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哥(阿西达穆斯二世)带着斯巴达陆军杀进了阿提卡,雅典方面也和去年一样,把能带走的都带走,留下了、空无一人的村庄给斯巴达人。斯巴达人照例把打砸抢烧这些规定动作做到位,等戏演得差不多了,穆哥下令全军返程,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红灯高悬,小弟们都知道,大哥又打胜仗了。雅典方面,海军齐齐出动,风头冲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见到村庄就收割一波,人财物统一打包带走,带不走的直接毁掉,这样的“海盗式”打劫持续了好几个月,也搞出了很大的动静。海军指挥官算准了日子,估计斯巴达也差不多该往回走了,于是也下令返航。双方各自完成了的KPI指标,连对方长啥样都没见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雅典骚扰行动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雅典海军在一个叫做莫托尼的地方,受到了斯巴达军队顽强的阻击。斯巴达军队漂亮地利用雅典军队兵力分散的弱点,实现了各个击破战术,以劣势的兵力打散了城外的雅典军队,然后回身增援莫托尼的守军,大败雅典人。这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长途奔袭作战仅有一次失败。指挥这次战斗的斯巴达将领叫做:伯拉西达。请大家记住这个人,后面这个人会大放异彩,因为没有他,历史会被改写。说回第二年的战况。两边各自获得了所谓的“胜利”,也各自选择了在秋天来临前退兵。如果两边领导人能够继续默契配合,坚持地这出“双簧”戏演下去,拖个几年,等到各自国内战争情绪平复下去,冷静下来之后再一起运作停战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伯里克利和穆哥各自掌权超过了30年,威望厚重,一言九鼎,如果不出意外,这场战争可以在两个人的手中不至于走向失控。但是历史是不接受如果的。再完美的设想也只是设想,你的设想永远赶不上形势的变化,因为幺蛾子永远都有,到处都是,而且说来就来。可以说,历史最不缺的就是幺蛾子。果然,幺蛾子很快就来了,而且一来就是两个:人祸和天灾。连续两年,雅典的郊外都被斯巴达人破坏得惨不忍睹。在后世看来,这是伯里克利制定的“以拖待变”战术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伯里克利看来,土地被践踏、房屋被烧毁、庄稼被蹂躏总好过自己人被屠杀。况且,雅典财雄势大,城内储备的财富非常雄厚,每年还有贸易收入和提托同盟的贡金,承担郊外这些农庄的损失绰绰有余。所以在伯里克利认为,这些代价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忍忍就能过去。赵本山小品里面有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人最悲催的事儿莫过于人还在、钱没了。按照这个说法,当时的雅典市民恐怕比本山大爷说的还惨。因为如果人活着钱没了,好歹这钱还是花在你自己身上的。而这帮雅典人,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财产被人拿走或者毁掉,自己一分钱没花上还啥也做不了。第一年被毁掉的农庄房屋好不容易修好了,被践踏的土地也辛苦翻整好了,第二年又被同一拨人用同样的方式破坏了一边,而且看着架势,估计明年还得这么来一次,相当于翠花每年都会被同样的一波人、在同一个时间段用同样的姿势轮奸一次。雅典市民被伯里克利下了死命令躲进了雅典城内。斯巴达人固然奈何不了城高强厚的雅典城,可是这些市民趴在城墙上眼看着自家土地、房屋被践踏、毁坏、蹂躏,一样也奈何不了斯巴达人。这种无助、绝望、耻辱的情绪很快就变成了无尽的愤怒。当这些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汹涌的舆论和民意,需要一个发泄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只能是伯里克利。站在国家和集体层面,“以拖待变”战术的代价的确是可以承受的,但是站在个人层面就不是这回事儿了。伯里克利千算万算,漏算了一点:他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洞悉全局、运筹帷幄,他觉得自己在权衡利弊后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理性的选择雅典人应该双手赞同。殊不知。雅典城里的公民并没有多少人具备伯里克利这种思维高度和视野的广度。他们都是普通人,理解不了全局,也不会关心战略战术,对于这些普通人而言,他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家园被毁、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却看不到这背后的一盘大棋。雅典城内不断有人指责伯里克利消极应战,许多市民堵在伯里克利的办公室外面要说法。伯里克利上下班的路上经常能碰上愤怒的雅典公民,指责、争论、辱骂、有的差点动手。不过伯里克利毕竟威望隆重,也有必要的安保措施,这点风波还动摇不了主政雅典30年的老领导坚如磐石的内心。但是这样的民意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就会形成政治上的滔天巨浪,朝着伯里克利扑面而来。这个别有用心的人就是当时雅典城内反对派领袖:克里昂。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用“别有用心”这个词偏袒的意思太明显了。因为伯里克利的决策确实让雅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有人利用民意对伯里克利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你要说反对派就是居心叵测?难道伯里克利一定是好人吗?反对他的克里昂就一定是混蛋吗?伯里克利的防御策略确实有很大的弊端,雅典公民有意见也很正常。有人站出来代表人民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和主张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是,代表人民反映问题的那个人必须是在实心办事,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那么你也许会问:到底什么叫实心办事,什么叫做捞政治资本?判断的边界在哪里?边界在于:实心办事的人都是奔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不会搞人身攻击,而捞取政治资本的人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做秀而已。克里昂这个老兄,同样请大家记住。因为他后面搞出来的事情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现在大家只需要记住,这个人在雅典是伯里克利最大的对头。克里昂就利用了雅典人这股不满情绪,发动了雅典历史上第一次弹劾案。按照雅典政体的运作规则,克里昂的弹劾案需要递交全体雅典公民讨论,也就是召集公民大会进行辩论。照理说,既然是辩论,核心主旨自然是讨论伯里克利采取的战术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该如何纠正?伯里克利要么遵照人们的意愿去改进,要么就辞职让贤。这样的逻辑才符合弹劾案的逻辑。那么也就是说:弹劾的公正态度应该是首先对事,然后对人。而我说克里昂别有用心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只针对人,不针对事。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克里昂对着下面激愤的人群,反复重复着一个问题:到底是谁让我们受苦受难?说实话,克里昂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典公民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在那个公共集会上,人越多,愤怒的情绪就如同病毒一样越会被轻易传染到每一个人身上。一般的政客看到这种场面一定会千方百计把公众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在进行合理引导。只有在疏散了负面的情绪后,民众才会冷静思考政客的观点,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而克里昂的做法是,他死死抓住问题的表象:雅典目前的这个局面是伯里克利决策的结果。但是他却不对实质进行深入探讨,也就是他可以忽略了引导雅典民众思考:伯里克利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面临的处境和条件都有哪些、思考逻辑有没有漏洞?计划可行性怎么样?是否有更适合的方式方法、或者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只有让人民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人民内部才能得出客观务实的结论。他只是简单向雅典民众灌输一个廉价的结论,是伯里克利让我们受苦受难,并不断强调和重复这个结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的套路吗?那么请问,克里昂这种弹劾方式究竟是在做实事还是在带节奏?再进一步,这些套路会让老百姓已经十分敏感的神经变得更加焦虑,进而会让公众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和决定。克里昂民众情绪已经濒临失控的临界点你还在火上浇油,这种行为叫什么?克里昂通过煽动民意,打着为老百姓声张正义旗号表面上看上去是为人民服务,实际上不过就是可以堂而皇之打击对手,实现自己出位、上位的目的罢了。当时的雅典人们正在气头上,对伯里克利很恼火,克里昂的煽动算是击中了核心痛点。公众的愤怒被点燃后就不容易熄灭,公民大会民意汹涌,对伯里克利的指责一浪高过一浪,终于,雅典在群情激愤的状态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伯里克利下台给雅典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克里昂跃跃欲试,企图在第二年的全民选举中更进一步,取伯里克利而代之,成为雅典的实际领导者。然而,在雅典当了30年的领袖的伯里克利怎么可能是个软柿子,他下台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很快他麾下的人在海外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凭借着这场胜利,彻底粉碎了克里昂抢班夺权的计划。伯里克利有一个长期跟随他的老部下叫弗尔米奥,这个人是一个军事奇才,伯利克里因此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去镇守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叫做纳夫帕克托斯。 (纳夫帕克托斯)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纳夫帕克托斯的地理位置简直了! 它处在科林斯湾和地中海的咽喉位置。如果要做个比喻的话,它有点像今天的伊朗的霍尔木兹海峡或者新加坡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两个重要海域的核心枢纽。由于这个地方是科林斯、墨伽拉这些伯罗奔尼撒同盟城邦进出地中海的必经之路,如果把这个地方给封锁了,那么这些沿海城邦的海上生命线将会受到致命打击。可能你会惊讶,这块地方明明是坐落在伯罗奔尼撒的势力范围啊,周围也全都是斯巴达的小弟,怎么看这都不应该是雅典的地盘啊!而这么重要的地方,雅典是怎么拿到手的呢?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前面聊到过,斯巴达曾经遭遇过一次惨烈的地震?这场地震不仅让斯巴达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让斯巴达统治下的农奴黑劳士看到了反抗的机会。于是这些黑劳士趁机揭竿而起,躲到斯巴达附近的深山老林和斯巴达打起了游击战,折腾了斯巴达足足10年。而趁着斯巴达忙于内部事务扥机会,雅典使出吃奶的力气在希腊世界大肆扩张势力范围,这10年也成了雅典扩张道路上的黄金10年。(雅典帝国2: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经过10年的折腾,精疲力竭的斯巴达当局和这批造反的黑劳士达成了妥协。黑劳士放下武器不再反抗,斯巴达也不再为难他们,而是放他们一条生路,不要再留在斯巴达了。(雅典帝国3:麻烦来了)获得自由后的黑劳士投靠了雅典。雅典人把这批黑劳士接上船,沿着海岸线航行,找到了一块无主的荒地把这些农奴安顿了下来,并给了他们很多资助让他们在当地生存繁衍。大家可以想见,这批被斯巴达长期奴役的黑劳士终于获得了自由,并且在雅典人的帮助下,居然还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城邦。那这批人对雅典人可以说是感激涕零,对于雅典的领导无条件服从,雅典因此也就获得了这块地方的实际领导权,后来渐渐就形成了雅典长期在纳夫帕克托斯驻军的传统。雅典将这些被解放的黑劳士,按照雅典的军事标准,组成了一支训练和装备都和雅典看齐的重装步兵团,由于黑劳士的祖籍来自于美塞尼亚(斯巴达--起源),这支兵团就被称为“美塞尼亚兵团”,与雅典派驻的海军一道,守卫者这个海港。这块地方在30年前,其战略价值根本没人在意,可是现在发展到两大阵营火并的当口,雅典猛然发现,这个咽喉要道的位置实在太逆天了。而斯巴达人也捶胸顿足,当时的疏忽造成了今天让雅典在自己家门口打下了这么个楔子,实在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正是因为这个地方如此的重要,那么双方一定会在这个地方你争我夺。也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如此重要,伯里克利才将老部下弗尔米奥安排在这这么重要的地方担任军事指挥官。弗尔米奥上任的时候,正赶上墨伽拉和科林集结军队,想在柯林斯湾搞一波大动作,一举解决纳夫帕克托斯问题。对手来势汹汹,而弗尔米奥手上只有20艘。但是他没有害怕,而是很沉着地采用了巧妙的战术连续打赢的两场海战。第一场海战,弗尔米奥把他带来的20艘船先藏了起来,摆出一副示弱的样子,科林斯联合舰队看到海上没有雅典战船,就大摇大摆的在海面航行。科林斯战舰满载着重装步兵,船体吃水很重,行驶很笨重。弗尔米奥于是利用这一点,让自己的20艘船悄悄跟在这47艘船后面,当科林斯舰队行驶到海面比较狭窄的地方后,突然加速冲了上去,迅速将20艘船散开,形成一个包围圈朝这47艘船贴了上去,由于科林斯的船太重了,很快就被弗尔米奥的20艘船给包围了。接着弗尔米奥没有发动撞击,而是不断的缩小包围圈,让这47艘船在逼仄的空间里相互碰撞,自己搞死了自己。弗尔米奥就用这种聪明战术,一艘船没有损失,还俘虏了12艘战船,获得了第一次海战的胜利。科林斯能善罢甘休,很快集结了77艘战舰打上门来,而且这一次科林斯明显吸取了教训,选在科林斯湾内比较开阔的海面作战,看你怎么再玩包围战术。但是弗尔米奥不是死脑筋,一看这架势他也顺势改变了战法,他将自己的20艘船和前面俘虏的12艘船分成了两组,不和科林斯战舰拼正面冲击(真拼也干不过),在开阔的海面分别从左、右两个侧翼攻击科林斯海军。科林斯人没想到弗尔米奥不玩儿包围,改成夹击了,这剧本改得太快,一时间适应不过来。弗尔米奥快速从两翼突破,干掉了两翼的战舰后,再把中路的科林斯舰队夹在中间,形成合围后一举歼灭。第二场海战堪称 “海上的马拉松战役”(第一次希波战争2:马拉松),弗尔米奥率领的雅典海军完胜。两次海战下来,证明了雅典在海上无可匹敌的实力,同时也再一次验证了科林斯不愧为希腊世界的中国男足,状态稳定的一塌糊涂。弗尔米奥两次捷报传到了雅典,这让雅典人们欢欣鼓舞 憋屈了这么久,总算是听到了一点好消息,雅典城内的紧张、压抑气氛大为缓和,对伯里克利的看法也不再是那么负面与消极。利用这次捷报,伯里克利和他所在的政治团体通过运作,在第二年春天的公民大会上,重新夺回了雅典首席执政官的宝座。雅典又一次回到曾经的轨道上。公元前430年,也就是伯里克利遭受弹劾的同一年,雅典城内爆发了大瘟疫。修昔底德在《伯罗本尼撒战争史》中对瘟疫的场面有过翔实的描写。后世科学家从中推断这场瘟疫应该是伤寒。今天来看伤寒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疾病,但在2500前,这可是死神之眼。即便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伤寒成因和医治方法的《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也是生活在公元200年左右的东汉末年,距离雅典这次伤害爆发已经过去了差不多700年。而且这场瘟疫,持续了足足两年,夺走了大量的雅典人的性命。雅典城内尸积如山更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蔓延。就在重新获得雅典领导权的429年春天,伯里克利也倒下了,当年五月,伯里克利溘然长逝,享年66岁。不仅伯里克利本人,他的妹妹、儿子都被瘟疫带去了生命,以至于伯里克利家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伯里克利只能在临终前,请求雅典公民大会授予他和一个外邦女子所生的儿子雅典公民权。公民大会考虑到这位大政治家一生对雅典的卓越贡献的情分上,破格同意了他的请求,总算是给这位风云人物留下了一丝香火。 (古城瘟疫,米歇尔.斯维兹作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对于这位大政治家的生平,我们给予了足够的笔墨,他经历了雅典崛起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审时度势避开了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错误,选择了一条适合雅典发展的长期道路,一手开创了雅典乃至全希腊文明的黄金时代,也在其任内,为了保持雅典的霸权地位,开启了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他手上,雅典民主制度运行日渐成熟,民主制度的优势被发挥到极致,他凭借个人威望和无与伦比的口才,将民主制度的弊端和影响压制在最小范围内,由此将雅典打造成为“希腊人的学校”,影响了整个西方几千年。在所有的文献中,我觉得还是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给出的评价最为中肯: “ 当国家处于危险时,他能担负责任,而国家四海生平的时候,他能保持克制与节操,他活着的时候,雅典人觉得他位高权重,心生不满,当他去世的时候,所有人回想起他曾经的言行,又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随着伯里克利退出历史舞台,雅典即将迎来新的领导人,伯罗本尼撒战争也即将跟着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将很快见识这个评价的真正涵义。----感谢阅读,如果觉得还可以,就点个赞或者点个“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