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017.干支纪月纪日纪时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一章  生气通天·

·第四节  干支·

三、干支纪月纪日纪时(017

(一)干支纪月。

干支纪月,又叫“月建”,即“某月建于某支(辰)”,建是建立,天文意义是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十二辰的位置。干支纪月的关键问题是以什么月作为岁首之月,也即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安排在什么季节。夏、商、周三代轮流改正朔,称为“三正”。夏历正月建寅(以地支寅纪正月),商历正月建丑,周历正月建子。汉武帝太初元年所颁《太初历》,沿袭夏制,正式确定正月建寅制,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建寅的纪月方法所纪之月不是朔望月,不反映月相变化,而是按照二十四节气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包括二个节气,即每年从“立春”节开始至“雨水”节最后一天为寅月,就是正月,从“惊蛰”开始至“春分”最后一天为卯月,即夏历二月,依次类推,每年不变。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解释地支命名意义时已经将地支与夏历月联系了起来,如下表:

表017-1  月建表

这是正月建寅制每个月的地支,而每月的天干则从年天干推导而来,古人编了一首《五虎建元歌》:“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丙辛之年从庚算,丁壬壬寅正月求,戊癸甲寅建正月,十干年月顺行流。”

意思是:每逢年天干为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天干为“丙”,后面各月的天干按十天干顺序顺行;每逢年天干为乙或庚的年份,正月天干为“戊”,丙、辛之年正月天干为“庚”;丁、壬之年正月干支为“壬寅”,戊、癸之年正月干支为“甲寅”。如2012年为壬辰年,按“丁壬壬寅正月求”,则正月为壬寅,二月为癸卯,三月为甲辰,依此类推。至于为什么采用这个方法,我们以后再讨论。

干支纪月如表017-2所示:

 

表017-2  干支纪月表

    (二)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至迟在殷商时代即已开始使用,有史家考证可以上推至盘庚迁殷时代(约公元前1300年左右)或更早。据《春秋》记载:“隐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是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春二月己巳日发生了日食。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天,干支纪日2700余年从未间断,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的连续纪时系统,而鲁隐公之前至盘庚迁殷之间干支纪日有无中断或错乱,已无史料可考。

干支纪日如此久远,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它的起点问题,是否与前面提到的“甲子月甲子日寅时冬至”有关?然而这一天又是如何推导而得?传说中最近的一次五星联珠是在尧帝登基之时,这个离我们太遥远了,这样的可能性太不可思议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干支纪日的起点,决不会是古人通过抓阄或其它类似的办法确定的。顺便说一句,星命学家特别看重日干支。

日干支的推算方法比较复杂,此处从略,各位可以查阅《万年历》。

    (三)干支纪时。

在西汉以前就有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段的做法,并且有专门的名称,如杜预《集解》记载的夜半、鸡鸣、平旦等,约至南齐时才系统地用十二地支来纪时,而用天干与地支联合纪时,则被认为源于唐代星命家。

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段,用地支命名,就是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可分为“初”、“正”两个时间段,如子时可分为“子初”与“子正”。初与正各相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小时,“小时”就是小时辰的意思,两个小时辰合成一个大时辰,“初”是前一个小时辰,“正”是后一个小时辰,如子初,相当于夜半23点到0点,子正相当于夜半0点到1点。

十二时辰与今时对应如下表:


                                    表017-3  十二时辰对应表

这是干支纪时的时支,而时天干则根据日天干推导而来,有口诀《五子建元歌》:“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由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求,壬子是真途。”

意思是:每逢天干为甲或己,当日子时的天干为甲,后面各时辰的天干按次序顺行。每逢天干为乙或庚之日,子时干支为丙子,诸如此类。另外,由于子正在今日,子初在昨日,所以也有将子时分为二段,0-1时按歌诀确定,23-24时按昨日亥时的天干顺行。时天干表如下:

                                      表017-4  时干支表

把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