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水迷离、烟霞吞吐的潇湘山水

 黄泽亮耘文居 2020-04-23

     文:黄泽亮

      湖南内部地理环境相当特别,三面青嶂,一面天堑的地势形成了一个向北开口的U形,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长驱直入,与境内的暖湿气流交会,山水合围,时常大雾弥漫。或风雨杂沓、云海蒸腾,或重峦叠影、天宇虚碧,如梦如幻。


   这种云水迷离、烟霞吞吐的湖南景色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画家来探究潇湘之美。如五代董源《潇湘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的是湖南省境内潇水、湘水入洞庭湖的风光。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山林深蔚,烟水微茫,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宋代苏轼《潇湘竹石图》也是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采用长卷式构图,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对比,可谓“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

苏轼《潇湘竹石图》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潇湘”景致多半云烟缭绕,水气弥漫,充满抒情意味。题名为“潇湘”的山水画兴起于唐代,成熟于宋代,除了苏轼《潇湘竹石图》,还有宋代的李生《潇湘卧游图》、宋迪《潇湘晚景图》。有的作品虽然标题中有“潇湘”,画的景致却非湖南,例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潇湘白云图》。“潇湘”成为超越地域限制的美学意象,特别是历代《潇湘八景图》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中的潇湘绘画美学。比较著名的有宋代牧溪《潇湘八景图》(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宋代玉涧《潇湘八景图》(日本德川美术馆藏)宋代王洪《潇湘八景图》明代夏昶《潇湘风雨图》(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文征明《潇湘八咏书画册》,明代宋旭、孙枝、张復、文嘉也都画过《潇湘八景图》。

    潇湘八景,相传为潇湘一带的湖南八处佳胜。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描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潇湘八景成为古代潇湘山水的品牌。“潇湘八景”的相关艺术实践不仅在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泛东亚艺术实践的母题,时至今日,仍不断有人赋予这一题材以多样化的视觉形式,不断的建构与阐释中演化出多元的面貌。

    考察这些“画里江山”中所留存的以往的潇湘山水绘画图式与符号,我个人总结认为“烟霞水景、云水之意”是潇湘山水绘画美学的明显特征。得益于“云水迷离、烟霞吞吐”的潇湘奇景:潇湘大地层峦叠嶂,绵延千里,湘资沅澧,相互激荡,洞庭八百里烟波浩渺,水竹云林,映带左右,雾锁烟笼,诗情盎然的世界。

    生活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艺术家是历史的幸运,有情人间,云影天光共徘徊,愿浸润潇湘山水的源头活水,研究潇湘山水绘画、潇湘美学,让潇湘山水与风土人情凝结在新时代的绘画作品中。

本文发表于2019年8月30日的《长沙晚报》



  


工笔《云雾洞庭》作者:黄泽亮


牧溪潇湘八景图

牧溪作品 《潇湘八景·烟寺晚钟图》

牧溪作品 《潇湘八景·渔村夕照》

牧溪作品 《潇湘八景·远浦归帆》

牧溪作品 《潇湘八景·平沙落雁》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潇湘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