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南诏国时期的云南简况

 君子养源 2020-08-03

隋、唐、南诏国时期的云南简况

一.南诏的起源和建国

1、隋代对云南的经营: 

隋朝三十余年间对云南的经营,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滥置州郡的情况,隋朝对爨氏的反抗的进行镇压,给爨氏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A.公元589年,隋灭陈,内陆南北分裂的局面结束。于是隋王朝便展开了对爨氏家族盘踞的南宁州进行经营。在隋文帝开皇初年在云南设置“南宁州总管府”,派遣韦冲为南宁州总管。同时,也派上柱国王长述率领军队进入云南,与韦冲文武相呼应。由于隋王朝派来的官吏残酷压榨,有的甚至“掠人之妻”,导致“边人失望”,引起当地民族的强烈不满,以爨玩为首的地方势力起来进行武装反抗,驱逐了南宁州总官府的官员和士兵。

B.在公元597年隋派史万岁前往征讨。隋朝大军压境,爨氏遭受沉重的打击,于是其首领派人向史万岁行贿,献上直径一寸的大明珠,请求投降,史万岁受贿后没有把爨玩押解送朝廷,而是以“恐其州有变,留以镇抚”为借口,允许爨玩等人留在云南。

C.598年爨玩再次反叛,隋文帝派刘哙(快)、杨武通出师云南进行讨伐,俘虏了爨玩,押入长安处死,他的儿子爨宏达被押入内陆降为奴。爨氏统治区域缩小到建宁、晋宁地区。

隋朝在云南建立恭、协、昆三州。

2. 唐初对云南的经营:

唐高祖释放了爨玩的儿子爨宏达,让他带着装殓爨玩尸体的棺材回云南安葬,并任命他担任昆州刺史。让他“诱诸部纳款”归附。

于是,许多民族首领纷纷归附唐王朝,唐王朝就根据他们领地的大小,大的设州,小的设县,仍然让这些上层首领担任刺史,实质上属羁縻州县。
从武德年间到贞观年间,唐朝先后在今天云南境内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设置南宁州都督府。

到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废弃了南宁州都督府,设置姚州都督府,(驻今姚安),后又设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和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三个府就近统辖云南境内的羁縻州县。这样,唐朝初步恢复了汉晋中央王朝在云南设置郡县的规模。

3. 南诏建国与洱海区域部族势力的演变

A、“六诏"中的南诏

洱海地区“乌蛮”中最大的部落有六个,称为“六诏”:

“诏”的含义:一指酋邦首领,即“王”;一指酋邦。

六诏及其地理分布:

蒙舍诏:今云南省巍山县。

蒙巂诏:今云南省巍山县北部及漾濞县地。

邆赕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邓川,又称越澹诏。

浪穹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

施浪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青索乡。

越析诏:在今云南省宾川县。

蒙舍诏(南诏)起源:蒙舍诏(南诏)起源于巍山,蒙舍诏的始祖为舍龙。存在细奴罗的乌蛮部落与张乐进求的白蛮(河蛮)部落之争

公元649年,细奴逻壮大,蒙舍川地区的白子国主“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不得不将王位禅让给细奴逻,还把女儿嫁给细奴罗为妻,并“举国逊之”,拥载其为王。巍山南部的最高统治者、蒙舍诏的大酋长。

公元649年,细奴逻称南诏王,以巍山为首府。公元653年,细奴逻敬服唐朝的高度文明,派子逻盛炎赴长安朝见高宗,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从此南诏接受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领导。

蒙舍诏自高祖细奴逻(在位26年)后,又历经了世宗逻盛炎(在位38年)、太宗盛罗皮(在位16年),到了云南王皮罗阁后,蒙舍诏己日渐强盛起来。这时南诏在皮罗阁统制下,实力最强,开始了一统六诏的打算。

B.唐朝与吐蕃争夺洱海地区

公元664年,唐高宗在设置青蛉(今大姚)、弄栋(今姚安)两县的基础上,设置了姚州都督府,每年由四川派兵500人戍守。公元703年,吐蕃赞普弃都松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洱海地区。707年,唐朝派唐九征反击吐蕃,击毁吐蕃城堡,拆除吐蕃架在漾濞江上的铁索桥,还立铁柱记下这次战功,即所谓的“唐标铁柱”。

C.唐朝扶持南诏统一六诏

在唐朝支持下,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蒙舍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南诏依靠唐朝的支持,统一了六诏,成为唐朝抵御吐蕃的西南屏障,之后的738年(贞元二十六年),唐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成为唐朝封在云南洱海地区的地方王侯。

洱海地区的民族上层首领在唐朝与吐蕃之间左右事之,或叛或附,恍惚无常,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因为南诏较早就向唐朝入贡,取得唐的信任,唐朝选中了南诏(蒙舍诏)乌蛮贵族,扶植他们统一洱海地区,以消除吐蕃在洱海的势力。

第一阶段:细奴逻兴于巍山,唐支持其征服白子国,并封为巍州刺史。(有学者认为649年,南诏建立。)

第二阶段:细奴逻传逻盛、盛逻皮至皮逻阁而强盛,唐廷授皮逻阁为越国公。

第三阶段:公元734年至737年,唐朝调集姚州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严正海等帮助南诏首领皮罗阁进行策划,皮逻阁兼并五诏,统一洱海诸部,唐廷封其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这标志着南诏国的建立。

次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从此,云南的统治中心开始由曲靖转移到洱海地区。

《南诏德化碑》记载:南诏军队从蒙舍川(今巍山)、崖山(今弥渡县红岩)一带出发,皮罗阁率兵攻下石桥诏(在今下关)。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和严正海共同攻灭了石和诏(今大理凤仪),进而又夺取了邓赕诏所占据的大厘城(今大理喜洲)。唐朝在此之后又派王承训去帮助皮罗阁策划,继续攻打越析诏、浪穹诏、施浪诏、邓赕诏等诏。越析诏被攻破后,首领于赠带领部众渡过金沙江,与当地的磨些族汇合,后又被皮罗阁攻灭。至于蒙嶲诏,地域与蒙舍诏相接,与之又是近亲部落。因而皮罗阁很容易吸收他的部众,兼并其土地。

.南诏与唐朝的和与战

1、南诏兼并爨区,摆脱唐朝的支配

唐朝为了控制爨区,欲打开一条北连戎州都督府,南通安南都护府的道路,道路的中间以安宁为中心点。唐朝派竹灵倩前去安宁筑城。但爨氏家族担心安宁城修好后不利自己,因此杀死了竹灵倩,毁了安宁城。于是唐朝派云南王皮罗阁前往爨区进行镇压。

747年,皮罗阁出兵攻陷曲轭(今马龙),驱逐爨崇道,其逃往姚州都督府依附唐王朝。皮罗阁占据了爨氏统治区。

748年,皮罗阁死,继任云南王的阁罗凤以兵胁迫诸爨领主和白蛮人口的一部分西迁,破坏了东部爨区的封建生产关系,并把爨区控制起来。

南诏占据了爨区,便与唐朝发生矛盾。唐想从操纵南诏的王位继承上来控制南诏,以阁罗凤的异母弟诚节来代替阁罗凤,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南诏施加压力。双方矛盾尖锐。

《南诏德化碑》中历数了姚州都督府官员张虔陀的六条罪状:

张虔陀蒙蔽中央,煽动乱事,吐蕃是唐仇敌,但却与之共谋灭我,这是第一点;

诚节不忠不孝,贬在长沙,又把他调回来,想离间我的内部,这是第二点;

爨崇道不守盟约,造成叛乱,罪应诛夷,而张虔陀却收录了他,想用他来对我进行报复,这是第三点;与我对立的都授与官爵,与我要好的都遭到压制,总想对付我,这是第四点;

筑城收质,缮甲练兵,准备暗中袭击我,这是第五点

在军粮赋税方面,加重我的负担,十倍百倍的无限度苛索,以达到使我贫困疲惫的目的,这是第六点。”(译文)

2.天宝战争

第一次天宝战争:750年(天宝九年),阁罗凤出兵攻陷姚州,杀了张虔陀,占领了姚州都督府管辖的全部地区。

唐朝便在751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8万渡过金沙江前往征讨南诏。南诏势力并不十分强大,在向唐朝请求“幸容自新”遭拒绝后,便派人往浪穹北部向吐蕃神川都督府求救。

最后,唐朝八万军队被南诏兵和吐蕃兵打败于金沙江南岸,被俘者达6万之多。

753年,唐朝又派贾瓘(灌)率兵前往姚州,修缮城池,准备发动对南诏的第二次进攻。但南诏先发制人,在贾瓘筑城未就之时便出兵攻灭了贾瓘,将姚州地带完全占有。

第二次天宝战争:754年,唐朝又派李宓率领7万大军(号称20万)对南诏发起了进攻。

由于唐军普遍厌战,士气低下。南诏统治者以反民族压迫鼓动洱海地区人民拿起武器抵御唐兵,并借吐蕃兵援助,打败唐军于马尾关(今下关),将军李宓“沉江而死”,第二次战争又以唐朝的惨败告终。

3.752年,南诏成为独立政权。

《滇云历年传》记载:“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阁罗凤筑白崖城(今弥渡红岩),谴使赍金宝赴吐蕃告捷。吐蕃册为东帝,给金印,号赞普钟。凤遂改正溯,称赞普钟元年,僭号大蒙国。”南诏与唐朝关系断绝,唐王朝一战失去在云南经营一百多年的成果,南诏的割据局面自此形成。

经过两次天宝战争,唐朝丧失二十余万军队,军姿大浩,国力大伤。而南诏摆脱了唐朝封建中央的支配,不但控制了爨区,还取得了原来唐朝直接控制的姚州之地。

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南诏更是乘机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 南诏“归唐”留下后路:

A.《南诏德化碑》:南诏德化碑位于苍山下的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当年太和城的国门外。此碑系青石刻碑,立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碑高3.97米,宽 2.46米,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碑文现仅存八百余字,被誉为“云南第一大碑”。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德化碑,是南诏王阁罗凤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后,为说明“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已叛唐而立的。

石碑阳刻正文3800余字,今仅存220字。着重叙述了南诏和唐朝原来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3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石碑阴刻41行,3000余字,现仅存556字。内容为南诏重要职官题名。现存碑文内容资料为明代云南著名文学家和理学家李元阳在《万历云南通志》中首录。

南诏德化碑记述了南诏初期的历史,以及与唐王朝的关系,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诏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以及研究南诏初期统治阶层的结构、职官制度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书法秀美,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B.从公元793年开始,南诏与吐蕃的矛盾激化,南诏要求摆脱吐蕃的支配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就唐朝方面来讲,由于南诏倒向吐蕃,唐朝失去了西南对吐蕃进行牵制的嶲州,以致吐蕃可以毫不顾忌地在唐朝的西北进行侵扰,特别是 763年吐蕃军队长驱直入长安。吐蕃更是调动南诏兵经常侵扰西川。这使得唐朝忽而西南、忽而西南,疲于奔命。唐朝统治阶级深感“招南诏则是断吐蕃之右臂”。在此情况之下,异牟寻接受了清平官郑回的建议,开始谋求归附唐朝。

从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开始,唐朝新任剑南节度使韦皋一方面离间诏蕃关系,进一步激化其矛盾,使吐蕃对南诏更加不信任;一方面连年致书南诏,开展争取工作。

到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分三路致书韦皋,请求归天子为藩属。

南诏使臣带绵、当归、朱砂、金四件物品,寓意深长:绵为柔软之物,以示对唐朝柔服,不敢再从中生梗;当归者,应当归唐之意;朱砂色赤,表示敬献丹心;金,表示归顺之意如金石之坚。

C.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十月,南诏联合吐蕃,计二十余万兵卒,分三路入侵剑南。南诏、吐蕃军连连败绩,死者达八九万人。

5.点苍山会盟:

韦皋派遣巡官崔左时于794年正月到达南诏的羊苴芈城(今大理),与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神祠。盟辞指出:南诏全部落归附唐朝,不再与吐蕃“私相会合”,“或辄窥侵汉界内田地”,而汉也年能“窥图牟寻所管疆土,侵害百姓”,“如有患难,应予救恤。”

南诏叛唐四十二年后,又重新归附唐朝。

6.袁滋册封南诏;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朝派祠部郎中兼御使中丞袁滋为册南诏使,向南诏正式颁发了“贞元册南诏印”。

袁滋一行自石门入云南,亲自将册封事由刊刻在石门关的山崖上,是为“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成为南诏创新归于唐朝的历史见证。

并在这年,为加强对云南的统治,唐设云南安抚司,命韦皋兼任云南安抚司的长官。此后,凡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者,都兼任云南安抚司的职务,定为式令,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都没有废止。

袁滋题名摩崖:盐津县的豆沙关,又名石门关。是秦汉以来中原通往云南的孔道之一。路旁崖耸立,形势险要。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派袁滋为册南诏使,恢复一度中断的隶属和好关系。袁滋一行,从该年六月由长安经四川来滇,九月二十日,于豆沙关路侧岩壁上刊石纪事。全文122字,除“袁滋题”3字为篆书外,其余均为楷书,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字迹今仍基本完好。
按摩崖史实纪载,学者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

1963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题额“唐碑亭”。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唐碑亭重修,改作钢混结构、磁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

袁滋摩崖其文云:

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

7. 云南安抚司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为加强对南诏的控制,巩固点苍山会盟的成果,唐设云南安抚司,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兼任。云南安抚司是在南诏疆域内设置的一个羁縻府州,也就是臣属于唐王朝,而享有充分自治权的行政区。云南安抚司是唐朝一个较大的边州。

1958年,发掘唐代长安城大明宫故址,出土封泥“云南安抚司印”即是唐朝设云南安抚司统辖南诏的实物见证。

三、南诏的扩张和疆域

1.795年,麾军东向,攻下长期为吐蕃控制的昆明城(今盐源),统辖了金沙江北部、雅砻江以西地区,势力扩展到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

之后,又调兵南下,向今天西双版纳上下周围地带开拓,把南部疆域推向女王国(在今泰国北部)以北、陆真腊、水真腊(分别位于今老挝、柬埔寨境内)几个中印半岛古国。

2.8世纪末9世纪初,趁唐朝势力日趋衰落,南诏不断发动对唐朝边境的进攻:公元816年,进攻唐安南都护府。公元822年,向今贵州境内发展。公元830年,南诏军队从嶲州、戎州兵分两路直攻入成都,“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过大渡河过大渡河时被俘众人放声大哭,“赴水死者以千计”,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事后南诏又“自陈请罪”,并归还西川民四千人于唐,唐朝此时也不愿与南诏决裂,更无足够兵力对付南诏,只得一方面允许南诏求和,一方面整顿西川边防。

3.南诏势力最强的时候,它所控制的地区,“东距爨(云南东部),东南属交趾(今越南北部),西摩伽陀(今印度境内),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以大渡河为界),东北际黔巫(今贵州东北)。” 《新唐书·南蛮传》

贞元十年以后的疆域:东部以今云南昭通、贵州遵义、贵阳与唐黔中郡为界,东南以贾勇步(今云南河口)与唐安南都护府为邻,南方与女王国(今老挝)接壤,西南与骠国(今缅甸)交接,西面直至恒河南岸的摩伽陀(今印度比哈尔邦),与天竺相望。

四.南诏的政治

1.  南诏的政治区划:

樊绰《云南志》所记为六睑、八节度。《新唐书》所记为十睑、六节度、二都督。

十睑为南诏的首府直辖区域:

云南睑(今祥云云南驿)、品澹睑(今祥云县城)

白崖睑(又作勃弄睑,今弥渡)、

邆川睑(今邓川)、

蒙舍睑(今巍山)、

大厘睑(今大理喜洲)、苴咩睑(今大理古城)

蒙秦睑(今漾濞)、

矣和睑(今大理太和)、赵川睑(今大理凤仪)

南诏的七个节度:

弄栋节度:治于弄栋城(今姚安)。

拓东节度:治于拓东城(今昆明)。

剑川节度:治于剑川城(今剑川)。

铁桥节度:治于铁桥城(今中甸塔城)。

永昌节度:治于永昌城(今保山)。

银生节度:治于银生城(今景东)。

丽水节度:治于丽水(今缅甸达罗基)

南诏的二都督:

通海都督:治于通海镇(今通海),相当于今红河州、文山州地区。

会川都督:治于会川(原名会同,今四川会理)。

2.南诏的政治体制

A最高首领是国王,称为“南诏” 。

B.南诏之下设清平官六人,从中推举一人为“内算官”,设大军将十二人,与清平官同列。分为诏亲大军将、大军将、军将三等。

C.设“外算官”二人,由清平官或大军将兼领。

D六曹(前期):各曹设曹长一人。

兵曹,主管军事;

户曹,主管户籍、赋税;

客曹,主管官园、祭祀、礼乐等;

刑曹,主管司法刑律;

工曹,主管营造、河津、桥梁等;

仓曹,主管仓廪储藏。

E.九爽(后期):各爽设爽酋一人。

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

劝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

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

九爽之上设督爽,总领三省。

九爽之下增设三托:乞托主马、禄托主牛、臣托主仓廪。 

3.南诏的军事体制

深受唐朝府兵制的影响。兵士来自农民,兵农合一,平时务农,农闲教练;平时番上宿卫,战时征战攻防等,都与府兵制相类。

后期:军队按“府”编制,有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级。

五、南诏文化 (略)

习题:选择一代表南诏文化的文物、建筑物和旅游地,以南诏历史为背景,撰写导游解说词。

六. 南诏的灭亡

1.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冬,南诏命王嵯颠发动全国兵力,犯扰西川。

2.争夺安南。

3.寇扰西川。

4.和亲失败。

5.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发动政变,斩杀了蒙氏家族的全部成员,建立了大长和国,正式取代了南诏政权。

自细奴逻立大蒙起,传13 世,历256年的南诏正式宣告灭亡。

附1.南诏国年表

公元654年(永徽五年),蒙舍诏张乐进求让位于为避仇来到南诏定居的细奴逻。细奴逻即位后,遣子入唐为质,以求得到唐的保护。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廷册封南诏皮罗阁为“南诏王”。  

公元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南诏与唐朝使臣盟誓归附。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    

公元830年(文宗太和四年)底,南诏攻陷成都,大掠男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  

公元902年(唐天复二年),权臣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

附2:南诏之谜

1.南诏崛起之谜和两次天宝之战转折之谜

2、南诏海上舰队与交趾之战和北部湾海战之谜

3、1000多年前连通印度洋—云南—太平洋国际大通道的南诏海洋战略之谜

4、南诏——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四强国之迷 

5、南诏王室后裔之谜

6、崇圣寺佛牙舍利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