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中国04 | 粽香深处,是丝丝缕缕的人生滋味

 静雅轩345 2019-08-30

作者:叶寒  主播:路一

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原创

百期经典“诗意中国”
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粽香深处,丝丝缕缕的人生滋味 来自诗词世界 29:53

音频版: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节目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有“初始”之意,是仲夏的开端,盛夏的起始,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于是便有了“端午”之称。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构筑了深邃而丰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

据说,“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

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因端午与夏至时间相邻,也被称为“夏节”。

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辟邪、沐兰汤、饮雄黄酒……中华大地上的不同角落采用不同的方式迎祥纳福、辟邪除灾。

一直到现在,我们仍旧小心翼翼地遵循着千年延续下来的习俗,依然勤勤恳恳地践行着古代先民虔诚的仪式,这一切,只因为我们,在认真地体味着生活,庄严地体悟着生命。

1
龙舟竞渡,感怀屈子

相传,端午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每到仲夏端午之时,由七颗星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恰巧飞升于正南中天,此时七宿中的龙星处在“中正”之位,为大吉大利之象,《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人崇拜的对象,渐渐地,人们开始在每年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以酬谢龙祖的恩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热闹的赛龙舟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作家沈从文在描写湘西风俗的《边城》中,就有端午赛龙舟的场景描写,大意是这样的:

锣鼓喧天中,一架架被雕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被拖到水中,上方坐着十二到十八个年轻力壮的桨手,除了带头的、鼓手和锣手外,每人持着一只短桨,随着鼓声缓促为节拍,将船尽力向前划去。

两船竞赛到剧烈的时候,鼓声如雷鸣,两岸人群呐喊助威的声音也便更大了。

那是沈从文记忆里的端午,鼎沸喧嚣。以人群的高歌呐喊为背景,衬着那悠悠流淌的沅河流水,甜蜜中是淡淡的惆怅。

那时端午的滋味,就像一杯清茶,甘甜之中不乏苦涩,苦涩之后仍有悠长的清香。

在流传后世的过程中,关于端午的起源有了新的诠释。其中纪念屈原这一观点,最为人们所赞同。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士大夫屈原一心辅导君王,渴望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让国家富强、人民安居。

然而楚王却听信馋臣奸佞的排挤诽谤,不仅对屈原加以冷落,更先后把他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屈原一生抱负无处施展,常披发行吟于江畔,感慨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见国破家亡、心如刀绞,在五月五日这天,写下绝笔诗《怀沙》后,自沉汨罗江。

为了寄托对屈原的敬重和哀思,当地百姓每到这一天就会荡舟江河之上,追寻屈子遗迹。为了怕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河中,后来便发展成吃粽子的习俗。

不少诗人为屈原写下过纪念的诗篇。

司马迁曾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屈原以一死践明志向,那拳拳爱国赤诚借着文字流传千载,仍旧动魄惊心。

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写下: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荣华富贵只不过像风吹过罢了,唯有烈士的英灵,永不会随着江水的流逝而消失。年年今日,人们都会在江上祭奠屈原。他们不爱慕生者的荣华,只记得死者的尊贵。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每一年端午,当我们吃着香甜的粽子,看着激烈的龙舟赛时,都会记得,千年前,有那样一位诗人,他虽死,而犹生。

那时端午的滋味,就像一杯醇酒,酒色虽清,然而饮入口中,却自有一种浓烈,于薄薄醉意里,感到一种悲凉与慷慨。

2
粽香深深
如人生百味丝丝缕缕

除了赛龙舟,端午必做的一件事便是吃粽子了。甚至到了今天,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称,有人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

历史上最早与粽子有关的文字记载,大概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到了西晋,周处所写的《风土记》里,已经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角”取自粽子的三角形状,“黍”描述的是粽子的馅料,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黄米。而粽子也正式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

从唐代开始,粽子的味道和品种得到极大的丰富。不仅糯米替代黍米成为粽子的主料,吃甜粽与吃咸粽的千年之争也从那时就开始了。

此后,豆沙粽、枣泥粽、蛋黄粽、猪肉粽等新口味层出不穷,粽子们一路开疆辟土,领域不断扩大。

如今,市面上的粽子琳琅满目,不仅式样别出心裁、形状各异,滋味更是清香有之、甘甜有之、酸辣有之、苦涩有之,像极了人生百味。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有些地方还有别的节令食物。比如,在江汉平原一带,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吃黄鳝。

端午时节的黄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而一提到咸鸭蛋,许多人会条件反射般地念出一个名字:汪曾祺。

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上,有一篇汪曾祺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在他的家乡高邮,每到端午,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比如说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等。

他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那时端午的滋味,就像是喝了一杯甜甜的米酒,初入口有微微的酸涩,之后却是长久的绵软醇郁的甘甜。因为长大后,故乡仍就在身边,端午的节令也在家人的陪伴中,更觉温暖。

3
菖蒲辟邪、雄黄解毒
迎祥纳福,四海皆一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代的欧阳修在《渔家傲》中提到了人们用菖蒲和雄黄酒来驱邪避害。

端午时节,人们会在门上悬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关于菖蒲和艾草,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唐代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过之处,血流成河,人民纷纷退避。

有一年五月,黄巢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着马到城外勘察地形时,遇到一位妇人,她背着包袱,一只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孩子,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个年纪大些的孩子。

黄巢很不解,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

妇人悲痛的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后,深受感动,对妇人说:“你回去后,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半信半疑地回去了,还把消息传给了城里民众。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黄巢军队攻进城里,却发现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和艾草。为信守承诺,黄巢只好领兵离去,全城都得以幸免。

此后,为纪念这件事,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遍插菖蒲和艾草,流传至今。

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十分流行。

雄黄其实是一味名药,主要用来做解毒剂和杀虫药。古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毒虫,因此常常会把雄黄粉撒在蚊虫滋生处,以辟邪除病。

在古代,五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此五月又被视为毒月,五日是恶日,每年五月初五端午时节,五毒出没,时疫频发。因此,每到这时,古人都会将雄黄制成雄黄酒,希望喝了后可以杀毒、辟邪。

而在“白娘子与许仙”的民间传说中,雄黄酒则成了一种爱情的试炼。许仙听信于法海,在端午节时哄骗白娘子喝下了一杯雄黄酒,现出了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

后来白娘子不惜自己性命、上天入地几番辗转,终于在昆仑山偷到起死回生的灵芝草,救活了许仙。许仙醒后,意识到白娘子对他的深情厚谊,夫妻两人重新和好,恩爱更甚。

那时端午的滋味,就像饮了一杯黄连汁,万般苦涩堆积心头,却无处诉说。甘甜中常有苦涩,苦涩处亦不乏甘甜,人生百味便是这般模样。

两千多年的岁月,总有一些东西会亘古留存,诗人屈原的形象依然留在心间。

节日是一种仪式,敬奉着的是生命。

它告知着时节的更替、岁月的轮转,教会我们体味大自然;它见证着人生的辛劳,以及得到的回报;它指引着我们如何在平淡生活里找到那些小确幸,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仍能葆有一颗热爱的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音频版由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节目汇编制作播出,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授权请加编辑微信H1834394409,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