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365· ·第二章 五运六气· ·第六节 气交之变·
六、五运之气的变化特征(075)
(一)德化政令灾变。 五运之气的变化,各有德、化、政、令、灾、变六大特征。德是五运之气的本质特征,政是五运的施政方式,令是五运化生的行令之气,变是变易,灾是灾异。其中德化政令四者是“和气”,即正常的变化;灾变是“杀气”,是异常的变化。这些变化特征施加于万事万物包括人,出现相应的变化。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 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 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
一般来说,五运之气的运行变化,与四时寒暑更迭是相适应的,但是五运之气在运行过程中,气与气之间发生变乱,大多是随遇而发,发无定期,其中有一些突发性的灾害现象与之相吻合,有没有什么征兆可见呢?那就要通过五运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德化政令灾变等特征来分析。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 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 化蕃茂,其政明耀,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 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 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凓冽, 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 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以上《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5/7) 我们先将这段文字列成下表:
表075-1 五运之气德化政令变灾表
“东方生风”:我们讨论五气的来源,必须与方位和时令联系起来。五气只有来自于所属的方位,产生于所主的时令,才是正气。东方为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风是天地之阳气,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所以说风之气来自于东方,发生在春天,这是风的正当之气,即“风之正”。冬天也有风,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寒冷刺骨,须知风不会使人“刺骨”,这种感觉是冬天大气中的寒水之性造成的,风只是一种载体,这是必须要加以区别的。春风起,万物焕发生机,五行中惟有木是有生命的物质,所以风生木。 敷和:敷布柔和。生荣:滋生繁荣。舒启:舒展开启。其令风:木运行令之气自然是风。振发:振动飞扬。散落:飘散零落。 “南方生热”:阳极于夏,夏旺于南,所以南方生热,热极则生火。彰显:昭彰显明。蕃茂:生长茂盛。明耀:光明照耀。销铄:本义是融化金属,此指因炎热而使物体变形。燔焫:炎火焚烧,其危害程度大于销铄。 “中央生湿”:土旺于中央,其气化湿。溽蒸:溽,湿;蒸,热。丰备:充盈完备。骤注:暴雨倾注。霖溃:久雨溃决。 “西方生燥”:金旺于西方,其气化燥。紧敛:紧缩收敛。劲切:刚劲急切。苍陨:青木凋落。 “北方生寒”:水旺于北方,其气化寒。凄沧:凄凉寒冷。清谧:清冷安静。凝肃:凝固肃厉。凓冽:寒冷战栗。 这一段文字,《素问·五运行大论》有类似论述,可以参阅。
(二)德化政令与五运太过不及。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 不能相加也;胜负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 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 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动静损益”:动静指德化政令而言,损益指五运太过与不及。 天地之道阴阳往复,以德报德,以化报化。德化政令是五气之“和气”,灾变是五气之“杀气”,损益不能相加。也可以理解为和气与杀气不能互相侵凌。杀气盛则复气亦盛,胜气弱则复气亦弱,损益不能相多。胜气与复气的往来,大小气数相同,损益不能相过(超越)。天地阴阳之气升降为用,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又如寒暑,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损益不能相无。五气的变动有一定的规律,有动必有复,通过观察动气,就能了解复气。 德与化是五气正常的吉兆,政与令是五气运行的程式,变易是产生胜复之气的纲纪,而灾祸是导致损害的缘起。人气与天气相当则和,人气与天气不相当则病。重复感受邪气,病变就会加重。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 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 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 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 也。 (以上《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7/7)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句,似乎与医理无涉,但却正是《黄帝内经》的写作宗旨所在。《内经》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的宏观层面阐述医学的原理,这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最本质的区别。一部《黄帝内经》,就篇幅而言,论天地自然社会人事者五分有其二,论经络腧穴刺灸者五分有其二,其余五分之一才是论述藏象生理病因诊法治则。所以,我们学习《黄帝内经》,首先要弄通天地自然社会人事与人体相应之理,此外遑论其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