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盘点——西南夷之南诏古国

 广州玉 2023-01-09 发布于广东


西洱河诸蛮简介

唐朝建立后,一直没放弃对西南地区的开拓,至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除了今云南西部与西北部以外,其他地区皆已纳入唐政府管辖。

如今的大理洱海地区,在唐初分为乌蛮白蛮两大族群,乌蛮相对传统落后,白蛮则是受汉化影响较大,相对比较先进。白蛮与乌蛮被合称为西洱河诸蛮

洱海在历史中叫法很多,西洱河、西洱、洱河、西二河都是指的洱海地区,其中的西洱河现在是指洱海流入澜沧江的河道,贯穿大理城东西,全长23公里。

白蛮部落语言文字与汉人无异,但政治上分散,没有统一的政权,被称为西洱河白蛮,简称河蛮

乌蛮部落长期混战,至唐高宗李治时期,逐渐形成了六大部落并存的局面,其分别为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音腾胆)诏施浪诏蒙舍诏,史称六诏,也叫六诏乌蛮。诏,乃蛮王之意。

施浪诏、浪穹诏、邆赕诏为昆明人(云南地区诸多民族的先民)所建;越析诏为磨些人(纳西族先民)所建;蒙舍诏、蒙巂诏为哀牢人(傣族先民)所建。

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皆在洱海以北,关系较近,同进退,故被合称为三浪诏

文章图片1

蒙舍诏建立

唐太宗时期,哀牢夷王族舍龙率众迁徙到了洱海南部,得到了当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壮大,形成了以舍龙一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由于舍龙姓,故该部落联盟被称为蒙舍龙蒙舍

公元649年,唐王朝派兵征伐洱海地区,西洱河诸蛮相继归附,唐政府在当地设置羁縻州都督府,以各部首领为属官,实行羁縻统治。

同年,舍龙之子细奴逻被推举为首领,正式建立了蒙舍诏,因其地位于诸诏之南,故也称南诏

南诏北部有一个较大的白蛮部落联盟,被称为白子国,据说立国有四百余年,但是正史并无记载,因而相关争议颇大。不过,能肯定的是,南诏建立后确实兼并了一个首领名叫张乐进求的白蛮势力。

关于张乐进求目前有三个版本:

1、张乐进求将女儿嫁给了细奴逻,然后举族归附,这个女儿便是如今白族传说中的三公主。

2、蒙舍之地原本属于张乐进求,舍龙一族迁徙而来后,张乐进求见细奴逻有异相,于是嫁女让国,退隐山林。

3、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以武力征服了张乐进求的势力,将之并入南诏。

文章图片2

现在的大理市博物馆,肯定有关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如果有朋友去过或了解的,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补充在评论区,看看官方是如何认定的。

白子国的故事

汉末三国时代,原先居住在朱提(音输时)郡(今云南昭通)的僰人(也叫濮人,是先秦时代华夏人对西南诸族的统称),为躲避战乱,迁居到了洱海及其东南地区,以白崖(今大理弥渡县)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被称为白子国。其统治范围不大,仅数县之地,属于云南郡。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永昌大姓吕凯被任命为云南郡太守,白子国酋长龙佑那被册封为王,赐汉姓张,进爵西洱河侯,管理西洱河白蛮。

唐高祖李渊时期,唐将韦仁寿招抚西洱河诸蛮,白子国首领张乐进求率众归附,唐封其为云南国诏,即云南郡王,继续管理白子国及西洱河诸蛮。

白子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属于白蛮,但他们的军事实力太弱,加之内部太过松散,难以形成合力。时常遭受周边乌蛮诸部的攻击。

南诏崛起后,白子国被兼并,彻底消失。

细奴逻统领南诏时期,洱海地区还是混战不休,为了在与诸诏的争夺中能占据优势,细奴逻主动向唐王朝示好,以期获得对方的支持。

公元653年,细奴逻遣子逻盛(又名逻盛炎)入唐朝贡,唐高宗李治钦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双方建立友好往来。南诏此后又多次遣使入贡,极尽恭顺。

公元654年,蒙巂诏攻击蒙舍诏,细奴逻遣子逻盛入唐求援,姚州总管李义奉命出兵,双方合力击败蒙巂诏。

好大哥,真仗义!钱没白花!

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已经相继离世,原本亲如兄弟的唐蕃关系逐渐破裂。吐蕃国相禄东赞家族长期把持吐蕃国政,大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与唐朝在西域、河西等地爆发剧烈军事冲突,两国关系走向敌对。


唐与吐蕃在西南的争夺

公元663年,吐蕃不顾唐朝反对,征服了吐谷浑,完全占领了青藏高原,对唐取得了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随后便逐步开始向唐王朝的西南边疆发展势力。

吐蕃南下,西洱河诸蛮首当其冲。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唐高宗李治于公元664年,设置姚州都督府,以应对来自吐蕃的入侵。

文章图片3

公元667年,吐蕃国相禄东赞去世,其子赞悉若论钦陵相继担任国相,延续该家族对吐蕃的统治。

公元670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唐朝派遣薛仁贵等将率大军出征,并护送吐谷浑王室至甘肃、青海一带,助其复国,以牵制吐蕃。

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对唐战争,无一败绩)亲率大军入青海与唐军决战,大非川之战爆发,唐军最终大败,吐谷浑被彻底征服,安西四镇沦陷,西域不复唐朝所有。

拓地千里依然无法满足论钦陵的征服欲,于是吐蕃开始加强对大唐西南边境的渗透。

由吐蕃入云南,需要经过茂州(今四川阿坝自治州东南的茂县)、邛州(今成都西南的邛崃县)、雅州(今四川雅安县)、雅州(今四川汉源县)、越嶲(今四川越西县),然后南渡金沙江至姚州(今云南楚雄的姚安县),再经云南(今云南大理祥云县)进入洱海地区。

为了阻止吐蕃南下,唐朝便在茂州西面险要处筑安戎城,以期截断吐蕃入滇之路。唐政府机关算计,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便是巴蜀之地的羌人与吐蕃人同出古羌一系,而且吐蕃王族的先民就是从巴蜀之地迁往藏地的牦牛羌。

所以在吐蕃人胡萝卜加大棒的威逼利诱下,许多羌人部落便成了吐蕃人的忠诚伙伴,在他们的带领下,吐蕃人轻易便绕过了唐军防线,随即前后夹击,一举攻克了安戎城。

公元680年,吐蕃大军深入西洱河地区,诸蛮悉数叛唐归附吐蕃。然后在吐蕃的支持和怂恿下,掀起了剧烈的反唐斗争,唐政府数次平叛皆告失败,最终撤去姚州都督府,放弃了西洱河地区。南诏因交通阻隔,中断了与大唐的联系。这一时期,南诏因地处最南端,受吐蕃影响较小,故而始终初心不改,心向大唐。(南诏未降,是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

因史料缺失,对于吐蕃在西南的统治情况,目前很难得到全面的了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吐蕃并未在该地区建立有效统治,而且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西洱河诸蛮饱受欺凌,时常反叛。

为了防止吐蕃对滇东地区(爨氏政权原来的属地)的侵扰,经过商议,武则天于公元688年重置姚州都督府,此举在西洱河地区造成了巨大影响。

公元689年,在浪穹诏的率领下,西洱河部分部落再次归附唐朝,武则天大为欢喜,盛情款待后,任命浪穹诏首领为浪穹州刺史,代表唐朝统率西洱河诸部。

南诏此时与大唐也得以恢复联系,早已继承王位的细奴逻之子逻盛亲自入朝觐见,诚挚表达了自己对大唐的仰慕、忠诚与依赖。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为了平息朝野上下的不满,武则天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西域。

公元692年,名将王孝杰不辱使命,成功收复了安西四镇,并在龟兹国重置了安西都护府,西域复归大唐统治。此后,吐蕃多次试图收复,皆被唐军击败。而河西、陇右战场,吐蕃也逐渐陷入劣势。

文章图片4

公元699年,武则天巧使离间计,成功激化了论钦陵与吐蕃赞普赤都松赞的矛盾,吐蕃爆发内乱,论钦陵最后兵败自杀。大唐的心头之患得以清除。

唐蕃攻守之势至此发生全面逆转。唐政府派遣裴怀古招抚西南,西洱河诸蛮陆续归附,西南边的永昌蛮也自此归附,令唐朝在西南的统治得到进一步深入。

裴怀古在西南的施政方针得到了诸蛮的极大认可,只可惜身体不行,无法久任其职。在他离开后,姚州都督府的其他官吏凶相毕露,贪暴酷虐,视诸蛮如草芥,民族矛盾急速激化,继而演变成了大规模叛乱。

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的管辖,极易出现此类问题,历朝历代皆是如此。究其根源,还是大汉族主义与种族歧视所致。这无关国家的民族政策,全然是地方官吏狭隘的民族观所致,大唐本就是民族政策最为开放的朝代,可此类问题仍旧层出不穷。

因此,坚持民族平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万万不能走昂撒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美、英、加、澳、新的统治民族)的老路,他们白人至上的种族论,迟早会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公元703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东征,将西洱河地区再次纳入吐蕃统治,不久便因病去世,估计是水土不服闹得。

公元704年,赤都松赞之子尺带珠丹(也叫赤德祖赞)继位,因年幼,故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主政。主少国疑,女主秉政,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吐蕃政局因此动荡,叛乱四起。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继位,便想趁吐蕃无暇东顾之际,收复西南。然而最终却因主政官员的不当行为,导致诸蛮降而复叛。内乱平定后的吐蕃则再次侵入,控制了洱海地区,南诏依旧特立独行,继续尊奉唐朝为正朔

公元707年,唐朝监察御史唐九征南征,打败了侵入洱海地区的吐蕃大军,并焚毁了漾濞二水之间的铁索桥,断绝了吐蕃进入西洱河地区的通道,西洱河诸蛮又一次转归大唐(还是南诏统治者活的通透,不折腾)。

战后,唐九征在剑川(今大理北部剑川县)勒石建碑,以记其事,并于洱海北部立铁柱,以彰其功。这个铁柱便是著名的唐标铁柱,是唐政府在西南地区建立统治的最好证明。不过可惜的是它并未能保存至今,目前仅存在于史书之中。

西南地区历来有立柱的传统,诸葛亮当年平定南中,曾立铁柱以记功,这属于记功柱,与后来的唐标铁柱意义一样,都是汉人为了标榜功绩而立。而本地人所立之柱为天尊柱,是用来祭祀天地的,属于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

文章图片5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吐蕃和亲,成为继文成公主后,为了国家牺牲的第二个和亲之女。唐蕃双方重归于好。

公元712年,南诏之主逻盛再次入唐朝贡,并在长安病逝,其长子炎阁继位,当年去世,炎阁之弟盛逻皮继位,成为南诏第四任诏主。

公元713年,三浪诏等乌蛮诸诏反叛,杀死唐朝姚州都督李蒙。

同年,唐玄宗封盛逻皮之子皮逻阁为台登郡王。

公元714年,唐与吐蕃会盟,吐蕃对会盟的结果不满,遂发兵攻唐。武街之战,唐军大胜,吐蕃遣使请和,并要求对唐以平等礼节,遭到唐玄宗的拒绝,两国关系再次恶化。

公元715年,唐军入滇,平定诸蛮叛乱。


南诏国崛起

自打公元680年吐蕃入滇以来,唐与吐蕃在洱海地区反复争夺,长达数十年。神仙打架,洱海诸蛮只能夹缝求生,叛服无常。

扶持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忠诚的地方政权,接受姚州都督府管辖,与唐王朝并肩作战,是解决西南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个想法到唐玄宗时期已经极为迫切。

原本大唐是寄望于浪穹诏的,武则天时期便已经开始筹划令其管理洱海地区。可浪穹诏地处诸诏之北,极易受到吐蕃的侵袭。其自身实力根本不足以帮助大唐抵御外敌,反而时常在吐蕃的唆使下,与大唐为敌。而且浪穹诏颇有私心,想利用吐蕃的势力独霸洱海,结束六诏并存的分裂局面。

既然浪穹诏不中用,那唐王朝就必须寻找新的代理人。一贯恭顺,忠贞不渝的南诏便成了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公元728年,皮逻阁继位,成为南诏第五任诏主,继续坚持臣服于唐朝的基本国策。

南诏建立之初便在唐王朝的帮助下,征服白子国,取得了洱海最为富庶的地区,势力逐渐壮大,成为六诏之一。南诏与其他五诏一样,都有吞并对方,统一洱海的想法。可诸诏实力相近,若无外力帮助,统一之事难以实现。

然而当唐王朝的鼎力支持送达后,一切开始发生了改变。南诏王皮逻阁正式开启了一统六诏的伟大事业。

大约在公元730年左右,蒙巂诏成为第一个被征服的乌蛮部落。

公元736年左右,越析诏附近的白蛮首领张寻求与越析诏主波冲之妻通奸,并杀害了波冲。唐剑南节度使得知此事后,杀了张寻求,并将其部落与土地划归南诏。波冲无子(妻子通奸大概与此有关),越析诏后继无人,被南诏兼并。

公元737年,皮逻阁联合邆赕诏攻破河蛮的太和城(今大理古城附近)。不久,皮逻阁与邆赕诏反目,三浪诏联合攻打南诏,皮逻阁战而胜之,攻占了邆赕诏、施浪诏,而浪穹诏的部分区域则被吐蕃长期占据,南诏不愿与吐蕃为敌,故而该问题被搁置。

文章图片6

公元738年,南诏皮逻阁肃清了残余割据势力,迁都太和城,正式建立南诏国,完成了一统洱海地区的伟业。唐王朝也实现了在洱海地区建立统一政权,合力抗击吐蕃的战略目标。

在南诏统一洱海的过程中,唐朝与吐蕃在安戎城、昆明等地开战,以牵制吐蕃,令其难以援助其他五诏。同时,唐朝还令嶲州、姚州两个都督府领兵协助。可以说,若是没有唐朝的支持,南诏根本不可能统一洱海。当然,皮逻阁本人出色的个人能力还是必须认可的。

为了嘉奖皮逻阁的功绩,唐玄宗李隆基于同年册封其为云南王,并赐名蒙归义

火烧松明楼

这是南诏统一洱海的传奇版本,又名白洁夫人、阿南的故事

在白族的民间传说中,皮逻阁当初为了攻灭其他五诏,设鸿门宴于松明楼,以祭祖为名邀请五大诏主赴宴。其中邆赕诏诏主的妻子白洁夫人预感到此事有诈,力劝夫君莫去,可惜未能说服。

无奈之下,白洁夫人将自己的铁手镯套在了夫君手上,以便将来收尸时方便辨认。

宴会当天,果然不出白洁夫人所料,皮逻阁趁诸王尽醉,纵火焚烧松明楼,一众诏主全部罹难。

白洁夫人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纵马赶到松明楼,在灰烬之中找到了铁手镯,从而得以将夫君尸首找回。

皮逻阁见白洁夫人机智、貌美,便欲强娶。白洁夫人誓死不从,在将夫君妥善安葬后便投身洱海,以死明志,保全了名节。

据说如今西南地区的火把节就是由此而来,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烧松明楼之日。

文章图片7

公元740年,唐军终于收复了丢失已久的安戎城,阻断了吐蕃南下的重要通道。(经过对西南的长期经略,吐蕃已经发掘了数条通达西南的道路,一个安戎城是无法完全阻止吐蕃南下的)

公元742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力度,唐王朝决定将安南都护府(原交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越南河内)、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嶲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姚州都督府(治所在今云南楚雄姚安县)、朗州都督府(治所在今云南曲靖)等地以官道贯通,这样整个大西南便可连城一片,管理力度也可得到加强。

由于这条交通线南北纵贯了爨地(云南中东部地区,原属南中大姓爨氏统治,唐初归附后,其家族继续统治该地),这引起了爨氏各部首领的极大恐慌,为了保住家族四百年的统治地位,爨氏宗族各大首领联合反叛。

为了平息诸爨之乱,唐玄宗命皮逻阁出兵征讨,这给了南诏扩张领地的极好机会。皮逻阁文武并用,先是武力迫降,然后联姻结盟,直接成了爨氏的实际控制人。

爨氏内部本就不和,很快便又陷入自相残杀的局面。皮逻阁自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直接武力干涉。

大约在公元746年前后,南诏彻底吞并了爨氏,并将之赶出扎根五百余年的根据地——同乐(今云南曲靖的陆良县,也叫爨文化乡或爨乡,曲靖也叫爨地,感谢读者庄世三分享此条知识)。西爨居民近二十万户被迁往滇西的永昌郡,东爨则散亡于群山之中(云贵高原最不缺的就是山)。

南中爨氏至此退出历史舞台,南诏则从洱海小国,一跃成为了割据云南的强大地方政权。


南诏与大唐关系破裂

南诏占据爨地,令唐王朝突然意识到南诏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忠诚,当初的表现只是为了掩盖了他们贪得无厌的本性。

尽管之后双方因此事爆发了争执与冲突,但由于还有吐蕃这个共同的敌人,所以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和平友好的局面。

公元748年,皮逻阁去世,唐政府参与进了王位继承,因皮逻阁长子阁罗凤能力太过出众,所以唐朝试图扶持皮逻阁次子诚节为王,以确保南诏国的臣服。夺位之争,最终还是以阁罗凤的胜出而结束,诚节被流放。

尽管唐王朝还是册封阁罗凤为云南王,但暗中却是厉兵秣马准备夺回爨地。

南诏王的名字很有意思

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罗凤,字头咬字尾,顺序记不错,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主意。

阁罗凤继位后,按照惯例,需要携带家眷拜谒姚州都督府(在法理上,南诏国接受姚州都督府管辖)都督。时任姚州都督是张虔陀,因见阁罗凤妻女貌美,便趁机将二人强暴(这个我认为可信度不高)。张虔陀索取无度,屡遭拒绝,便多次派人辱骂阁罗凤,甚至上奏朝廷,构陷阁罗凤,为其罗织罪名。

文章图片8

公元750年,阁罗凤闻听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杨玉环堂兄权臣杨国忠的嫡系)已率八万大军,兵分三路欲攻打南诏。于是便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打姚州都督府,张虔陀战败被杀。

公元751年,鲜于仲通大军进抵曲靖,阁罗凤本不愿与唐为敌,于是遣使谢罪求和,并阐明反叛并未出自本心,而是张虔陀逼迫所致。若大唐再这么咄咄逼人,南诏就会选择投靠吐蕃。而且阁罗凤还认为云南本就不是大唐的云南,是云南人自己的云南。

这种论调,直接证明了他并没有将自己当成唐朝人,还是存在种族隔离的意识。而且其根本目的就是想让唐朝势力退出云南,自己要做真正的云南王。

张虔陀确实做的有问题,但这只是诱因,根本原因还是南诏的扩张政策与大唐在西南地区的根本利益发生了本质冲突,谁都不愿意放弃,那战争就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对于阁罗凤的请求,鲜于仲通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随即大军压境,进逼洱海。无奈之下,阁罗凤向早已向其示好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也叫尺带珠丹)派出使者,请求归附,希望吐蕃能施以援手。

公元752年,赤德祖赞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即赞普的兄弟),赐金印,号东帝。南诏与吐蕃联兵,大唐几乎全军覆没,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同年阁罗凤改年号为赞普钟元年赞普钟成为南诏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云南第一次出现改元事件。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只有皇帝可以定立年号,南诏此前一直使用大唐的年号纪年,如今自己建元,意味着彻底脱离唐朝,成了真正的独立王朝。

云南自汉以来一直臣属中国,直到唐玄宗晚年,错误的国策导致南诏反叛,臣于吐蕃

鲜于仲通是杨国忠所荐,酿成如此惨败,他这个国相脱不了干系。为了弥补自己用人不当之罪,杨国忠决定再征南诏,务求全胜。

公元754年,大将李宓领兵十万,征伐南诏。结果孤军深入,补给困难,又加之水土不服,使得军中疫病流行,未战自溃。南诏与吐蕃联军趁机追杀,尸横遍野,李宓战死,全军覆没。

这两次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战争,被后世称为天宝战争。唐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伤亡近二十万人,元气大伤。

文章图片9

目前普遍认为造成天宝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大唐国策的失误,杨国忠的无能与用人不当则是战败的直接原因,南诏叛唐实属无奈之举,并非出自本心。(这个有待商榷!)

天宝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就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这场持续八年的大内战,彻底将大唐盛世终结,原本的世界第一帝国自此走向衰败。也正是因为这场内乱,原本臣服大唐的周边各族陆续叛离,而吐蕃、南诏这样的敌对势力更是趁火打劫,毫不留情。

阁罗凤把握住这天赐良机,大肆扩张,不仅向东控制了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北部,还分别向西、向南占据了今缅甸、老挝、泰国的北部地区,使南诏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强大的民族政权,声威遍及大西南与中南半岛,强横一时。

文章图片10

阁罗凤经略西南过程中,俘虏了一个名叫郑回的汉人官吏,此人学识渊博,深受阁罗凤器重,直接将之任命为六大清平官(宰相)之首,并令自己的子孙拜郑回为师,极尽礼遇。而郑回也不负所托,积极帮助阁罗凤在南诏推行汉化改革,并试图帮助南诏改善与大唐的关系。

公元766年,阁罗凤在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立南诏德化碑,表明自己被迫反唐的苦衷,若有朝一日,能够复归唐朝,此碑便是明证。

南诏德化碑如今矗立在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被誉为“云南第一碑”。碑高3.97米,宽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约三千八百余字。碑阴刻书41行,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六曹长等职衔和姓名。碑文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现仅存八百余字。是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文物。

正是因为南诏德化碑的存在,所以后世普遍认为南诏叛唐是逼不得已的无奈之举。阁罗凤的真实想法自然无从知晓,但南诏德化碑确实达到了他预期的结果。一边反复叫屈,一边不断侵蚀大唐领土,这个阁罗凤确实是个极为出色的政治家。

文章图片11

公元779年,阁罗凤去世,因其子凤迦异早死,故立其孙异牟寻为嗣。同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位。


南诏与大唐重归于好

安史之乱后,原本处于守势的吐蕃虎躯一震,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对唐朝发动了全方位的攻击,凉州、陇右、河西等地陆续沦陷,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西域)与中央的联系被断绝,岌岌可危。大唐国都长安也因君臣不和等原因,被吐蕃攻克,烧杀抢掠一番后,全身而退。西南战场,川西诸地尽数被攻克,吐蕃与南诏完全毗邻,大西南几乎不复唐朝所有。

公元779年,异牟寻继位后,吐蕃当即与之联络,双方集结数十万大军,入侵唐朝,结果被唐军击败。南诏吐蕃联军被斩杀近十万,坠崖而死者近十万,俘虏无算。大唐取得了自安史之乱后,极为难得的一场大胜,并收复了大量失地。

南诏、吐蕃损失惨重,二者的友好关系也因此战产生了裂痕。吐蕃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南诏,不仅处死了不少南诏官员,甚至将册封南诏的东帝改为日东王,原本的兄弟之国变成了宗主国与附属国。

南诏地位下降后,吐蕃不仅加重了税赋,而且还占据了南诏的险要之地,并令其每年出兵助防,跟漂亮国在全球各地驻军性质一样,严重侵害了南诏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眼见异牟寻愁眉不展,清平官郑回提出了破局之法——脱离吐蕃,重归大唐。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开始暗中谋划,寻找机会,表面上依旧对吐蕃恭顺。

为了打击吐蕃,大唐宰相李沁提出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阿拉伯帝国)、天竺(今印度)的困兽计划,将吐蕃的盟友和敌人全部拉到大唐一边,将之彻底孤立。

公元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对李沁的战略规划理解颇深,积极推动此事。

为了帮助异牟寻坚定归唐之心,韦皋在军事上打击吐蕃,政治上诱惑南诏,双管齐下,成效显著。

公元788年,吐蕃出兵10万,再次攻打成都,南诏被迫从征,但出工不出力,以观望为主。韦皋故意将一封与南诏的书信转给吐蕃,吐蕃果然中计,对南诏失去信任,增兵会川(今四川凉山会理县),防备南诏。异牟寻因此大怒,引兵归国。韦皋随后对吐蕃发动袭击,一举将之击败。

此后韦皋又多次击败吐蕃,收复了大量失地,并不断催促南诏归附。吐蕃虽然在西南战场屡屡吃瘪,但是在西北战场却是高歌猛进,国力日盛。所以,异牟寻尽管内心厌恶吐蕃,但却还是颇为犹豫,不敢轻易表明态度。小小南诏,根本扛不住吐蕃的雷霆怒火。

公元792年,韦皋攻维州(四川阿坝理县),俘获吐蕃大将论赞热。但是西域战场,唐军无力回天,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彻底沦陷,西域成为吐蕃领土。吐蕃国力达到鼎盛。

文章图片12

793年,韦皋攻西山(今四川绵阳北川县),再次大败吐蕃,收服西山诸羌。

唐军在西南的节节胜利,终于使南诏下定了决心,脱离吐蕃,重归大唐。

同年夏天,异牟寻派遣三路师团,分道奔赴长安,确保国书能够送达,其中一路使团由异牟寻之子寻阁带领。

到达长安后,寻阁阐明了当初弃唐的原因,并诚挚表达了归唐的决心,保证永不背弃。随即将黄金与丹砂以及一封满怀诚意的书信献给了唐德宗。黄金表示归顺之心坚定不移;丹砂表示忠心赤城。唐德宗颇为感动,两国重归于好。

公元794年,韦皋派遣崔佐时进入阳苴(音居)咩城(今大理市,异牟寻继位后迁都于此),随即与异牟寻在点苍山(又名苍山,东临洱海)会盟,南诏所有部落全数归附唐朝,誓为唐臣,永不背弃,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永世修好。盟誓的文本一式四份,一份呈大唐天子,一份留存南诏祖庙,一份珍藏于点苍山神祠,另一份沉入洱海之中。

此时的吐蕃正在西域与回鹘争斗,死伤甚众,便向南诏征兵,对于南诏叛离之事,还一无所知。于是异牟寻便决定打个时间差,借征兵的机会,突袭吐蕃,俘虏吐蕃五王,收降吐蕃兵十余万,摧毁了金沙江上游的铁索桥,使吐蕃南下西洱河地区的通道被截断。铁桥以东的十六座城堡也悉数被南诏占领,包括原属浪穹诏的领地。

公元795年,唐朝派遣袁滋为册南诏使,正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官爵),即云南王,并颁发贞元册南诏印,南诏正式向唐称臣。同时为了加强对云南地区的管理,唐朝设置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该制度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


南诏国的衰败

公元802年,吐蕃大相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结果被唐军大败,其本人也被生擒,吐蕃自此由盛转衰。

公元808年,异牟寻去世,其子寻阁继位仅一年就去世了,南诏自此进入长达十五年的政局动荡时期。

公元823年,异牟寻的孙子劝丰祐继位,南诏政局得到稳定。同年唐蕃会盟碑落成,两个没落帝国终于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敌对状态。

公元824年,年仅十六岁的唐敬宗继位,小伙子精力旺盛,完美继承了父亲唐穆宗的尿性,沉湎后宫,享乐无度,朝政日非。

此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是个贪婪谄媚的昏官,在蜀中搜刮无度,激起民愤,而且不修边防,苛待士兵,对南诏毫无戒备。

公元829年,南诏王劝丰祐发动全国总动员,悍然出兵北伐,攻破成都,大肆掳掠而还。这才归顺了三十年,就又反了。南诏的所谓忠心,说到底还是对强权的妥协,时移世易,不可能始终如一。

公元830年,唐朝派遣重臣李德裕牛李党争的那个李就是他)镇抚蜀地,李德裕能力出众,很快便使西川局势得到稳定,边防军备得以恢复。

文章图片13

南诏见状,立即认怂,遣使入唐谢罪,此后年年朝贡,再次恢复臣属关系。

公元854年,大唐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部)治下桃花蛮首领李由独叛唐归南诏,劝丰祐不仅封官赐爵,还与之联姻。再次试探大唐的底线。

公元859年,劝丰祐去世,儿子祐世隆继位,因其名字犯讳李世民的与李隆基的,故而唐朝不予册封。礼仪之争加之看不惯安南经略使对夷人的苛刻,祐世隆当即决定与唐王朝断交,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礼,改元建极。这是南诏第一次正式称帝,唐与南诏关系再次破裂。

公元860年,南诏与安南土蛮合作,攻陷了交趾(今越南河内)。此后数年间,唐与南诏在安南反复争夺,互有胜败。

公元866年,唐军平定安南,南诏全线败退。

公元869年,南诏大举入侵西川,又是数年鏖战。

公元875年,南诏惨败,再也不敢入寇西川。

祐世隆在位期间,继承乃父之志,常年对外征战,劳民伤财,死伤无数,空耗国力,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而原本强盛的南诏国则在他的手上彻底衰败。

南诏最难的时候,十五岁以下的男子皆为兵,妇女代替男子耕种。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当时蜀国也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几乎已经拼到了极限。万幸最后打赢了,否则蜀汉就要提前灭亡了。


南诏亡国

公元877年,祐世隆去世,其子隆舜继位。

公元878年,隆舜改年号为贞明,国号为大封民国,南诏这个频繁改国号的行为属实费解。

隆舜继位后,因国力衰弱,遂改变对唐政策,遣使求和,希望能与大唐约为兄弟之国,并提出和亲意愿。

公元880年,就在唐朝中央对南诏之事犹豫不定之时,来自宇宙曹县的不第秀才黄巢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安南都护府也于此时爆发叛乱。唐朝担心南诏趁机发难,遂答应了其请求。

文章图片14

双方使者往来数次,可南诏就是等不来心心念念的大唐公主,这让迷恋美色的隆舜急的抓耳挠腮,不停遣使催促。

公元883年,黄巢之乱平定,和亲之事也基本被大唐搁置了,可隆舜却不死心。

公元885年,隆舜派遣三位重臣入长安,请求接回公主。结果被唐僖宗派人全部毒杀。此举直接导致南诏政坛动荡,国势日衰。

公元897年,清平官郑买嗣(郑回的七世孙,郑氏是南诏政坛常青树)指使隆舜的近臣杨登弑君。荒淫无道的南诏第十二代王隆舜去世,其子舜化贞继位,成为傀儡皇帝,郑买嗣专权。

舜化贞登基后,遣使入唐,希望获得唐朝帮助,铲除郑买嗣集团。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日薄西山,掌控朝政的朱全忠(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对此不予理睬,任其自生自灭。

舜化贞为了夺取权力,采用了很多办法,甚至想联合缅甸蛮王发兵讨伐郑买嗣。

公元902年,郑买嗣起兵反叛,诛杀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蒙氏几乎被灭族,立国250余年的南诏国至此灭亡(自蒙舍诏建立开始至南诏亡国,若从皮逻阁立国算,那就是160余年)。

同年,郑买嗣改国号为大长和国,依旧定都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其疆域大体与南诏相同,基本上全盘接收了南诏,类似南朝的宋、齐、梁、陈,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迭。

公元907年,郑买嗣为了安抚国内对其篡位的不满情绪,建立普明寺,以表达忏悔之意(南诏朝野尽皆信佛,佛教在其国内流传甚广,地位崇高)。

同年,大唐帝国谢幕,朱温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代。

公元909年,郑买嗣去世,其子郑仁旻继位,全然不顾国力衰弱的现实,大肆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想在乱世中分一杯羹。只可惜,能力不济,被前蜀打到自闭。

公元926年,郑仁旻服食金丹暴卒,其子郑隆亶继位,因太过年幼,朝政被清平官赵善政及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所把持,郑隆亶成为傀儡(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公元928年,杨干贞造反,杀郑隆亶,随即扶持赵善政为傀儡皇帝,建立大天兴国,立国26年的大长和国灭亡。

公元929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帝,又改国号为大义宁国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反叛,灭大义宁国。

文章图片15

这个段思平,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他就是一阳指六脉神剑的创始人,大理段氏的开国皇帝。由于本文主角是南诏,大理就留待以后再讲。

大理篇正在创作中,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