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偷”纳粹的雷达!这群英国伞兵是如何做到的?

 联合参谋学院 2019-08-30

1942年10月,希特勒签发了“突击队命令

规定德军只要抓到盟军的突击队员,无论他们是否穿着军装、携带武器或是准备投降,都应立即处死

毫无疑问,希特勒是被盟军突击队气坏了...

(气死偶咧)

自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无法刚正面的英国人被迫开始搞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他们经常派遣一些突击队潜入欧陆,搞些收集情报袭击德军破坏关键设施的行动。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破坏纳粹重水工厂”,以及本期的“偷希特勒的雷达”...

海岸边的眼睛

战争开始后,英国空军在对德国及德占区进行大规模轰炸的同时,自身也承受难以忍受的损失。

原因之一是德国研发出高效的雷达系统,并部署在海岸线上。这就为德军的地面防空部队和战斗机部队预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

后来,英军侦察机验证了情报部门的推测,证实德军在法国海岸边的布鲁内瓦尔部署有雷达系统。

德军“维尔茨堡”雷达阵地

如果说德军多数雷达部署在腹地,英军难以做到虎口夺食,那布鲁内瓦尔海岸边的那套雷达简直就是送到嘴边的肉。

于是,英军开始惦记起摧毁布鲁内瓦尔的德军雷达站,打算通过调查、拍照,甚至是将雷达整个运回英国,削弱敌军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提高己方的雷达技术。

约翰·弗洛斯特,后来“偷希特勒雷达”的指挥者

从位置上讲,布鲁内瓦尔距离英国海岸并不远,方便英国人发动突袭。但地形上却不太妙,布鲁内瓦尔悬崖高耸难于攀登。

而且德国人还在沿海布置了防御工事,这就注定了任何“两栖突袭”行动都会以失败的命运告终。

英国人将目光放在了组建不久的“红魔”——第一空降师第一伞兵旅身上,准备对德国人来一套从天而降的掌法...

航拍照片:德军雷达附近有高耸的悬崖

只有两个人的“雷达站”

1942年2月27日,“叮咬行动”开始,120名伞兵乘坐惠特利轰炸机飞跃海峡,直扑布鲁内瓦尔。

他们共五个小组三波行动。第一波“纳尔逊”小队40人,负责清除火力点为撤退打通道路。

第二波“杰里科”、“哈代”、“德雷克”小队共40人,负责清缴守军、捕获雷达。第三波“罗德尼”小队40人,负责阻敌增援。

“叮咬行动”路线图

尽管行动小队乘坐的轰炸机是以150米高度,低空飞过英吉利海峡的,但还是引起了德国人的警觉。

待轰炸机靠近海岸时,他们随即遭到了德军防空火力的打击,在轰炸机的规避中,大部分伞兵都降到预定区域。

比较惨的是担任后卫的“罗德尼”小队,他们被甩离目标2英里远,而且还因电台失灵与指挥官失去了联系...

好在之后的行动比较顺利。当英军小队突击城堡时,屋子里只有一人守卫,而外边雷达阵地处也仅抓到一名逃跑未遂的德军雷达手,除此之外再无他人。

仔细盘问下才知道,德军雷达很早就发现英军轰炸机,等到距离30公里时,德军用维尔茨堡雷达发现,目标就是冲自己来的。

以为要挨炸的德国人为避免人员空袭受伤,选择了关机躲避。这就是为什么英军突袭时,一共就只遇到了2个人的缘故。

与此同时,随队空投的雷达专家库克斯开始“拆”雷达。在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才终于将维尔茨堡雷达弄上了特制的小车,准备撤离。

在海岸边,“纳尔逊”小队攻击了德军海岸附近的阵地,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而在陆地上,攻击小队的后方已经与德军交上了火。

就在主力部队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开局那些被投偏了的“罗德尼”小队才终于出现在德军后方。

一波三折的撤退

在“人齐”了之后,英军部队借此一鼓作气冲向海滩,准备撤离。结果却又出了岔子...海滩上,英军突击小队联系不上协助他们撤退的海军。

实际上,接应的登陆艇本已经向海滩行驶了,无奈中途遇见一艘德军巡逻舰,为免惹来杀身之祸,只能又掉头离开了。

英军在行动前的“撤退训练”

前有大海、无人接应,后边是源源不断涌来的德军,可以想象到突击队的心情是怎样的。

就在突击队沮丧到极点之际,登陆艇终于来了,成功的接走了突击队和整个行动的核心——“维尔茨堡”雷达

从结果来看,“叮咬行动”相当成功。英军阵亡2人、受伤6人、被俘6人,成功窃取了德军雷达,而德军阵亡5人、受伤2人、被俘2人,还有3人失踪。

英军突击队缴获的德国钢盔

学到点啥?

通过对“偷”回来的维尔茨堡雷达进行研究,英国人找到了一些改进己方雷达的技术。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还依据它研制出了“窗口”式箔条干扰设备。当英军轰炸机于1943年7月首次带着该装备空袭汉堡时,德军的雷达屏上只有一片雪花

从战争全局角度来看,“叮咬”行动意义重大。英国突击队以8人为代价,换回来的是轰炸部队成千上百条性命。

而且行动也狠打了希特勒的脸,从此德国雷达只能躲在“铁丝网、机关枪”后,才敢监视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