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卜喜逢和他的《红楼梦中的神话》

 红楼心语 2020-03-09

卜喜逢和他的《红楼梦中的神话》
 作者:田建松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快拿文章来。”

一向以温文尔雅、谦恭睿智示人的卜喜逢老师,每到《红楼梦学刊》公众号断稿时节,便“凶相毕露”的出现在《红楼梦学刊》公众号的作者群,摆出一副拦路抢劫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把自己的群昵称改为“卜世仁”,时不时的拿小圈圈艾特这个,艾特那个,提醒众作者赶紧还“稿债”,催起稿来,黄世仁也要甘拜下风。看这架势,卜老师不但不怕斯文扫地,为了稿子,斯文尽可拖地。

平时以催稿为乐的卜老师,前不久完成一部书稿——《红楼梦中的神话》,已经出版在即了,实在可喜可贺。

此书创作完成,着实不易。

卜老师是《红楼梦学刊》的一名编辑,他除了日常工作,还运营着《红楼梦学刊》公众号,每天组稿、审稿、编辑、发布、精选留言,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可是他依然坚持不懈,尽量做到一丝不苟。稿件来自天南海北,有专业研究者,也有普通红迷,水平难免良莠不齐。除了少数投稿可以直接发表,很多来稿都要重新修改、规范、润色。对于虚心请教的作者,卜老师都会毫无保留的详加指点,并给出建设性意见。这几年有多少作者受益,恐怕卜老师自己也记不清,只有我们这些深受其恩的人心里明白。

除了大力扶持文学新人,卜老师还积极筹备《红楼梦学刊》公众号文章的结集出版事宜。从检校文章到联系出版社,再到申请稿费,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人张罗。这部名为《微语红楼》的文集的出版,是对诸多公众号作者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卜老师多年经营公众号的一次成果展览。如今《微语红楼》已经出版两册,在网络上和现实中反响都很好,这与卜老师的严谨认真是分不开的。

正如伴娘做多了,易起恨嫁之心;亦或是厚积终要薄发,卜老师历经一年有余,笔耕不辍,于是有了《红楼梦中的神话》这部红学专著的出版。

笔者有幸在第一时间得见此书手稿,不妨剧透一二。

先说书名。卜老师为人低调,书名自然不会张扬。他将书定名为《红楼梦中的神话》,就如荆钗布衣的邢岫烟一般,虽不华丽,却内藏锦绣。如果你认为这是一部普及《红楼梦》中的神话故事的科普书,那就大错特错了。神话故事是《红楼梦》的外衣,卜老师这部专著不是表述这件外衣材质如何精良,款式是否时尚,而是解开外衣,探讨肌体与外衣的深层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辨析。所以,读者切莫被书名迷惑,方是巨眼。 

接下来,再聊聊卜老师创作这部书的根由。他在书中坦言,自己在编辑岗位上工作多年,著述寥寥,缘于畏苦偷懒(这应是谦辞,不足取信)。卜老师也因此屡遭师长训斥,但他却有自己的坚持——要么不写,要么写专著。卜老师认为:红学论文相对于红学专著,对于《红楼梦》全书的关照,难免有所欠缺。红学论文一般针对某个问题抒发己见,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会也没有必要涉及或关照其他问题,因此,在关联性、延续性和统一性方面,难以兼顾。

这就是高度问题。写论文就像打磨一颗珍珠,大小和色泽没有一定之规;写专著就像打磨一串项链,不但大小必须齐整,颜色也要一致,最关键的,还要用线连起来。卜老师就是在打造项链,而且是一条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他把《红楼梦》中的神话所衍生出的诸多问题,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以俯视全局的视角,找出这些问题的内在关联性,做到方向统一,角度一致。相对于论文只思考一个问题,专著是多个问题一起思考,虽然难度更大,但也更具说服力,卜老师的这本专著便具有这个特点。

卜老师倡导“回归文本”,以文本解释问题,尤其是那些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

《红楼梦》中的疑难问题颇多,如“意淫”、“兼美”、“情不情”和“热毒”等,历来解疑者众多,却莫衷一是。卜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胆而精彩的解读——你能想到“情不情”、“意淫”和“兼美”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吗?你能想到“兼美”的两端平衡着“情”与“淫”吗?你能想到“热毒”的根源是“凡心偶炽”吗?

不但如此,卜老师在书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对“石与玉的辨析”,“冷与热的思考”以及“真假与有无的判断”……层层剥笋之下,将这些对立而又统一的问题,剖析的明明白白,且做到了通俗易懂,直切肯綮。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务实的书,注重回归文本,解决问题;这是一部有深层次思考的书,从三个神话一路追寻,直至探析《红楼梦》的悲剧生成;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书,有了以上两点还不值得收藏吗?

开卷必然有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