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我看到这么一个观点。 “一个人整天炫耀自己在派对的,一般都没朋友; 整天说鸡汤的,说明你意志不坚定。” 话可能有一点绝对化了。 但是,一个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 倾向于去说些什么, 用怎么样的方式来说, 的确可以体现出他一部分的内心世界。 开过很多期课程之后, 我发现,观察学员们在课堂上说话的方式, 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02 第一类人: “还是让他说吧。我不知道说什么。” 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 一有发言机会,就往后躲,能不讲就不讲。 是不是挺像学生时代的我们的…… 为什么会不喜欢发言呢? 其实,是因为他们往往还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观点。 站起来了,也没话可以讲。所以就想听别人讲。 为什么会没有自己的观点呢? 因为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不是特别强。 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的。 今天,我听了这个专家这样说,觉得很对; 明天,听了那个专家相反的观点,也觉得很有道理。 最后自己也是一团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这样有什么坏处呢? 第一、我们会成为一个被动的读者的角色。 因为你不主动去说,就没人听。 如果说的时候,自己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那别人也不愿意来听你说。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关注的博主,或者点赞的抖音,讲者是不是都给出了明确的说法?或者有自己鲜明的态度? 有观点,才有人愿意听; 有态度,才能被记住。 所以,如果你不去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那你就只能被动的灌输信息。 第二、我们会很容易被带到沟里去。 为什么一些“伪女权”、“养生专家”们,会有那么多粉丝? 因为他们很“巧妙”地在话语中用了一些逻辑陷阱,再适当地挑拨一下情绪,或者用看似权威的话来为自己证明。 这样一来,那些辨别能力不是很强的、没有自己观点的人,就很容易被说服了。 如果你就是这一类没有主见的人的话,有什么可以去改变的吗? 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多读书,多听别人的观点。 因为你听得再多,对你来说也只是观点的堆砌,你不能筛选出站得住脚的观点,能够为自己所用的内容。 你需要做的是,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当别人提出一个论点的时候,要追根溯源,问自己几个问题: 1.他的观点是什么?我可以复述一遍吗? 2.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的依据有科学性吗? 3.他是否犯了常见的逻辑错误? 有什么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可以阅读的吗? 《学会提问》、《思考的艺术》,对于建立批判性思维,都很有帮助。 03 第二类人: “等我再改一下吧,现在不够完美。” 这一类人,和我们刚刚说的没有观点的人一样,他们都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 不过,等待派的人,不是因为没有观点,而是想先把自己的观点藏起来,要等到自己觉得完美了再说。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 举个例子,你听过“发朋友圈困难症”吗? 就是说,有的人,发朋友圈的时候,是很轻松地就发了出去,没什么心理负担的; 但是,有发朋友圈困难症的人,打好了一句话之后,又觉得不太好,删掉重新编辑; 改了几遍,都觉得不够完美,思前想后,索性不发了。 在说话上,容易犹豫、选择一等再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也会这样。 他们有了一个灵感之后,不愿意去呈现出来,因为会觉得这个计划不够完美,还可以再好。 然后,就是因为过度的完美主义,你的计划连面世的机会都没有。 这一类型的人,可以做哪些改变呢? 养成一个观念: 先完成、再完美。 如果你想沿着一条路,走直线,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但是你如果闭上眼睛,就会走的歪七八扭。 这就是因为,你没有获得即时反馈。 你只有去做了,有了别人的反馈,你才知道该在哪些方面去完善。 所以,不要等完美了再说出来。 你先说了,更容易变得完美。 如果你是这一类型的人,那《被讨厌的勇气》、《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可以帮助你克服心理难关,摆脱完美主义的烦恼。 04 第三类: “我来!我可以试试!” 积极派的人,他们在刚进教室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去坐在第一排。 一有可以发言的机会,就会举手,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被大家看到,然后获得更多的反馈。 比起完美主义的等待派,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成长性思维。 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的研究发现,那些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会把错误看成是自己成长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反馈。 他们知道自己说得不够好,但是,他们会觉得,练了之后总会有进步的。 所以,他们多了被看到的机会,也多了反馈的机会。 那积极派有什么可以更加精进的方式呢? 就是,你除了自己主动地去表达,还可以影响身边的人,鼓励他们也去主动表达。 你会发现,自己变厉害了,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帮助别人变厉害,同样可以获得成就感。 想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你可以读一读《影响力》、《表达力》。 05 第四类、旁观者。 这一类人,就像是扫地僧一样。 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却有着大智慧,对于局势胸有成竹。 虽然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表达,但他们是有观点的。 已经洞察到了事物的本质,对于一切都是云淡风轻,又了然于心 。 比起喋喋不休,他们更希望能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 很多企业家就像这样。 就比如说:张小龙,他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不会去说清楚。就比如说,他怎么去做产品这件事上,没人知道他的思维…… 像李健也是,他不是喜欢主动表达的人,但是在关键时刻,他就能够救场,说出幽默又不失哲理性的话。 这一类人,他们已经不需要靠表达来表现自己了。 06 第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拥有自己的观点; 第二、培养成长性思维,先完成,再完美; 第三、积极表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