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3年,随着一声惊天的巨响,位于雅典阿提卡东端的劳瑞姆银矿挖出了一条新的矿带。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笔天外横财应该平分给每一位雅典公民。 但是那一次,一位叫做地米斯托克利的政客提议,用这笔钱打造一批舰队,一批200艘战舰的舰队。 这个提议掀起了雅典政坛的一场腥风血雨。以亚里斯泰德(高中历史课本中的阿里斯岱德)为首的贵族派坚决反对这个提议。这些贵族们和地米斯托克利吵得不可开交。 谁也不知道,这次争吵的结果,将决定这个国家未来一个世纪的命运。 是安安分分,老实种田,继续当一个陆地国家? 还是化犁为桨,走向海洋,在大海上寻找自己的未来? 经过几个月的辩论和思考,雅典人民选择了大海。波塞冬最终战胜了雅典娜。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雅典一跃成为希腊海上第一大国。三年之后,在萨拉米斯,地米斯托克利领导希腊联合舰队击败波斯海军,保卫了希腊的自由。两年之后,雅典人建立了提洛同盟,雅典海上霸权就此确立。地米斯托克利也以“雅典海军奠基人”和“第一个意识到制海权重要性的人”之名流芳百世。 电影《300勇士:帝国崛起》中的地米斯托克利 从此以后,一直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开打,雅典都是绝对的Mistress of the Aegean Sea。 雅典的海上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其数量,单雅典一国便拥有多达300艘战船,这个数目甚至多于伯罗奔尼撒国家海军的总和。 其次,是雅典水手的质量。 雅典拥有整个希腊技艺最娴熟的水手。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水手和飞行员一样,是技术兵种。这个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出来的。 因此,在战争的前十年,雅典海军对伯罗奔尼撒海军有压倒性,哦不,碾压性优势。 在介绍战争起因的时候,我们谈过西线战场的问题,西线自古以来就是科林斯的基本盘。然而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雅典人先是在西线插进去一个纳夫帕克托斯,让公元前465年叛乱的斯巴达希洛特奴隶定居在那里,然后雅典人再接再厉,在西线打出了一片江山,极大地动摇了科林斯的统治根基。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人争取到了阿卡纳尼亚、凯法隆尼亚岛和扎金苏斯岛。此时还在伯罗奔尼撒联军手里的,基本上只剩下琉卡斯岛和安布拉基亚了。为了更好地说明此时的局势,我给大家放上两张地图。 西线三岛 西线局势,纳夫帕克托斯那里夹着的就是科林斯湾 By Brastite,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ndex.php?curid=1386130 经过几年的征战,伯罗奔尼撒联盟在西线输的很惨。西线的战略意义我们之前也说过了,它一方面把着科林斯湾的出口,一方面是希腊本土前往西西里的必经之路。 公元前429年,趁着雅典还在闹瘟疫,伯罗奔尼撒联盟在西线发起了一场狂风骤雨般的进攻。 伯罗奔尼撒同盟这一次的战略目标非常宏大。总的来说可以概括成“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由斯巴达牵头,在安布拉基亚以及当地的其他小国配合下,进攻阿卡纳尼亚,夺取阿卡纳尼亚首都斯特拉托斯(我们后面就统统称阿卡纳尼亚首都了)。同时伯罗奔尼撒海军在琉卡斯集结。 第二步:在陆军的配合下,伯罗奔尼撒海军进攻凯法隆尼亚岛和扎金苏斯岛,把这两个岛攻占,彻底夺回前往西西里的航线。 第三步:拿下两个岛后,伯罗奔尼撒海军趁势向东,同时由科林斯出动海军沿科林斯湾向西,两路夹击纳夫帕克托斯,彻底把雅典人扫出西线。 科林斯湾和纳夫帕克托斯 我们之前说了,纳夫帕克托斯是雅典在西线钉下的第一颗钉子。是雅典重要的海军基地,也是雅典在西线的大本营。伯罗奔尼撒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夺下这里,打通科林斯湾的出口。 为了完成这三步走的战略,伯罗奔尼撒人准备了超过一百艘战船,斯巴达更是直接从本土出动了一千重装步兵,加上盟友的步兵,伯罗奔尼撒联盟的陆军也达到了几千之巨。整个伯罗奔尼撒同盟上下可以说是志在必得。 而雅典这边就有点势单力薄了。雅典在西线只有纳夫帕克托斯里面的二十艘战船,至于重装步兵,也就纳夫帕克托斯本地的那些希洛特人,还有阿卡纳尼亚人。 雅典几乎是必败之局。 然而上天好像偏偏眷顾雅典人,此时驻守在纳夫帕克托斯的,是佛米奥,是一位海军天才。 什么叫天才?在不可能中找出可能,在必败之局中找出胜利的钥匙,这就是天才。 就让我们看看天才是怎么逆风翻盘的。 公元前429年夏天,在斯巴达将领克涅姆斯(后面简称斯巴达将领)的带领下,伯罗奔尼撒大军前往琉卡斯。斯巴达将领把海军留在了琉卡斯,以等待陆续赶来的各国海军,然后带领陆军前往安布拉基亚。 抵达安布拉基亚之后,斯巴达将领马不停蹄,联合当地亲斯巴达力量,兵分三路南下讨伐阿卡纳尼亚。 分兵这个东西,有好也有不好。分兵的优势很明显。当我军实力大于敌军的时候,分兵会让敌人不知道该怎么防守,敌人不知道哪路是我军主力,就只能蒙,或者处处设防,这样的敌军几乎可以任我宰割。《孙子兵法》说“倍则分之”就是这个意思,当我军实力大于对面,但还没有那么悬殊时,分兵进攻可以让敌人自己暴露出缺点。 然而分兵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它太容易被各个击破了。明末对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就是这么个例子。 努尔哈赤 斯巴达这回的分兵,也不怎么顺利的。 斯巴达这三路兵,有两路是希腊人,第三路是以查俄尼亚人为首的土著。希腊人知道到了地方先扎营,但是土著不懂,他们打仗就是靠莽。大军刚开到阿卡纳尼亚首都城下,大批的土著立刻就呼啦啦冲了上去。 当时阿卡纳尼亚人刚刚得知自己被讨伐的消息,各地的援军还没到,只有首都人民硬抗这支军队。首都人民发动自己的智慧,在城外埋伏了一支小部队,等大部队和土著交上火的时候,那支小部队突然冲出,直接背冲土著的后方,土著大乱,旋即战败,他们败了也不原路返回,径直往另外两路军队的营地跑,他们这一跑,跑得伯罗奔尼撒联军军心大乱。 见一路军队战败,斯巴达将领不敢再含糊,他把另外两路军队合为一路,驻守在阿卡纳尼亚首都城外。 首都人民人少,不敢直接冲斯巴达营地。他们利用一种叫“sling”的投石带(游戏《全面战争:罗马2》中投石兵的英语 Slinger 就是源于这种投石带)不停向斯巴达营地投石头。 投石带,把石头放中间,两头一头套在手上,抓住另一头高速旋转,速度够快时松手将石头甩出去 《圣经》中有一场非常经典的对决,大卫对战歌利亚。面对着全副武装,百战百胜的歌利亚,弱小的大卫就是依靠手里的投石带取得了胜利。 投石带的威力无需多言,打在身上不死也得疼半天。伯罗奔尼撒联军被骚扰了一天,又得知各地的敌军援军即将赶到,最终,斯巴达将领承认了失败。双方交换了死者的尸体(希腊打仗的惯例,大战之后交换尸体安葬死者),然后斯巴达向北退去,路上就把各国队伍解散了。 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惨遭失败。第二步水陆并进夺取两岛也就无从谈起。斯巴达人决定直接开第三步,东西并进,进攻纳夫帕克托斯。 先行赶到的,是东方的科林斯47艘战舰。 科林斯本来没想和雅典在这儿打,因为西方的大军还没来。他们想先向西同伯罗奔尼撒联军会合。 在他们看来,自己有47艘船,雅典只有20艘,雅典人说什么也不会主动出击的。 但是佛米奥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一旦敌人会师,一百多艘战船自己说什么也打不过。现在科林斯这些船没有准备好作战,而且船上载有许多重装步兵,灵活性必定大打折扣。更何况雅典的水手质量吊打科林斯,诸多因素让他做出判断:可以一战。 纳夫帕克托斯周边地图 纳夫帕克托斯卡着科林斯湾最狭窄的地方,它左边就是瑞昂海峡,出了瑞昂海峡就是广阔的公海。 雅典水手技艺高超,而那些高超的技艺只有在广阔的公海才能发挥出来。因此,当科林斯舰队度过瑞昂角时,佛米奥什么也不干在一边划水。等科林斯人穿过海峡抵达帕特雷后,佛米奥立刻跟了上来。 科林斯人下一步计划是离开帕特雷前往琉卡斯和大部队集合。但是佛米奥就守在在帕特雷对面紧紧盯着科林斯舰队,一旦他们离开帕特雷,雅典人立刻就会发动进攻。 科林斯人打算趁着晚上溜掉。大家都知道晚上没有灯塔的话海上有多黑。结果没想到佛米奥晚上视力还那么好,他们前脚刚出港,雅典人后脚就跟了上来。 没办法,那就打吧。 科林斯人明显有恐雅典症,即便是战舰数量远多于雅典,科林斯还是摆出了防守阵型——所有船的船头对外,围成一个圆圈,中间留下五艘战船作机动。 希腊的战船船头是撞角,希腊海军主要靠两个方法作战,一是把敌人撞沉,二是接舷战,登上敌人的战船把敌人杀掉。第一种方法就需要船头这个撞角很坚固。希腊战舰那撞角质量都是刚刚的。因此摆出这个阵型,一旦敌人阵型有变,防守方可以立刻全线出击,撞沉敌人。 战争第一步 为了更好说明这场战争,我画了几张图,手残大家凑合凑合看。黑箭头代表伯罗奔尼撒联军,蓝箭头代表雅典。 科林斯摆出这个王八阵之后,佛米奥让雅典战舰围着它转圈,不时就会有一支战船突然冲过去,科林斯人害怕,就倒划船桨后退躲避。每次科林斯人想向外进攻,雅典人就会派几艘船开过来吓唬他们一下。在雅典人的不断刺激下,科林斯王八阵这边收一点,那边缩一点,阵型越来越挤,到最后几乎挤作一团。 王八阵原来越挤 按说敌人阵型拥挤,这个时候应该是进攻最好的机会,但是佛米奥还是迟迟不下进攻的命令。 他在等,等东风。 当然这个东风不是指东风-21。他也不期待天上掉下来颗导弹把科林斯舰队带走。他知道每天黎明,海峡上都会刮东风。到时候,那小风一吹,小浪一起,画面太美不敢看。 黎明时分,东风如约而至。 本来就拥挤不堪的王八阵这个时候彻底乱了,按照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面的说法,“船舰互相碰撞,必须用篙杆把船推开。船和船彼此之间的呼唤声、叫喊声、咒骂声(马拉卡),以致船长们舵手们下的命令都听不到。他们缺少经验,他们的桨手不知道怎么在起风的海面上航行,因此舵手们更难操纵船只了”。 这个时候,佛米奥大手一挥:全线进攻! 科林斯毫无还手之力,立刻全线败绩。 这一仗雅典人大胜,光俘虏就俘虏了敌人十二艘战舰。科林斯幸存的战舰逃往琉卡斯,雅典几乎没有任何损失。 佛米奥还没来得及庆功,敌人的第二从进攻又要到了。 伯罗奔尼撒联军舰队从琉卡斯倾巢而出,共计77艘战舰。这回进攻的将领是原来的那位将领加上从本土来的伯拉西达。 我们上一篇文章中说道,战争前十年涌现了三位军事天才,包括本篇的主角佛米奥,还有狄摩西尼和伯拉西达。这场战役一下来了俩,直接上演一出天才的对决。 当时佛米奥驻扎在安提赖昂角,就是最窄的海峡那儿,封锁着科林斯湾,斯巴达舰队便也在瑞昂角正对着佛米奥扎下营来。 这里我解释一下,那个安提赖昂角和瑞昂角是一个东西,瑞昂角英语是 Rhium,安提赖昂角的英语是 Antirrhium,也就是在瑞昂角前面加了一个“Anti-”的前缀,学过英语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反对,对面)。安提赖昂角要是翻译成汉语,就是“瑞昂角对面那个角”。大家可以参见我前面给大家的图。 当时佛米奥已经派人去雅典搬救兵了。拿二十艘船去刚77艘船,即便牛叉如佛米奥心里也很虚。雅典人又派了二十艘船去救援(只派了20艘,雅典是真没钱了),但是这二十艘船半路被忽悠瘸了,先跑去克里特打一个当地的城市,完事了才继续向西前去支援佛米奥。 等那二十艘船来了,佛米奥的坟头都能收庄稼了。 又一次,佛米奥只能靠自己。 佛米奥想把斯巴达人向西引出公海战斗,但是伯拉西达坚持要向东在海峡内作战。对峙了几天后,斯巴达人行动了,他们排成四排,进入科林斯湾,向东航去。佛米奥害怕斯巴达进攻东边没有设防的纳夫帕克托斯,便只好也向东钻入海峡,排成一字长蛇阵,贴着科林斯湾北岸航行。一边走一边监视斯巴达舰队的举动。 同时,岸上纳夫帕克托斯的希洛特人严阵以待,随着佛米奥一同向东前进,以起掩护作用。 伯拉西达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突然下令,所有伯罗奔尼撒战舰向左九十度转弯,向雅典人的一字长蛇阵发起了突袭。雅典人搓手不及,阵型被从中间截断,位于前面的11艘战舰飞也似得逃往纳夫帕克托斯,后面9艘战舰被迫就地登陆,所有水手在希洛特人的掩护下上岸,遗憾的是那9艘空船被伯拉西达俘虏了。 当时的情况,伯拉西达把整个伯罗奔尼撒舰队一分为二,位于前面的是二十艘最精锐的战船,后面的是57艘战船。突袭的时候,前面二十艘船一路撵到了纳夫帕克托斯,后面的57艘战船则围攻雅典的后面那9艘船。 前往纳夫帕克托斯的船刚进港就摆出了防御态势,所有战舰的船头一致对外,斯巴达人开始揪着还没来得及进港的落单的战舰穷追猛打。 当时有一艘雅典战舰落在最后面,被一艘琉卡斯战舰追得紧,眼看就要追上了,那个雅典船长急的直跺脚。突然,他看到前方有一艘小商船,这位船长灵机一动,发挥了雅典人海上作战的天赋,他围绕那个商船转了一个小圈,一番骚操作下来,反而把追击他的敌舰摧毁了。 就像下图这样。 这个操作真的是骚的可以,全世界也只有雅典人能做到。雅典立刻军心大振。这个时候,斯巴达追击的战舰暴露出了破绽。当时他们已经追到了岸边,正好小商船附近是深水区所以没感觉。等回过味来,他们才发现,有的船已经搁浅了。当时伯拉西达不在(他在指挥另外那57艘船),斯巴达的“天才”将领居然下令全军减速。 他们等于是把自己送到了雅典人面前。 佛米奥仰天长笑,真是天助雅典。他立刻下令全线进攻,雅典舰队如下山的猛虎般,将追击的二十艘船一巴掌拍的稀碎,接着,雅典人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突袭另外那57艘战船。斯巴达再次败绩。雅典人夺回了先前被俘虏的九艘战舰,不仅如此,还俘获了斯巴达六艘战船。纳夫帕克托斯战役再次以佛米奥的胜利告终。 这仗战败后,斯巴达人彻底没了脾气。七十七艘战舰居然被二十艘战舰打败了,这话传出去实在丢人。他们也不再打西线的主意了,大军连夜逃回了科林斯。公元前429年的西线战役以雅典的完全胜利告终。 佛米奥也就此封神。回国后,他迎来了雅典人的欢呼。雅典人甚至在卫城给他立了尊雕像。 不久之后,佛米奥去世了(可能是老死)。为了纪念这位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将领,雅典人把他安葬在学院路边的国家公墓里,就在伯里克利墓旁边。 卫城上的帕特农神庙 话说那些逃亡科林斯的伯罗奔尼撒人,他们又想出个幺蛾子。当时麦加拉被雅典人欺负的不行,他们提议拿着那些新败的海军去偷袭雅典的庇里犹斯港。雅典人绝对不会想到斯巴达敢这么做,因此必定措手不及。 当时斯巴达的战舰在地峡西侧,庇里犹斯港在地峡东侧,一般战船穿过地峡都是从陆地上拖过去(现在有了条科林斯运河)。但是要是偷袭的话拖船动静太大。麦加拉人本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原则,不仅出创意,还出资金——当时尼塞亚港就停着四十艘船,斯巴达要是不嫌弃,可以直接开走。 当时庇里犹斯港没有设防,所有船都在岸上,要是斯巴达发动突袭,一打一个准。 但是斯巴达将领却犹豫了。 他们被雅典海军打得吓破了胆,临出发又不敢走了。最终他们决定折个中,先打萨拉米斯岛,再打庇里犹斯。 庇里犹斯和尼塞亚港之间的是萨拉米斯岛 斯巴达大军蹂躏了萨拉米斯岛,但是立刻,萨拉米斯上的烽火台就点燃了。雅典人大惊失色。雅典城的人们以为庇里犹斯失守了,庇里犹斯的人们以为萨拉米斯沦陷了。整个城市陷入恐慌中,城市里所有的战舰立刻下水,雅典城一支大军开向庇里犹斯驻防。斯巴达人见偷袭已经被人家发觉了(废话,这再发觉不了雅典人也不要当什么霸主了),就撤走了。 在海上进攻雅典的同时,陆地上,伯罗奔尼撒联盟也向雅典帝国发起了进攻。 公元前429年夏天,伯罗奔尼撒联军正式开始进攻普拉提亚。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的下一篇文章:小国的命运 注:战场划分: 正面战场:双方直接对决。 西线战场:争夺意大利航线,控制科林斯湾的出口。 北部战场:争夺木材资源(可以用来造船),银矿资源,这里是雅典帝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控制了这里就控制了马其顿和色雷斯。 拜占庭战场:这里是雅典的粮食生命线,关系雅典的生死存亡。 爱琴战场:雅典帝国大后方,斯巴达通过煽动起义使雅典帝国解体。 西西里战场:重要的粮食来源,如果控制了这里,即便拜占庭战场失守雅典也不至灭亡。在这里雅典遏制叙拉古的发展,迫使叙拉古屈服于雅典,或至少无暇参战。 欢迎大家关注:古希腊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