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契丹往事番外篇 8

 陆一2 2019-08-30

续:契丹往事番外篇 7《后唐短短十多年而亡国,和他们兄弟二人同根相煎大有关系!

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二儿子名叫李从荣。明宗继承大位后,任命李从荣为邺都(河北大名)行政长官,天雄军节度使。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改任北京(太原)行政长官,河中节度使。天成四年,将他调回京城,担任首都河南府(洛阳)行政长官,兼皇家近卫军总司令(判六军诸卫事)。

李从荣热爱作诗填词,掌管河南府期间,延请名士高辇做他的秘书长(推官)。高辇是诗坛健将,宾主二人吟咏唱和,引为知己。此后,李从荣又相继礼聘知名文人张杭、高文蔚、何仲举进入幕府,每天品评人物,臧否文章,以诗酒相娱乐。

皇子将平生得意诗作编纂成集,父皇却担心流传出去被人笑话!

李从荣颇以诗才自傲,他精选一千多首得意之作,编纂成集,命名为《紫府集》(紫府是道教神仙居所)。

后唐自献祖李国昌起,几代首领都是马背英雄,北拒契丹,南敌后梁,扫平中原群雄才肇建了帝业。一向是武夫当国,明宗朝也不例外。

多数朝廷重臣见李从荣这个做派,顿觉三观不合,发自内心排斥他。大将康知训甚至私下说:“皇子从荣汉人习气太重,和他过从甚密的都是一帮子酸腐文人。假如他坐了天下,我辈百战功臣必定要被他忘到阴山之后了!还不如早点把他给治了。”

李从荣是明宗膝下年纪最长的亲生皇子,这班重臣表面上不敢放肆,暗地里却使了不少坏!

他们经常在明宗耳边嘀咕,二皇子府中有些轻佻之徒,不知草创江山的艰难,只知道摇唇鼓舌,将二皇子导入歧途。明宗眼见庄宗李存勖亲自填词谱曲,和优伶为伍,以致身死国灭,深以为然。

有一天,李从荣随侍明宗,明宗问他:“你处理军国大政之余,都做些什么呢?”李从荣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儿臣闲居时以读书为乐。”

明宗点点头说:“古人典籍中的确论述了君臣父子的大义。但必须要有品行端方的大儒引导,才可以深入学习。朕曾见到先帝(庄宗李存勖)热衷作诗填词,很是没意思!你父亲是厮杀汉出身,你从小并未受到读书作文的正规训练,如今恐怕也难以登堂入室。你的作品假如流传出去,必定白白成为他人口中的笑谈。朕老了,对于儒家经文中的奥义虽然不甚明白,可是喜欢听人宣讲。除此之外,其他的学问没什么值得学习。”

皇子将平生得意诗作编纂成集,父皇却担心流传出去被人笑话!

李从荣听得不着边际,唯有诺诺连声。过了许久,才知晓明宗听了武夫们的谗言,对他日常行径颇有微词。因为哥哥(李从审)死于非命,所以格外爱惜剩下的几个儿子,不忍直斥其非,只是委婉地提醒他,读书只要明白经典中的君臣大义就好,文章等细枝末节不必理会。

不久,河南府的僚属传旨,禁止他再接近文士。李从荣心中惶恐,进宫面见明宗解释。

明宗又惊又怒,他根本没有下过这样的诏旨。他下令逮捕伪传圣旨之人严厉审讯,务必弄清根由。他对身边的枢密使(副宰相,国防部长)安重诲说:“从荣的属下竟然诈传朕的旨意,让他不要接近读书人,以防被他们懦弱之气感染。借朕之口宣扬如此奸险之论,简直出乎意料。案件审结,涉案人等全部处以极刑!”安重诲劝阻说:“倘若因此兴大狱,以后伺候皇子的人难以自处。暂时先严厉训诫他们算了。”经安重诲苦谏,明宗首肯,案件最后不了了之。

李从荣经历了这两件事,明白庙堂凶险,父皇尚武,便处处亲近武事,实则以权势为念。

当年秋天,李从荣晋爵为秦王。本来皇子封王不需要参拜太庙,有关部门揣摩到李从荣的心思——想使封爵典礼更为隆重,于是上奏道:“先朝帝王之家授予爵禄都要祭告祖先,表示不敢自专。我朝加封亲王,却不祭告太庙,不是敬天法祖之道!”

明宗批准秦王告庙。李从荣便身穿华贵的朝服,乘坐天子专用辂车,摆出天子出行仪仗,到皇宫正殿接受封爵的圣旨和证书,然后到太庙朝拜。京城百姓目睹盛事,都认为秦王荣耀非凡。

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李从荣又增加了中书令(中书省长官、宰相)的荣衔。

皇子将平生得意诗作编纂成集,父皇却担心流传出去被人笑话!

有关部门又上奏说:“依照惯例,朝会时亲王站位在宰相之下。如今秦王地位崇高,朝会次序应予调整!”这以后,秦王和宰相分左右而立,并列在百官之前。

长兴四年4月,李从荣又被加封为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宰相。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所以由唐贞观年间开始,这一职位长期空置,尚书省长官以左右仆射代理。类似孙中山去世后,KMT不再设总理。李从荣受封尚书令,说明官职已经大到无以复加),食邑一万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