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太原早秋》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9

李白《太原早秋》审美赏析

太原早秋》是李白作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秋天。这年夏季他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想通过攀桂以求闻达,然而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故有怀归之意。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怀乡之作。全诗如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诗人写道:“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岁落”即光阴逝去。“众芳歇”就是花草已凋零。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众芳”已经“歇”,“大伙”已“流”,含蓄地点明了季节——早秋。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其中,“众芳歇”巧妙地透出秋意。“大火”(即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即心宿星)已经居于正南,既“流”(向下行),便时至七月。诗歌首先就点名了季节,为后面手法情感奠定了基础。

接着写道:“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塞”即关塞,指长城。“云色渡河秋”就是说,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这里,直接承接首联而来,描写太原早秋。其中,“霜威”、“云色”是气候特征,“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其中,诗人用“威”来说明秋天已经有霜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求人不得而产生的凄凉感受。用“渡”是说云朵飘过秋河,实际上也暗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处境。这两句通过对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描绘,并在句尾用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诗歌前四句点明了季节和地域,接着后四句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诗人在颈联写道:“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故国”即家乡。“梦绕边城月”表明在异域他乡,也就是说,就是做梦也只有在边城萦绕,而且也只有在梦醒后才能“心飞故国楼”。在律诗中,颈联也称为“情联”。这里,诗人通过借梦境走出现实,以此实现自己的愿望,抒发自己的情感。人们往往说,梦回故园,但诗人无法在梦中回到故乡,看见诗人内心是多么的凄凉与伤感。试想想,梦中不能就不能回,现实生活中能回去吗?

诗歌尾联写道:“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汾水”即汾河。“悠悠”形容悠闲自在诗人在情感上一合,把“思归”之情用“汾水”来比喻。以水喻情,在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里,诗人用日夜不停的汾水来比喻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不断。最后一句“无日不悠悠”,诗人运用了双重否定来强调“思归”之情。诗歌结尾表现了诗人思归的情怀,也是诗人失意后心中抑郁的表现。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把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文题相映

诗歌中的三、四句末尾的“早”、“秋”字,运用镶嵌的手法,匠心独运点题。

其次,比喻手法

后两句的明喻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情真意切,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情怀。

再次,梦境写法

诗歌中借梦抒情很多,但多是回归故乡,或者见到思念之人。而李白却在这首诗歌中,反其道而行之,在梦境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更有助于增强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