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理市中心有座万人冢,里面埋的却是大唐数万将士尸骸,为何?

 崑仑决 2019-08-30

如果有天你来大理游玩的时候,要记得去下关镇中心的天宝公园游玩一下。那里有座万人冢,里面埋葬着的是大唐将领李宓及数万唐军将士的尸骸。

大理市中心有座万人冢,里面埋的却是大唐数万将士尸骸,为何?

这座万人冢至今已有千年,曾引得无数骚人墨客、政治家、军事家的感慨和凭吊,昭示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那么问题来了,大唐将士为何会葬身于此呢?又有何深刻的历史影响呢?

此事还得从大唐与南诏之间爆发的战争说起,史称天宝战争。

大理市中心有座万人冢,里面埋的却是大唐数万将士尸骸,为何?

大唐与南诏为何会爆发战争?

战争导火索听起来挺荒唐的,说的是大唐边官腐败,侮辱南诏君主妻女,惹怒南诏君主,遂起兵反叛,战争由此爆发。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南诏君主皮罗阁去世,大唐皇帝李隆基下诏立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为云南王,而对于云南地区的事务,大唐是交由剑南节度使统一统辖。

此时的大唐朝政早已被权臣杨国忠把控,皇帝听信杨国忠之言,任命鲜于仲通为云南节度使,同时将张虔陀调往姚州任都督,令他二人监视与控制南诏。

不曾想,这些封疆大吏净是些心术不正之徒。鲜于仲通器量狭小,生性急躁,缺少智谋。张虔陀矫诈无力,蛮横欺压,贪婪无度。

按照惯例,南诏君主要经常带妻子和孩子谒见都督。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阁罗凤带着老婆孩子去谒见姚州都督张虔陀。可张虔陀竟当着阁罗凤的面侮辱阁罗凤妻女。

老婆孩子当着自个的面都被人家给欺负了,身为南诏君主阁罗凤岂能咽下这口恶气,派人远赴长安向大唐皇帝控诉张虔陀的罪行。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未曾理会此事。

阁罗凤听闻后大怒,一气之下亲率大军攻破姚州,诛杀了姚州都督张虔陀,并举兵北上,占据了越嵩都督府管辖下羁縻少数民族的三十余个州县与部落。

就这样,由于南诏君主阁罗凤攻陷姚州,并且诛杀了都督张虔陀,唐王朝当然不能忍,立即派兵征讨南诏国,双方之间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大理市中心有座万人冢,里面埋的却是大唐数万将士尸骸,为何?

三次战争,唐军数万将士葬身苍山洱海之地

第一次战争唐军凯旋而归。

阁罗凤诛杀张虔陀后自知惹了大祸,害怕大唐报复,多次向唐王朝请罪,但唐王朝不为所动。

公元749年,大唐将领何履光率唐军攻打南诏,唐军攻占安宁城及五盐井,获得胜利,复立马援铜柱,然后返回。

第二次战争唐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公元751年,大唐权臣杨国忠派遣鲜于仲通率兵6万人(根据《资治通鉴》、《新唐书》记载唐军只有3万人)征讨南诏。

大理市中心有座万人冢,里面埋的却是大唐数万将士尸骸,为何?

唐朝大军压境,阁罗凤自知形式危急,急忙派遣特使前往鲜于仲通军中请罪求和。特使对鲜于仲通说,南诏一心向大唐,即便面对吐蕃的威逼利诱,仍不为所动。

吐蕃对南诏早已虎视眈眈,并对大唐构成威胁,若此时唐军执意进攻南诏,恐怕两败俱伤,被吐蕃坐收渔翁之力。

鲜于仲通生性急躁,缺少智谋,丝毫不理会特使的建议,不仅不允和,反而扣留了南诏特使,继续率大军向洱海地区进发,战争不可避免。

阁罗凤求和不成,只能举国之力应战,同时又向吐蕃求援,南诏与吐蕃联合,奋力御敌。

阁罗凤的大儿子风伽异和大将段全葛与唐朝精锐部队在今天的漾濞石门关一带激战,唐军惨败,唐军主将王天运战死。

与此同时,阁罗凤亲率联军与唐军大战于洱海岸边。经过洱海东岸鲁川(今双廊)、鲁南(今海东)、江口(今下关)等战役,全歼唐军,只有主帅鲜于仲通狼狈不堪的逃回大唐。

唐军大败,宰相杨国忠却谎报军情,称唐军取得重大胜利。唐玄宗还为鲜于仲通设宴庆功,提拔他为都城长安的最高长官。可怜战死在洱海边的数万唐军将士,成为枉死的冤魂。

第三次战争唐军再次大败,动摇大唐统治根基

杨国忠好大喜功,一心想建功立业,于公元754年再次派兵征讨南诏。此时,大唐的主帅是新任姚州都督兼侍御史李宓。

杨国忠从两京、河南、河北等地征集平民充当军人,总计7万余人,李宓大军浩浩荡荡的一路进军至洱海之滨。

大理市中心有座万人冢,里面埋的却是大唐数万将士尸骸,为何?

面对唐军来犯,阁罗凤利用地势之险,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闭门不战。李宓军队虽围困南诏军队于苍山洱海之间,但几次攻打南诏都城太和城都未能将其攻破。

不久之后,李宓大军粮草供应不足,又加之千里征讨,将士多有水土不服,病死无数。南诏又求得吐蕃援助,前后夹击 ,唐军大败,唐军主帅李宓投江自杀。

战事结束后,阁罗凤“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下令各地收拾唐朝将士的死尸,就地祭祀埋葬。

据民间传说和考古勘察,当年南诏收葬唐朝将士尸骨的墓冢,有的地方被成为'万人冢',这其中就有位于大理市下关镇的这座万人冢。

这次战争之后,阁罗凤统治的南诏国归顺吐蕃,并趁势占据了大渡河以南的土地,而大唐由此失去了云南的控制。同时与吐蕃协力侵扰唐王朝,南诏的割据局面就此形成,成为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天宝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政权

唐王朝在权臣杨国忠的乱政之下早已腐朽不堪,危机四起。连续的对南诏发动的战争使得举国骚动,朝廷内外、普通百姓对杨国忠执意发动的战争大为不满。

频繁的战争致使武将势力增强,藩镇割据情势加重,地方势力坐大。尤其是两次战争皆以唐军大败,这让某些藩镇势力看到了机会 。

不久之后,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历经八年才将叛乱平息,大唐却由盛转衰。

可以说,正是由于天宝战争中,唐朝的巨大失败,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倘若,唐玄宗能亲贤臣远小人,没有贸然发动对南诏的战争,也就不会有后续的安史之乱,盛唐依旧是盛唐。

但历史不容假设,后世之人应当以史为鉴。我想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