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造字的视角看思维的误区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韩非子》 公字的一半厶(si)刚好就是私字的一半(厶),所以公与私在不同的语境很难区分,私中有公,公中也有私,要说什么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说说容易,做起来都有跑偏的可能,不管打著什么大公的幌子,也至少有一半是出于私心,造字的老祖宗是真有见地,要不然怎么把公字造成这样呢?这算不算一种认识人性的本质法子呢? 2、从历史的视角看思维的误区 《六韬·文师第一》中周文王与姜太公对答: 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大意是,在原初的意义上,天下本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客观存在,没有人可以擅取它,只可以与天下人同有;天子的位子随天命而改变,天下本身却是永世的,属于所有天下人。这就是“公天下”的含义。 问题来了,从国家的层面看,“公天下”实现过吗?这当然不好回答。我们翻开人类历史,基本就是一部“公天下”与“私天下”的斗争史,也可以看作一部“公天下”从理想到现实的展开史。 杜佑在《通典》中写道: 三代以前,天下列国更相征伐,未尝暂宁。陪臣制诸侯,诸侯凌天子;人毙锋镝,月耗岁歼。自秦氏罢侯置守,两汉及有隋、大唐,户口皆多于周室之前矣。夫天生烝民,而树君司牧,语治道者,固当以既庶而安为本也。 这段话反映出“公天下”首先并不是与“天子”那个统一的“私天下”相对,而是与众多诸侯国四分五裂的列国“私天下”相对。这与我们理解的“公天下”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是以 西方中心论思想观念为指导,认为“公天下”主要是用来反对皇帝的专制。 古人站在思维的另一个高度分析认为:诸侯封土建国,每一块领地之内就是一个国;而列国合起来的天下,从天下本身来看是一个最坏的“私天下”;因为列国“私天下”注定“更相征伐,未尝暂宁”,人民必然“人毙锋镝,月耗岁歼”,也就是公羊春秋“三世说”所说的“据乱世”。 秦始皇一统天下,“罢侯置守”、统一度量衡、通过郡县制彻底消除了“私天下”的列国基础。古人认为,秦始皇的功劳开创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家的统一,可以认为是“公天下”替代“私天下”历史必然。项羽开历史的倒车,最终被西汉取代,可以认为私天下与公天下反复争夺。 我们可以认为从混乱不堪的春秋战国“私天下”到天下一统的秦帝国,统一与安定是“公天下"的前提。当然,皇帝制度在个人动机上还是”私“的性质,但在实现统一和维持稳定这一功能上,却是弘扬了公、打击了私。 古人柳宗元不糊涂,他在《封建论》中说: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也说: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哉! 当然,古人并没有愚蠢到认为 统一之后实现了“公天下”,并且看到即使在秦实行了郡县制,具有“公天下”的制度基础,消灭了封建割据制,还是有很多问题的,例如统治者如何施政,如何治理。“政”与“制”的协调,可以理解为是“公天下”战胜“私天下”的第二阶段。内乱始终被人们看作是私天下的反复。 以上的事例总结: 我们是思维与视野能站在古人的高度吗? 3、从认知视角看思维的误区 加入让一只蜗牛在碗口的边缘上不停地循环爬行,蜗牛认为只要方向正确,力量足够,路线总会有终点。 在蜗牛认知里,坚守信念比更新认知要重要,它不想弄明白直线可以弯曲成圆圈。更不想知道一维圆圈必须在二维平面上才能看见。 同样一只星瓢虫在球面上飞翔,无论它分的多快,它永远也飞不出这个球面。它的认知可能有了二维知识,可能它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平面可以弯曲成球面。二维球面必须在三维空间里才能看见。 瓢虫的没有更新自己的认知,纵然能飞上更高的天空,能有资格笑话蜗牛的浅薄,在有思想的人看来瓢虫和蜗牛并没有实质的区别,都是平庸的层面。
4、我们引用万维钢的总结,(当然这个总结也可能是浅薄的) 第一级是古典,讲信仰、讲忠诚,信仰和忠诚之下,你什么都相信,华夏文明最好的,祖先遗留都是瑰宝,老板说的都是对的,爸妈肯定不会骗你的,父慈子孝才是对的等等。 第二级是现代,讲理性,讲真理,认为这个世界有唯一的,绝对的真相,只有这个真相下才是对的。比如坚信科学的人,对于别人的观点不屑于股甚至大喊愚昧的人,一切以理性为内心的引导,总想要找到那个背后的规律。 第三级是后现代,后现代讲多元,不讲真理,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允许任何存在,他们都是合理的,他们都是解释这个世界的多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第四级是最高级,也就是讲语境。 基于语境去理解这个世界,基于目的去寻找最优的解释,基于同理心去寻找最契合的答案。 否则黑白的世界,你永远找不到那个灰色的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