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先生《锦灰堆》,墩厚四卷,去年北京书市中买来,近期第一卷才粗粗翻阅一过。因对文物古玩外行,并未逐字逐句细读,不过浏览了大致内容而已。书系三联书店出版,开本版式装帧均雅致,唯字体偏小(相对开本而言),于近视老花眼皆吃力。王老先生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具有精深的造诣,有《王世襄集》著作十部为证;看其解说物品,行文简洁典雅,当属上乘;从书前插页笔迹看,赏心悦目,亦为书法大家作品。 《锦灰堆》第一卷分五类内容:家具,髹漆,竹刻,工艺,则例。“家具”收文20篇,既可供专业人士学习提高,也能给常人以知识启蒙。中国古代家具以明代及清前期最为精致,为什么此时成就最高?除继承宋代优良传统外,一是那时需求增加,讲究家具陈设;二是海禁开放,大量硬木输入,使工匠制造出精美坚实并超越前代的家具。 家具行业确有所谓《鲁班经》流传,现存版本为明万历年间增编本《鲁班经匠家镜》,所谓“匠家镜”就是说它像工匠家的一面镜子,有“指南”与“手册”的意思。其中“八仙桌”条文“高二尺五寸,长三尺三寸,大二尺四寸,脚一寸五分……”,王世襄先生认为此条所开尺寸乃是长方桌。又论“圆桌式”,王先生说“其位在直边的两足都只有位在圆边的桌足的一半宽度。当两张半圆桌拼合在一起成为圆桌时,一半宽度的各足,经过合进拼拢,恰好与其他桌足同大”。 我国自古认为紫檀是最名贵的木材,由于过于名贵,故紫檀器物比黄花梨的要少。在“制造家具的珍贵木材”文中,列了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榉木五种,并附带述及瘿木。瘿木不是树种名称,而是老干盘根错节,结瘤生瘿处的木材,因生瘿处的木材总有旋转细密的花纹。另,“托腮”指束腰和牙条之间的台层,它所承托的明明是“腰”而不是腮,为何叫“托腮”?王先生经过研究指出,“托腮”就是须弥座名词“迭涩”,只是音读之转,以致写法不同。 “髹漆”并不是只讲如何油漆,它是一门研究与漆相关的器具与工艺的学问,如古代家具的髹漆工艺就有一色漆、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书中收录这方面的文章也有11篇。 竹刻也不简单,并非只有竹筒;它好像书画一样,古代就有很多名家。《此君经眼录》,“此君”即指竹刻,来自晋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王世襄先生说“明朱小松刘阮入天台香筒”,可作为鉴定真伪、辨别优劣之标准,如台北之小松款羲之书扇笔筒,“据此香筒即可断定其为赝品无疑”。讲解“明朱三松残荷洗”,文字精妙,“洗以深秋荷叶为主体,边卷欲枯,虫蚀透漏,筋脉叶内浅镂,叶外隐起,无不逼真。旁侧凹下处,着一小蟹,仿佛郭索有声。叶底盘梗,斜出一花,红衣零落,蕊老菂成”。又如“松溪款放鹤图臂搁”,解读文极美:船载老叟及童子,船尾舟子摇橹,船头立一鹤。天半尚有一羽斜飞欲下。近景坡石、松树、杨柳,柳条皆下垂。远景山外数峰耸立。题字在臂搁上端:“云渺渺,水依依,人家春树暗,僧舍夕阳微。扁舟一棹来何处,定有诗人放鹤归。松溪。” 对于刀法,王老先生也有独到建议,如留青是浅浮雕,“陷地浅刻”是阴刻,一阳一阴,但并不等于不可兼施并用。假设刻人物,披肩或外氅用留青,衣裙则用“陷地浅刻”;刻园林小景、湖石用留青,而石边的花木用“陷地浅刻”,这样可以加强表现力,丰富画面变化。 “工艺”就涉及多方面器物了。略举三例: 明沈大生竹雕蟾蜍。蟾蜍张口吐舌,得“其怒如虎”之势。舌另安,两旁有钉横出,插入口腔暗孔,以此为轴,触之即动,上下翘跌,良久始止。背负小蟾蜍二,匍匐相向,腰拱腹鼓,形妙神全。其一口衔枝叶,似为野果。……刀法自然潇洒,必真无疑。 范匏,又名匏器、葫芦器,俗称“模子葫芦”。当葫芦幼小时,纳入有阴文花纹的模具,秋老取出,不仅形状悉如人意,花纹亦隆起宛若浮雕,真可谓巧夺天工,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工艺。 清吴之璠三顾茅庐图黄杨笔筒。妙在把上有丛树之石壁刻在宽窄两面相交处,前为三兄弟,马匹则半隐在石壁后。笔筒在握,面对此景,不须转腕,荆篱屋舍及袖手倚几之诸葛先生、开窗外望之童子便呈现于左侧,浑然一体。图中刘玄德先行,即将踏上板桥,又回顾似有嘱咐;关云长居中,伸臂手指茅庐,只凭须拂胸前,长眉插向鬓角,已使观者知为何人。张翼德容貌刚猛、气质暴躁,最难描绘,故使以背向人,只藉仰面,露出颏下须髯。引人注目者为山泉自石壁间涌出,流至桥下,水纹婉转回旋,尤为生动。 “则例”指器物的样式尺寸标准,王世襄先生曾经搜集清代匠作则例70多种,拟汇编成10册书,后因“四清”“文革”影响,未果。 又可喜者,书后附录彩色图版,有70多页,增添了书的灵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