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约727一约816),字通翁,号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于德宗朝,先后任韩泥节度判官、著作郎等。写诗反对文彩之丽,其诗多有纵横奇说之作。《全唐诗》存诗四卷。
①过:往访。②嗔:怨愤。焙茶:烘茶。 这是一首六言绝句体的纪行诗,依访问的先后顺序描绘了山行途中所见农舍门前环境,熔茶和晒谷场景;从而表现了山农热诚淳朴的思想感情及爽朗的性格。首句描绘了山行途中的环境:“板桥人渡泉声”,在山间的溪水上,用木板搭起一座小桥,清澈的溪水从桥下缓缓流过,山间的泉水发出涤涤的淌流声,诗人就在泉水伴奏声中慢步跨过小板桥。 诗人在山行中所看到的山间景物必定很多,但未写,只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板桥”和“泉声”。“板桥”衬托出山景的优美;“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仅“板桥人渡泉声”一句,就令读者如同亲临其幽境、亲闻其泉声,仿佛也感到心旷神怡。 由于绝句的文字所限,不容多费笔墨,就跨越时间与空间,省略从溪边板桥到农舍以前这一段的描述,而直接跨越到次句描写山农门前的情景:“茅檐日午鸡鸣。”诗人经过这里,已是中午时分,太阳高照茅屋上空,雄鸡在屋前鸣叫。鸡鸣是人们常闻的声音,但把“鸡鸣”和“茅檐日午”连在一起,却使寂静的山间农舍顿时喧闹起来,使诗也充满了淳朴浓郁的山村生活气息。 第三句写山农致歉与焙茶的场景:“莫嗔焙茶烟暗”,山农正在焙茶,场中黑烟弥漫,一片昏暗,山农因此对过访的诗人连连致歉。前两句是通过描写环境以点出人物;此句则是通过描写人物以带出环境。这就突出了山农的形象。“焙茶烟暗”,本是描写焙茶的场景,可是在“焙茶烟暗”前冠以“莫嗔”二字,既展现出山农熔茶的场景,又表现出山农热诚淳朴的感情和爽直的性格。 紧承第三句的“却喜晒谷天晴”,写出山农睛天晒谷的欢喜。三、四句分别用“莫嗔”、“却喜”将两句连成一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南方山区收获季节多淫雨连绵,山农因为有了难得的晴天晒谷,其欢喜之情自不待言。此句也是通过描写人物以带出环境。“晒谷晴天”,本是晴天晒谷的场景。但在“晒谷晴天”前冠以“却喜”二字,既展现出晴天晒谷的情景,又再次反映出山农真挚淳朴的感情和爽朗的性格;从而把山农的形象刻划得更加丰满,同时也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明快。 此诗描写人物及场景绘声绘色,生动逼真,从诗句的结构来看,次句中的“茅檐”、“日午”、“鸡鸣”与首句中的“板桥”、“人渡”、“泉声”相对;末句中的“却喜”、“晒谷”、“天晴”与第三句中的“莫嗔”、“焙茶”、“烟暗”相对,体现了六言绝句的特点。在音节上,每句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了这种句子结构和庚韵韵脚,读起来音节响亮,富有轻快的节奏感,诗的格调十分明朗。 参考资料 《过山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