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礼(2):致敬季羡林

 心是宝藏 2019-08-30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就如颁奖词中所说,季羡林老先生对自己的定位也始终是一介布衣,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他从来没有把自己想象得如何伟大。

季羡林的学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识分子,穿蓝色中山装,别英雄钢笔。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温良恭俭让,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温家宝评价季羡林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季羡林(191182—20097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家贫如洗却考上清华

羡林应该是民国大师里出身最穷的了。他出生在1911年的山东临清,穷县中的穷村,穷村里最穷的一家。季羡林的爷爷叫季老苔,父亲叫季嗣廉。季老苔死的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没吃不上季羡林自出生,家里便一年到头是粗粝的红高粱面饼子和咸菜,没钱买盐便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熬水腌制挖来的野菜。吃到白面,是他童年最大的乐事和目标。

十三岁那年,到了考初中的时候,以他的成绩,努把力,也能考上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学。但思量后,季羡林选择了当时被称为破正谊的正谊中学。一如以往,成绩不能算坏,总在班上前几名,但从来没有考过甲等第一。我从来就是少无大志,一点也不想争那个状元。

但升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文科班后,季羡林像是换了一个人。先是别人视为畏途的英语,季羡林如履平地,在班里成绩拉下所有其他人一大截。第一次期考,季羡林还生平第一次拿到了甲等第一,更是平均分超过95分,是全校唯一的一个学生。

不出意外,开启了学霸模式的季羡林高中毕业后,同时被清华和北大两所大学同时录取,最后选择了有出洋机会的清华。

留德十年奠定学术基石

世纪30年代掀起一股留学热潮,那时中德关系友好,部分学子赴德求学。季羡林在清华大学就学期间,四年成绩全优。1935年,季羡林被清华大学公派至德国留学,以哥廷根大学为始,开启了其此后10年的留德生活。

季老可以说是学神级的人物。研究生学习期间,他主修印度学,副修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课程排的满满当当的,但最后成绩全优,拿到博士学位。

在哥廷根的十年,不仅是季老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为其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石,同时他也经历了美好纯粹但却无疾而终的爱情,亲眼见证了纳粹的兴起、狂热与灭亡。

不可置否,留德十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季老在中外文化研究方面带来了不少裨益,为他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季老完成了《留德十年》一书

回国笔耕不辍 感动中国

二战结束后,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落别十年的祖国。经陈寅格推荐,被聘为北大教授。从1946年到1965年,这20年间他是比较顺遂的,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学术之先河。

就在他的学科研究刚刚初见成效,便迎来了空前绝后的运动——白天要在工厂运煤,此外还要接受接二连三的批斗折磨,每次批斗,都会被用细细的铁丝挂着十几斤重的大木板在脖子上,保持喷气式半蹲到好几个小时。

文革结束后,复出的季老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曾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2003年,因身体原因住进301医院,即使在病房里,每天仍坚持读书写作。2006年,季老95岁,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一生十大学术成就

(1)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上世纪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研究,打破了吐火罗语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7)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8)东方文化研究;(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

最关键的是,他所做的很多研究都是不可替代的,除了他换别人来不了,所以,这才更显出季羡林的学术研究其价值之所在,被人称作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也是实至名归。但老先生却不这么认为。

三辞桂冠 做一个真实的人

1999年,季羡林老先生八十八岁生日宴会,在北大勺园,宾客云集。各种祝词和赞扬像雪花一般洒落,可是等到季羡林致辞的时候,他却说:我刚才坐在这里,很不自在。我的耳朵在发烧,脸发红,心在跳。我听见大家说的话,你们不是在说我,你们说的是另外一个人。

晚年的季羡林曾经三辞桂冠,因为对于他来说这并不能让他开心反而让他压力倍增。所以:

一辞国学大师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二辞学界泰斗这样的人,涛涛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成泰斗。我这个的泰斗又从哪讲起呢?

三辞国宝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季羡林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他认为和自己无关的荣誉绝对不会接受。季老先生曾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终其一生,季羡林都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儿子: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只最简单的敞口手提包,甚至一件雨衣,他都能穿50年。

这就是最真实的人,也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