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卡后如何进一步拍摄?我们用这座雪山做例子。

 寒江独钓d9g54i 2019-08-30
本文授权转载自:原画册

 手摄课堂 
许多朋友喜欢在风景绝美的景点、网红机位拍照打卡留念。一张典型的打卡风景照或许是这样的: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一张典型的雪山风景摄影

但也普遍会遇到一个问题:换着角度拍几张后,便会不知所措,不知何进一步拍摄。
有朋友说,自己会行走更多的地方,拍更多的....类似的照片。
百度图片搜索“雪山摄影”
拓展摄影语言,难道只能用“去更多地方”来解决?
有人会寄希望于后期,通过调色来实现照片视觉的优化和多样性。
实际上,上面两种做法都在回避“用摄影解决摄影”的思路。上个月,我们在瑞士韦尔比耶停留一周时间。这个小镇正面阿尔卑斯山,风景虽好,但是由于每天面对的都是同一座雪山,同样的风景,很容易陷入“无聊的美丽”。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组照,被染红的雪山。

景点打卡后,还可以如何着手下一步的拍摄呢?我们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01
用时间等待光线
说人话:靠时间推移来等,遇,追。

打卡拍照凝固的是某一瞬间的风景。当时间变化,会出现不同的风景,核心本质就是光线出现变化。不要小看光线的微妙作用,哪怕很短的时间都能拍到很不一样的风景。
下面开始举例:
 
-光线的方向-
最简单的变化来自光线的方向。以雪山为拍摄主体的话,太阳顺着拍摄方向照射雪山为顺光,从雪山之后照过来为逆光。这是最简单的用光模型。在顺光和逆光之间还有侧向光,侧逆光等过渡形式。
我们来感受一下:

几种不同的光线方向会给拍摄带来哪些变化?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侧向光,山体和近处景物都较有立体感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太阳落山后,逆光形成剪影,山体只能识别轮廓。加上房檐上的灯,营造的这一场景的怪诞感。
-光线的软硬-

光线的另一个性质我们可以称为“软硬”晴天太阳直射大地,万物被刻画出阴影和立体感,称为“硬光”;阳光不强的时候,阴影不明显,物体立体感不强,称为“软光”;阴天没有阳光直射,整个天光便是“散射光”。即使是同样的场景,光的不同软硬程度也能塑造不同性格的照片。
我们来看实际的效果: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阴天拍摄,雪山立体感不强,但整体笼罩在蓝灰色的氛围中,画面趋于和谐统一。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晴天傍晚拍摄,太阳光将山体刻画得很有立体感,画面强调的是明暗和色调的对比。

-光线的颜色-

更为微妙的是光线带来的颜色。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中捕捉的光照,能造就不同的可能性。我们来感受一下:
12:00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12:00,“蓝天白云式”的风景
20:00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20:00,太阳在山头落下的瞬间,通常由于斜射能产生较为明显的黄光
21:00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21:00,太阳完全落下后,阳光直射消失,但这时是粉紫色晚霞最常出现的时候。
22:00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22:00,太阳完全落下,晚霞消失,但天色没有完全黑下来,此时深蓝色的氛围也值得拍摄。
22:00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22:00,深蓝色的天色和暖色灯光形成对比。

总结下来,天空的颜色的微妙变化包括但不限于:
由于经纬度不同,季节,海拔,天气等其他因素,上述时间与光线色彩的关系可能会不同,但无论怎么变化,寻求光线色彩变化的“黄金时间”便是日落前到天色完全变黑的那一两个小时。
02
从空间上找突破
说人话:给拍摄主体寻找前景,增加画面要素,构建空间
如果条件所限不能通过延长时间来寻找更多的可能性,那么最有效的选择就是在空间上为主体增加要素了。具体的做法看例子:
-焦段-

多尝试不同焦段进行拍摄。常见手机1倍焦距相当于28mm广角,2倍焦距相当于56mm,许多手机还有多镜头,能3倍、5倍甚至10倍变焦,不同的焦段也给摄影带来不同的画面空间感受。
我们来感受一下: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1倍焦距,视角较广。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2倍焦距,视角较窄,能将远处的雪山在画面中以较大比例展示。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5倍焦距,视角更窄,远处的雪山形成较强的压迫感。

-框景-

下面,我们利用“景框”来增加照片中的要素: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以窗户为景框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以建筑形体形成的自然景框
在摄影中,景框的构成应该更自然、更有机,而非生硬去套一个框框。我们来看例子。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以缆车站的转角空间为景框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以缆车站的雨棚为前景,阴影和远处的雪山形成鲜明对比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以露天舞台为景框,半圆形的强势形状构成了与自然风景的鲜明对比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窗帘自然形成的景框,加上长焦的空间压缩感,形成富有喜剧感的一幕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以窗为景框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组照,被框住的雪山
-比例-
通过调整主体在画面中的比例,也是拓展拍摄语言的好方式。有时候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运用得很极致。来看: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通过角度选取,利用前景的树林将雪山遮住,主体在画面中占极小的部分,形成较为新颖的构图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将雪山的比例“无限放大”,大到不见其轮廓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小比例人物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大比例人物

-透射与反射-
另一种构建空间的方式是利用玻璃和镜面等反射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利用百叶窗玻璃反射雪山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反射的雪山、透射的雪山多重叠合效果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反射的雪山与透射的灯光结合在一起构图

-增添元素-
许多朋友拍摄风景照会将眼光仅仅着眼于“风景”,其实有时在风景构图中增加元素能产生很不一样的效果。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雪山和滑翔伞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屋檐为景框拍摄夕阳下的雪山,等待中还拍下了一只鸟。多种元素的加入让画面更显得灵动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缆车不被视为遮挡景物的元素,而是将其纳入构图中


03
从底层逻辑上找突破
说人话:主体置换,关注细节、质感、氛围等
那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寻求突破,是否就已经穷尽了呢?接下来可以抽底从打破基层逻辑来思考。
试想, 前面说的时间、空间,无非思路还是围绕着“拍一座雪山”,这个设定会让我们将眼光限制在单一的一个主题,实际上,摄影并非记录一个个真实的物体,而是将三维的场景在我们的景框中二维化和结构化。这个东西说起来抽象,但具体到拍摄中就是,要灵活转换拍摄的目标。
-反主为客-
在拍雪山?其实偶尔跑偏反而能带来更有趣的构图。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拍风景的时候,发现三个被音乐吸引的游人,干脆将他们作为主体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风景前的游人被很多人视为眼中钉,这张照却很巧妙将人物状态和雪山度假气质结合起来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从拍摄雪山到拍摄缆车,主体变了,但所传达的气韵没有变
-细致入微-
深入拍摄雪山的细节、质感,反而能以小见大。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雪山上小型湖泊的色彩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徒步道路两旁草的颜色对比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近距离拍摄雪山,关注雪上的乱石。此场景有一种抽象画的美感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大地质感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大地质感


-类型转换-
如同我们写文章,其实我们对风景的描述可以不拘一格。散文变记叙文,议论文变诗歌。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福特山登顶,没有用“风景照”表现,而是“人物照”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福特山登顶,没有用“风景照”表现,而是“人物照”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拍摄雪地质感时,其实着眼在拍摄一人一狗的“情节”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拍摄雪地质感时,其实着眼在拍摄一人一狗的“情节”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拍摄雪地质感时,其实着眼在拍摄一人一狗的“情节”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一张以人物为切入点的风景照。还包括“色彩对比”这一议题
-后期表达-
当然,摄影后期也在形成多样化风格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上面的照片都是用VSCO进行后期处理,主要用到的C7、V4、NC、E1几款滤镜,具体后期参数如下:

C7滤镜

V4滤镜

NC滤镜

E1滤镜


但无论如何,摄影后期都是“强化其本来就有的要素”,空间的构建,色彩的捕捉,拍摄主客体的灵活运用才是核心要务。
韩松/摄,华为P30 Pro,瑞士韦尔比耶
组照


或许你会发现,所谓的底层语言,也无非就是上面所说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但问题是,如果没有釜底抽薪式的思维,也许我们还是容易被禁锢。因为许多朋友习惯于定义自己是在拍“风景”还是“人物”,而忘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创作其实是没有命题的创作。
04
一点延展
说人话:当我们拍风景时,只是在拍风景吗?

前几日在柏林C/O摄影博物馆看到的食物主题摄影展《Food for the Eyes:The Story of food in Photography》,其策展就给我们不少提示。它并非展示“如何将食物拍的好看”,而是以食物为主题展示摄影创作的可能性。
食物可以是“静物”摄影(Still Life)
naked fruit,Holger-Niehaus

可以是“饭桌前后”(Aroud the Table)
Martin Parr
可以是“和食物一起玩耍”(Play with Food)
Agence VU, Ouka Leele

摄影展的作品来自近100年来多位摄影家,虽普通人通过手机拍摄无法轻易企及,但对摄影来说,淋漓尽致展示了从“拍一个东西”升级到“以某个主题为媒介的图像表达”。
所以,当我们在拍风景时,是不是不要把拍摄对象局限在“风景”呢?
KKM/摄,iPhone 8,瑞士韦尔比耶
雪山上的闪电
-
总结到最后总会略显抽象,但这不是目的。
更重要的依然是,拍照这件事不单纯是拍下一个好看的东西,而是记录当时的场所氛围,捕捉自己被触动的灵感。在这个议题下,灵活的时空转换,富有灵气的画面组织,还真得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上。
这便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