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里红楼——“美”的世界

 木清11 2019-08-30

《红楼梦》构造了一个“美”的世界,大概可以分为结构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环境之美、人物之美、爱情之美、悲剧之美几方面。结构、意境、语言之美是形式层面的,环境、人物之美是内容层面的,而爱情、悲剧之美是精神层面的。所以这几方面的美又可以概括为艺术创作之美、内容之美、精神之美。《红楼梦》的故事正是在曹雪芹所构造的美的世界中上演的。


结构之美

    谈到《红楼梦》的结构之美就不得不提到红楼梦究竟有多少回的问题,在这方面历来的研究甚多,有坚持一百二十回之说,有宣称一百回或者一百零八回,每个人基本上都能做到自圆其说。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是对的或者是所有说法都不对,《红楼梦》现在残存的是八十回本,有高鹗和程伟元续成一百二十回的完整本。对于高、程二人的续书历来有褒有贬,持批判态度的人一般都是秉持着高、程篡改了曹雪芹原作的结局为最大的攻击点,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结论得出就是因为曹雪芹在第五回就已经暗示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并在文章之中对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多有伏笔和暗示,究竟孰是孰非我们无从知道,但是这一点正反映了小说的结构之美。作者利用情节的前后呼应,语言的多方暗示,人物行为的因果继承使得整部小说一丝不乱,谨严有序,并能够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读来趣味无穷。

    在第五回之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之时就已经借助判词和曲词暗示了十二钗以及贾家最后的命运,贾家注定是要落到树倒猢狲散的下场的,人的命运也在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谶语笼罩下走向凋零。至于情节的暗示和照应更是俯拾即是。

语言之美

    读《红楼梦》时,时时刻刻都浸润在语言之美之中,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对话,作者能做到面面俱到,统筹兼顾。人物对话如王熙凤的语言,俗中却充溢着诙谐机智。同样的,黛玉宝钗之姐妹之间也会玩笑逗趣,但是却经常是诙谐机智之中带有理趣和学问,耐人咀嚼。描写景物的文字更可以谓之美不胜收,每一段文字拿出来都可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像描写潇湘馆的竹子时,仅一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就传神精当地描绘出了潇湘馆当时的环境,衬托了潇湘馆此时的闲适、幽静。

    语言之美最突出的当然是表现在小说中一首首精美的诗词之中,更妙的是作者能够将诗词联系到每个人的性格与气质,使之为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服务。以众人咏白海棠的诗为例,作者的用心之处可见一斑。宝钗之诗总不能出其大家闺秀的自珍自重,所以首句便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而林黛玉则不同,时时刻刻不离其小女儿的善感多愁,因此感慨道“秋闺怨女拭涕痕”。至于史湘云自然又有另一番奇想。

意境之美

    意境是我国文学上的特有的审美范畴,尤其对于中国的诗歌来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意境是一首诗的精髓。在诗史上,意境的优劣也成为评判一首诗好坏的标准。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康雍乾时期,各种文学体裁都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所以曹雪芹只需要在前人那里攫取营养而为己所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各种文体互相渗透的情况,诗词、诗文、词文的互渗早已经为前任所尝试过并取得很大的成功。而诗对小说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曹雪芹不是第一个把诗用到小说里的,但是作为后来人,他无疑是融合的最好的。红楼梦中构建出来的意境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黛玉葬花、史湘云醉卧芍药荫、宝琴红梅立雪、宝钗扑蝶等等,一个个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也许可以在前人的诗词文中找到痕迹但是绝没有给人庸俗不堪的感觉,反而在作者的笔下一经点染变得雅致唯美、活灵活现了。

自然之美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主要的活动场所,是这部小说的大的环境。修建于元妃省亲之时,有着体现皇家气派的穿凿之美,也有得利山川的自然之美。

    穿凿之美即建筑之美。举凡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水榭馆溆,无一不精致,无一不华美。怡红院之精致为刘姥姥所惊叹,甚至以为是哪位小姐的绣房。秋爽斋之阔朗是探春独爱,在此结下海棠诗社。潇湘馆之清幽合黛玉品性,宝黛爱情滋长之所在。蘅芜院之素雅衬宝钗淡泊,为贾母等看重。所以处处楼阁,处处象征,绝无虚笔。

    自然之美是对建筑之美的补充,也是大观园的点睛之笔,灵秀所在。譬如潇湘馆之翠竹,蘅芜院之薜萝,秋爽斋之芭蕉,不仅是自然美的表现,更是人物性格的象征。至若沁芳之水,紫菱之洲,蓼花之溆,翼然之泉,无有不美者。


精神之美

    有人说中国是没有悲剧的,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情节导致中国大小说在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的同时失去了对悲剧艺术的探索的机会。因此像《红楼梦》等悲剧结局的书一出世便会有人跟在后面出续书,一次来满足大众对审美的普遍追求。所以就大大削减了《红楼梦》的悲剧效果。但是如果抛开那些续书,单单就曹雪芹的原著来说的话,《红楼梦》是一出彻底的悲剧。

    爱情的悲剧可能是大多数人所关注的,而且作为小说的一条线索,宝黛钗三个人的爱情、婚姻都是一场美的徒劳。宝黛爱情是相爱而不得长相厮守的悲哀。从爱情萌芽到互相试探到表明心迹到情根深种,宝黛爱情建立过程中有风风雨雨,当爱情成熟的时候也恰恰是黛玉的眼泪几乎耗尽,生命将要凋零的时候,所以相爱而不得相守。而宝钗和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相守而不得相爱。宝钗一直是单方面的爱着宝玉,宝玉也未尝没有对宝钗有过好感,但是一个黛玉已经占据了宝玉的所有爱情,而这份爱情又随着黛玉的死永远无法超越,所以相守之人不是相爱之人自然不能奢望其长久,宝钗早已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宝玉出家之时她才会毫无劝阻之辞,因为知道是徒劳,所以不如给自己留一点尊严。

    《红楼梦》的悲剧性又体现在所有女性的身上,无论小姐还是丫头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迎春被父亲送入狼口,受尽凌辱,被虐而死;探春做了替身公主,远嫁和番,轻舟远逝;惜春冷面冷心,常伴青灯,冷枕寒衾;妙玉身陷泥淖,高洁见污,空误佛性;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惨遭摧折;袭人枉自和顺,空劳牵挂,委身优伶……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