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书法(一) 扇子究竟起于何时无从考查。应该说它是人类在劳动和生活中自觉地应用,不断地改进的。根据崔豹《古今注》一书中记载,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已有用鸟类羽毛制成的扇子。一种长柄的扇子叫做“障扇”,《宋史·仪卫志》称为“扇翣”。据说主要不是用以取凉的,而是长柄大面左右侍从各执一柄,用以障面进而成为仪仗一类的东西。它除了障面显示威仪外还可以起挡尘蔽日的作用。王、后、大臣出行,遥遥相逢,如果视若无睹,自是失礼。如果呼应不迭,成何体统。此时侍者以二扇交叉障面,待双方接近后二扇忽开,然后可以施礼交接。所以古代的扇子,用以障面的叫做便面,用以取凉的叫做扇或箑。(扬雄《方言》“关以东谓之箑,关以西谓之扇”。)便面除了长柄外还有短柄的,主要是女子用以遮羞的。手执一柄不但可以凭添主人无限娴雅文静的仪态,有时却又能体现少女活泼天真的个性。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久而久之成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必不可少的饰品。 书体:隶书 规格:50*25cm 创作时间:2018年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朝诗人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美人频来遮面”以及杜牧七绝《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辞句,把少女的既文静又活泼的二重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便面既然是带有装饰性的,故而后来大都改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以便在上面点染绘画增加装饰美。以其是圆形的,因此亦称之为团扇或纨扇。故而梁朝的大文学家江淹有“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之句。 无论团扇、纨扇既称之为扇,自然也可以用来取凉。但平面的团扇实在扇不出多少风来,故而后来又改进成为凹面的。但在这以前,取凉的扇子大都是羽毛制成的。特别是唐以前宫围中所用的扇子,更是非羽毛不可,以其出风缓软,不入腠理。对直吹的急风是竭力避免的,以为对人体有害。故有“避风如避箭”的说法。除了羽毛扇和纨扇外民间则采用竹蔑、蒲葵、麦杆等为扇,后来又出现纸扇,以及携带板为方便的折叠扇。折叠扇又称聚骨扁,聚头扇。有人举《南齐书》记载:“禇渊以腰扇障目”的典故,认为腰扇即折叠扇,在我国南齐时已有了,腰扇究竟是不是折叠扇还很难说。但苏东坡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许”,就讲得比较明确,则折扇至少在北宋时己由朝鲜传入我国。明张东海亦以为折叠扁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据说传入宫中时为太监所见,觉得此物展开即用,收拢易藏,非常方便,就纷纷仿制。后逐渐传入民间。清高江村《天禄识余》:“折叠扇古名聚头扇,仆隶所执;取其便于袖藏;以避高贵之目。……今则流行寝广。”就说明了这点。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说:“聚骨扇自吴制外,惟川扇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至于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之属,尤宫掖所尚,溢出人间,尤贵重可宝。”所谓正龙、侧龙等等是指扇骨的雕刻而言。又云:“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棕竹、毛竹者称怀袖雅物。其面即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其值数铢,近年则有沈少楼、柳玉台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至值三四金,冶儿争购如大骨董然。”扇骨除紫檀、象牙、乌木、棕竹、毛竹外,今日所见尚有湘妃竹、梅鹿竹、广漆、菠萝漆、嵌金银丝、嵌螺甸、檀香木等。但正如《野获编》中所说以竹为雅,余皆目为俗物。扇面除重金外尚有红金、洒金、块金、发笺、白面、黑面、珊瑚面等;刻骨名手甚多,除上述诸家外,著名的尚有张希黄、瞿子冶、杨龙石、胡匊邻等。解放前有个刻骨艺人叫于歗仙的善刻牙骨山水,刻得极为工细,蚁头细楷则尤为擅长。一个骨面往往能刻数百近千字,而且刀法清晰,不失规矩笔意,也为人们所重视。 书体:行书 规格:49*31cm 创作时间:2019年 读书满座风云气,良友一堂富贵春。 在扇面上作书绘画的故实,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记载,三国时“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以及《晋书》中记载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事例,要算是最早的了。但传至今日所能见到的书画团扇大都是宋以下的,而且宋代的团扇绝大部分是画,其中书法极少。今传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团扇,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真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希世珍品。赵佶的草书在宋代独树一帜,最为有名。团扇中“掠水燕翔寒自转,堕泥花爿湿相重”个十四个字,正如孙过庭《书谱序》中所形容的“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布置得非常巧妙,落墨潇洒浏漓,大有举重若轻之感,可谓是神来之笔。下署一符号是赵佶常用的签署,亦叫花押,据说是“天下一人”四字的缩写。表示他既是当今唯一的皇帝,又有天下无双的技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