唯心主义的“神灵”是两个概念。“神,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指思维意识活动。”(《简明中医辞典》)神与生俱来,如《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来自于父母之精,神则是在精与卵相搏受孕之初产生的。但神虽形成于先天之精,也必须得到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所以神同时也是水谷精气不断滋养的产物。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又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内经》将神分成神、魂、魄、意、志五类,五神分藏于五脏,而由心总统之。五脏分藏五神,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所以五脏又称为“五神脏”。后文将专门讨论神的问题。

     2、肝。

(1) 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谋即谋划、策略;虑是深思基础上的谋划。肝主谋划与肝藏魂有关,人的智力、智慧等属于《内经》“魂”的范畴。肝属木,木应春令生发之气,万物萌芽发生,必有谋虑在先,就如同万事付诸行动之前必先深思熟虑,将军统兵打仗之前必先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这个谋划的任务由肝来完成。

    近代医家恽铁樵从病理角度反证:“肝主怒,拟有似者,故曰将军。怒则不复有谋虑,是肝之病也,从病人失职,以测不病时之本能,故谋虑归肝。”(《群经见智录》)人在盛怒之下行事不计后果,就是肝不能谋虑的结果。

2 主疏泄。肝主疏泄是后世医家根据“肝主谋虑”、“木喜条达”等特征归纳得出的结论。疏,疏通,条畅通达;泄,泄越,升发。肝的疏泄功能完全符合木的生长特点。木曰曲直,既有树干的刚直,又有树枝的曲柔,只有具备了能刚能柔,可曲可伸的品质,才能做到条畅通达。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二是促进脾胃的升清降浊,三是调畅舒缓情志活动。此外,肝的疏泄功能又有推动精血、津液运行的作用。

3 主藏血。这里的藏有贮藏、调节二义。肝贮藏血液,后世医家更将肝喻为“血库”、“血府”、“血海”等,表示肝是人体的血液库藏。肝的藏血功能可以制约阳气升腾,以保证肝主谋虑、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

肝藏血的另一个作用是调节全身血量。如《素问·五脏生成论》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藏血,心行血,当人体安静休息或情绪平稳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一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当人体活动量增加或情绪激动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加,肝脏就会输出相对多的血液,如王冰注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此外,肝藏血的功能还包含有约束、固摄血液的作用,临床某些出血证与肝藏血的功能失调有关。

4 主藏魂。《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谓之魂。”说明魂是依附于神而存在的。精与神相对,魂与魄相对,神、魂属阳,精、魄属阴。《本神》同时指出:“肝藏血,血舍魂。”魂舍于血,血属阴,魂属阳,故魂为阴中之阳;肝木应于春,寓少阳之气,少阳者,阴中之阳也,故而肝与魂属性相同,魂舍于血,而血藏于肝,故魂亦藏于肝。

     3、脾。

1 主运化、升清。运,运输;化,消化吸收。脾主运化即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升清”的方式实现的。升,脾气主升,是脾气的主要功能特点,与“胃气主降”相辅相成,共同承担全身气机枢纽的职能;清,就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微物质。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主运化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运化水湿,即“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职责分明:胃负责受纳腐熟水谷,使饮食的糟粕下降,排出体外,其中的水液部分则由脾负责运化。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使水液在体内停滞,久则变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2) 脾藏肉,主四肢,主统血。脾藏肉,又叫脾主肉。脾藏肉的藏不是说全身肌肉都藏于脾,而是说全身肌肉都依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如《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

    四肢是全身肌肉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特别提出“脾主四肢”的概念。另外,脾居中宫寄旺四隅,而四肢就长在躯体的四隅部位,这也是脾主四肢的理由之一。四肢手足部处在人体的末端,四肢手足的活动状态,可以反映脾胃阳气的盛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实四肢。”《素问·阳明脉解篇》云:“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四肢手足灵活有力,说明脾胃阳气充盛,精微之气转运的道路畅通;人进入老年后,脾胃阳气虚衰,首先表现为四肢不用,就是这个道理。

脾统血,《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脾主肉,脾裹血实际上就是“肉裹血”,所以脾统血(裹血)的意思是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作用,因而临床上将一部分出血性疾病归咎于“脾不统血”。

     4、肺。

1 主藏气、司呼吸。 肺藏气,又叫肺主气,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如《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气通于肺。”肺所藏之气有两大来源,一是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二是由脾上输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这两类气经过肺的化合,输布到全身各部发挥作用。根据这些气所输布的不同部位,所发挥的不同功效,而分为宗气、营气、卫气、清阳之气等。其中宗气积聚于胸中,主要有“贯心脉”“行呼吸”的作用;营气有营养作用,行于脉内;卫气有护卫作用,行于脉外,营卫之气一昼夜五十周于身;清阳之气指精纯清润的阳和之气,主要温润头面诸窍。

肺司呼吸很好理解,呼吸的动力来自于宗气。此外,因为肺合皮毛,皮肤毛孔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呼吸运动,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所以毛孔又叫“气门”。皮肤的呼吸运动虽然是隐性进行的,但由于面积广大,所以这部分呼吸的作用也十分巨大,如果人为地堵塞全身毛孔,人很快就会出现问题。人进入老年后,皮肤毛孔退化,这部分呼吸面积大为减少,相应增加了肺的呼吸负担。

2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宣化,布散;肃降,清肃,下降。肺主宣发的作用,一是将肺所化合的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布散到全身;二是排出体内的浊气;三是调节皮肤腠理的开合,将一些代谢产物经皮肤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的作用,一是使肺气向下通降,同时平抑脏腑逆乱之气;二是洁净气道,清肃肺及呼吸道的异物;三是通导大肠,因为肺与大肠有表里络属关系。肺的宣发功能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肺的肃降功能具有向下、向内的特点,二者在功能上相互依存制约,相反相成。

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实际是肺发挥宣发、肃降作用的结果。所谓通调水道就是指肺具有疏通、调节全身水液输布、运行、排泄的作用。肺所通调的水道有两大体系,一是从肺到皮毛、腠理,为外水道系统,由肺的“宣发”功能所主;一是从肺到中、下二焦,为内水道系统,由肺的“肃降”功能所主。

肺通调水道的过程有两重生理意义,一是灌输全身组织器官,形式上如“雾露之溉”;二是通过调节水液输布,有利于机体适应四时寒暑的变化。比如夏天外水道水液增多,汗液增加;冬天内水道水液增多,尿液增加。这些都有赖于肺的通调。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与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的导向作用有关。自然之气亦天地所生,既为天地所生,必禀五行之性,如盛夏之气入通于火,火为阳,阳者亲外;严寒之气入通于水,水为阴,阴者亲内。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3) 主治节、朝百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是对上述肺的生理功能的形象概括,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合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肺犹如一国之相,治理调节重大事务,所以肺承担着调节呼吸,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调节气血、津液输布等任务。

    关于“肺主治节”,李阳波先生认为治节的“节”,指的是节气,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天气通于肺,而天之气有四时之异,春为风木之气,夏为火热之气,长夏湿土之气,秋为燥金之气,冬有寒水之气,肺所吸入的天气似乎每天都不同,都需要通过肺的转换才能对人体发挥作用。

肺朝百脉,朝,同潮汐之“潮”,潮动之义;百脉指全身经络血脉。肺朝百脉的意思是,肺以其宣发肃降之力,潮动经脉,使气血布达全身。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气血通过经络血脉在全身的运行,除了依靠心气的推动,还有赖于肺气富有节律的潮动。

     5、肾。

1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贮藏,闭藏。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什么是精?精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因藏于肾,故又称“肾精”或“肾气”。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后世将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所谓先天之精是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男女两精相合,十月怀胎,流传给子女的那一部分就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不能更多,只会逐渐消耗。人生成后,依靠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补充肾精,这就是后天之精。所以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实际上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只不过是两代人的水谷精微。

精的主要作用,如《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又云:“肾藏精,精舍志。”《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内经》对精的论述有很多,归纳起来,肾精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生殖后代;二是藏志、生髓、化气、化血;三是滋养脏腑经脉。肾精还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促进生长发育。人在幼年,脏腑娇弱,脾胃稚嫩,主要依靠先天之精促进生长,而后脾胃逐渐强壮,肾精不断充盈,机体旺盛生长。中老年后,脾胃逐渐衰弱,肾精补给不足,人体的各项机能也逐步衰退,所以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主要关乎肾精的盛衰。

2 主水。肾主水指的是肾气对体内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如《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人体水液的代谢过程,从胃的摄入,到脾的运化和转输,到肺的宣发和肃降,最后到肾的蒸腾气化,同时以膀胱、三焦为通道,分别以汗、尿、气等形式排出体外。正如《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为病也。”

3 主纳气。肾主纳气是后世的发挥,最早见于《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可能与道家“丹田”说也有一定关系。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接纳、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作用。清代医家林佩琴指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喘症》)气而有根,呼吸才能接续不绝。这一观点证之临床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