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读孔子得仁,读孟子得义,读老子得智,读庄子得慧……孔子在《论语》中曾开宗明义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并提出:“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由此可见读书还是一件比冥思苦想更重要的事情。黄庭坚则认为,“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梁启超的“唯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说得更为有趣。他的儿子梁思成也道出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建筑师,需要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读书。
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正如巴丹所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钱钟书逝世后,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她感叹道:“书的世界真的‘天涯若比邻’。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读,随时拜师求教。”
哲学家唐君毅就说过,我们既生于有书的时代之后,我们就必须要由读书以了解人类文化,通过人造的书去进一步了解自然宇宙人生社会那部大书。书籍虽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然而都是人类文化之镜子。人必须要从此镜子中,才能了解整个人类文化之大体,而由自然界走入人文之世界。所以,读书应成为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与基本生活经验,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不例外。胡适说,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多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好的书籍是最宝贵的珍宝。它反映着社会的心声,它陶冶着人们的感情和气质,使人变得快乐而充实。书中有崇高的激励,高贵的气韵;有灵活的颖慧,不了的情缘;有痛苦的忧思,亦有社会的良知。时而光怪陆离,幻梦痴迷;时而雷霆万钧,叩击心扉;时而波涛涌起,异彩纷呈;时而浪花飞溅,涟漪荡漾;时而亢奋激昂,天风振袖;时而心静气和,绵绵不息……其情浓烈、其神充沛、其文畅达、其意淋漓。愤,则江河奔涌;怨,则如泣如诉;喜,则痴迷如醉;悲,则感天动地。书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正如高尔基在《我这样读书》中所描述:“我读的书越多,越使我离世界愈来愈近,生活对于我也就变得更加光明,更有意义……几乎每一本书都轻轻地发出一种声音,扣人心弦,使人激动,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
书籍,它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为我们带来很多神奇的东西,甚至包括信仰。当我们手捧一本书,任心灵在唯美的文字和温馨的图片上面纵横驰骋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书籍是脆弱的自我用来抵抗这个世界的最有力的武器。读书可以弥补我们的精神缺陷,帮助我们找到信仰,回归生命最质朴的状态,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强大而温暖。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读书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读书中升华自我,不断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