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气与五味 中药皆有“四气”性: “寒热温良”这四种。 凉与寒,温与热, 寒热差异皆不同。 寒凉之药善清热, 泻火解毒用之灵, 常常适用热性病。 温热之药善散寒, 温里助阳增体温。 还有一种属平性, 寒症热症皆可用。 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散多用外感病, 或者气血阻滞病; 甘甜一般多滋补, 和中缓急缓疼痛; 酸敛收敛能固涩, 虚寒外泄泻不停, 遗精带下用之灵。 苦降能泻能燥坚, 清热泻火泻下性, 一般用于热性病。 中满湿盛便不通, 咳嗽呕逆祛病劲。 咸味能下又能软, 消散结块化坚硬, 泻下通便好开心。 瘰疬痞块和便秘, 用之往往能祛病。 药性淡而无味道, 能渗能利善通淋, 湿邪阻滞尿不利, 此药有效如茯苓。 二升降浮沉 上升下降是趋向, 外行发散属浮性, 内行泻利属于沉。 升浮主升和向外, 升阳发表散寒并, 还有涌吐等作用。 沉降下行和向内, 潜阳降逆清热紧, 渗湿泻下都对应。 病位在上和在表, 宜升浮,不降沉。 病位在下和在里, 宜沉降,不浮升。 病势上逆肝阳亢, 清热降火肝宜平。 病势下陷如脱肛, 子宫脱落久泻人, 益气升阳便安宁。 三补泻 精气不足衰弱生, 名曰其虚应补身; 邪气有余亢厉盛, 名曰其实应泻紧。 扶助元气壮其身, 改善衰弱为补名; 祛其病邪平亢厉, 其名为泻为过剩。 不辨寒热和虚实, 不明补泻难治病。 四归经 中药药性有归经, 不辨归经难治病。 缺少药引效果差, 君臣佐使要分清。 五配伍 配伍关系为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并, 相偎相恶和相杀, 再加相反须记清。 单行独味来治病; 相须两药协同用; 相使主辅增疗效; 相制两药降毒性。 君臣佐使要分清, 主要为君药多重, 佐君为臣药次之, 应臣为使分量轻, 佐助药,佐制药, 反佐药,寒热用。 相杀除毒相畏抑, 相恶减效单行一, 十八相反成大害, 十九相畏须注意。 酸肝苦心脾属甘, 辛入肺脏肾属咸, 味十有形故为阴, 气却无形作阳看。 药味增减量轻重, 气味化合变无穷, 功能配伍莫忘记, 使用剂型也不同, 急重病情多汤剂, 慢病难愈多丸用。 开药闭药常同用, 升药降药共浮沉, 上药下药常搭配, 寒药热药同煎饮, 补药泻药共攻补, 助阳往往还滋阴。 十八反歌 甘草反,反甘遂, 大戟海藻紧相随。 乌头反,反附子, 川乌草乌半夏是, 瓜蒌贝母天花粉, 还加白蔹和白芨。 藜芦反,反人参, 沙参丹参与玄参, 苦参细辛及芍药, 十八反,要记清。 十九畏歌 硫黄畏朴硝, 狼毒畏陀僧,(密陀僧) 水银畏砒霜, 丁香畏郁金, 巴豆畏牵牛, 牙硝畏三棱, 川草畏犀角,(川乌草乌) 官桂石脂明,(官桂畏石脂明) 人参五灵脂,(人参畏五灵脂) 诸畏要分清。 六禁忌 寒药清热易伤阳, 热药祛寒易耗阴; 攻伐祛邪易伤正, 滋补扶正恋邪紧。 寒热攻补要适当, 过犹不及害死人。 作者:追梦一往无前 2019年8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