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家湾村志》第四章《姓氏家族》

 yzsr273 2019-08-30

姓氏家族

吕梁此山藏书楼闫斌  编写

第一节 姓氏渊源

姓氏春秋

相传,本村原名大马湾(俗称大门湾)。至今,村中仍留存有马家墕、马连咀、马德梁等带有“马”字的小地名。另外,还有叫赵家湾的小地名。可见,本村最早居住着“马、赵”二姓。

张姓  是“在地户”,在宋元之前即居住于此。

李姓  约在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二曲镇李家村迁居而来。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所立始祖李居义墓塔铭统计,当时李氏已传21代,最高辈份者为15世,男丁303口。

王姓  大约在明中期从今中阳县金罗镇沟底村逃荒而来。

杨姓  据应雨神山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永宁州重修显圣应雨龙王庙记》中“郡庠廪生杨瓒谨熏沐撰”的记载以及城里户口(宣阜坊)、文化人家等综合推断,杨姓家族应是在隆庆(公元1567年)兵变之后从永宁州城内迁来本村。

姜姓  是一支带有传奇彩色的家族,也是本村继马、赵二姓后消失的又一姓氏。他们原居住于本村姜家坪上,大约在明末清初时,因家族内发生重大变故而纷迁于离石交口乔家塔村、中阳张子山沈家峁、张家咀、武家墕等数村。至于姜姓是在何朝何代定居本村,现已无法考证。

姚姓  是继“张、李、杨、王”四姓之后本村的又一新成员,但也是继姜姓后消失的第四个姓氏。从清乾隆年间至光绪初年的一百多年中,有关姚姓的信息一直出现在本村的地契和周边的碑石间,从未中断过。但自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修应雨神山碑记》正碑之阴“本社施钱人名、李家湾村”下发现有“‘姚稳卓百’‘ 姚继汤’”的记载外,目前在后来的资料中还未查找到有关姚姓的记载。

清同光时期(公元18621908年),原在本村给财主家揽工的“闫、乔、崔”三姓以及在本村租地种西瓜的“蔡”姓也先后居定下来,入籍本村。民国年间(公元19121949年),又有“杨(杨怀珍)、张(张延长)、郭、李(李冬阳)、沈、翟”等姓落籍入户。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又有“于、白、冯(冯生贵、冯玉怀)、薛、杜、胡、任、高以及李(李吉)、王(王治荣、王引大)、张(张户富、张乃平)、崔(崔公平)”等姓通过各种方式移民本村。

附表12

李家湾村现居各姓渊源表

临时住户

除上述几姓外,历史上各个时期本村还临时居住过少数外村或外地人。

清治顺年间(公元16441661年),本村有 “李、张、杨、王、姜、辛、崔、梁、刘、贺、翟、白、高、冯、郭”等15个姓氏。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本村有“李、杨、张、王、姚、白、梁、于、郭”等9个姓氏。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本村有“李、张、姚、王、杨、白、于、穆”等8个姓氏。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本村有“张、李、杨、王、白、高、苏、乔、姚、韩”等10个姓氏。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本村有“李、杨、张、王、乔、白、姚、于、傅、梁、刘、冯、韩、郭、杜、伍、崔、陶、闫、胡、任、曹、高、安、屈、贺”等26个姓氏。

1975年时,本村除 “李、张、杨、王、闫、乔、沈、蔡、崔、翟、郭、杜、宋”等老住户外,还有“牛、马、和、武”四姓。

附表13

李家湾村已消失姓氏名录

姓氏结构

目前,除作为户主存在的“李、王、崔、杨、张、乔、闫、冯、蔡、任、杜、白、郭、薛、付、沈、于、翟、胡、宋、高”等21个姓氏外,本村还有 “曹、陈、贺”等41个因妇女嫁入而产生的其他姓氏。

在这62个姓氏中,李姓人口近千,排名第一,占全村总人口的53%;王姓排名第二,但仅有150人;其他姓氏,皆不足百人。

附表14

李家湾村各姓氏人口排名表

第二节 家族世系

因本村李氏历经800余年,已传承32代,枝繁叶茂,人口众多,已有《李氏宗谱》传世,故本节仅收录了张、王、杨等其他32个不同姓氏或同姓不同宗的家族世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