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玉”新说

 红楼心语 2020-03-09



作者:YuYu

受各种因素影响(续书、电视剧、教科书以及一些研究者的论述),不少读者认为金玉结合是家长强令、政治婚姻,是争权夺利的产物,是薛家以富贵攀附权势,甚至不少人以为此事涉及高层统治者——是元春娘娘赐的婚。而笔者以为,依曹雪芹的意思,恰恰相反,金玉结合属双方自愿,是患难中的结合。

首先,我们看看金玉结合之前,贾府发生了那些事。为了方便,我们把原著八十回写的最后一年称为“80末年”,之后的一年称为“80后元年”,其后“80后二年”、“80后三年”……以此类推。 

原著写到80末年秋后(池塘一夜秋风冷)。转过年的80后元年大约发生了如下事件:

1,探春远嫁(80后元年清明节)。

2,迎春死亡(80后元年秋,一载赴黄粱)。

3,元春化灰——具体时间不明,但元春死于80后元年没问题,因为“三春去后诸芳尽”(“诸芳”指秦氏之外的十二钗正册中人)。有这个娘娘在,无论如何贾府才支撑得下去,诸芳也不会尽。元春死时,“望家乡路远山高”,可见是远离京城之时。

4,宝玉失联(80后元年秋之前)。具体原因成迷,不猜。宝玉离去之前(之前他害怕黛玉坐船走,其实黛玉死在潇湘馆一步未离,倒是他离开了),或与黛玉订婚(第六十六回,兴儿对三姐说“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尤二姐周年已过去一年,此时正好到日子)。从秋天开始,黛玉便开始思念宝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接下来是80后二年,事件如下:

1,黛玉死亡(春末夏初),所谓潇湘妃子,“将来他想林姐夫,那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血湮斑竹(第三十七回探春语),“想眼中能有多少多少泪珠,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春残花落,红颜老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黛玉的死亡时间也说明什么元春赐婚致黛玉死根本不可能,宝玉人在外边消息全无,元春自己更是“望家乡路远山高”,泥马过江自身难保,赐婚是根本谈不到的。

2,宝玉回归(秋),对境悼颦儿,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红稀绿瘦”。

3,金玉结合。——我们要重点探讨的,下文细说。

80后三年。

元宵节后,贾府抄没。贾赦、雨村充军发配,贾赦经受不住死亡(贾母80末年中秋算贾赦死期(脂批)为“二年多”,80末年中秋至80后三年开初,正好二年多)。

时间就算到这里。回过头来看金玉结合的具体时间。只要你不认为是在抄没之后,那么金玉婚事只能在80后二年冬天——当年秋天刚回来,悼颦儿之后怎么也不可能马上就和宝钗结婚,冬天已算早的了;当然也不能再晚就到80后三年元宵——要抄家了。 

这个时候贾府还有什么?娘娘在京外死了,靠山没了,经济上穷困(七十回刚过就靠卖东西支撑,王夫人要自己省俭,何况又过了两年),再不敏感,状况不佳、繁华不在总是有感知的吧!

此时金玉结合,已经是“金无彩”、“玉不光”了。金玉结合出于自愿,自愿之人包括宝钗,也包括宝玉。黛玉已亡故,宝玉曾经坚决的抵制,时过境迁都变成了无奈。

“……菂官一死,他(按:藕官)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但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好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第五十八回)

这话是后来宝玉与宝钗结合的理由,故曰合了宝玉“呆性”。宝玉心情不好,贾府状况不佳,宝钗状况也强不到哪去:年龄大了,待选早不可能。“玉不光”和“金无彩”还真是一对。这般境地哪里还能有家长强令、政治婚姻、争权夺利?哪里还有以富贵攀附权势!

台湾学者欧丽娟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红楼梦中的金玉良姻重探》,文章在大陆网站转载时被题作《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重探》。题目变了,正文中却依然是“金玉良姻”。笔者询问之下才得知,题目是网站小编自作主张改的。事实上,欧丽娟原题无误,红楼梦早期抄本一律作金玉良“姻” ,金玉良“缘”始自甲辰本,为程高本所继承,又经越剧、电视剧等媒体宣传得几成典故,曹雪芹原文的金玉良“姻”反倒少人注意了。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第五回)

细读《终身误》,我们会发现“良姻”用词是准确的。曲子是以婚后宝玉的口吻写成的,当时宝玉、宝钗已经“齐眉举案”,众人赞美的是婚姻,故曰“良姻”。如此,我们常听到的诸如“某某宣扬、赞同金玉良缘”或者“金玉良缘代表封建世俗、家长包办婚姻”等等说法,就很成问题了。“良”是二宝婚后众人赞美二人齐眉举案的用词,和事前宣扬、包办何干呢?金玉结合固然可能有家长的支持,但首先是和尚说的,其次,如前所述,宝玉、宝钗都不反对,且当时的情形,也不会有什么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 

“金玉良姻”是新婚之时众人对二宝婚姻的赞美,为神意、家长、宝玉、宝钗的共识,与所谓宣扬、包办的“金玉良缘”无关。婚后宝玉、宝钗曾颇为和谐,有第二十回的脂批可以为证: 

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然而,最终的结局却并不美妙,宝玉最后抛下宝钗去当了和尚:

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第二十一回脂批)

“不离不弃”成了反义谶语,“金簪雪里埋”。何以落得如此地步?

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脂批八十回后佚稿回目)来看,后文宝钗再次对宝玉进行了苦谏,寄望宝玉走读书做官之路。之前宝钗早就劝过,被宝玉顶回。八十回后,情况生变,金玉结合,但贾府败落,“运败金无彩”、“时乖玉不光”,有“停机德”的宝钗以妻子的身份重提旧话,规劝宝玉不为自身,亦当为家族、祖宗、父母、妻儿着想发奋读书上进。宝玉、宝钗夫妇沦落到为琪官、袭人夫妇供奉的局面之时,宝钗或又有男儿当自立自强之言。

如何看待薛宝钗的理念?长时间以来,功名利禄、封建卫道士等等指责不绝于耳。其实宝钗的行为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之下贤妻的正常作为,即便当今,妻子希望丈夫自强、上进也依然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衣食都堪忧、“展眼乞丐人皆谤”,要别人接济之时。读书做官不等于不明理,宝钗说过: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蹧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四十二回) 

有人以薛宝钗会改嫁 “读了书倒更坏了”的贾雨村,真正荼毒了宝钗。       

        然而,宝玉的认识与宝钗是不同的。宝玉天生对功名利禄、读书做官极为反感。以前宝钗之劝,被宝玉不留情面地拒绝,斥之为“混帐话”、“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再劝的效果也好不到哪去,甚至适得其反。与续书中的“妻妾谏痴人”宝玉听劝中举不同,“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脂批点佚稿情节),有“世人莫忍为之毒”(脂批)的宝玉依旧不与功名利禄妥协,宝钗的谏言反使其想起因“从不说这样混帐话”、“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因而引为知己的死去的黛玉(“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到底意难平”当有这方面的因素),从而最终夫妻感情破裂成为陌路。再经人接引(或僧、道,或甄宝玉送玉),贾宝玉便如甄士隐一般“悬崖撒手”,抛下宝钗出家了。宝钗“青春已大守空闺”、“悔教夫婿觅封侯”(宝玉“女儿”酒令,暗示妻子命运),金玉以悲剧收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不在意功名利禄的知己为基础的木石前盟是金玉良姻毁灭重要原因。作者开始让黛玉怀疑金玉影响木石,继而写钗、黛合一,最终却是木石毁灭了金玉,构思是巧妙的。回过头来再看宝玉的梦中之言: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

这话一方面预示了造化弄人,木石只是还泪,金玉才是联姻,宝玉反抗命运失败的悲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因木石的影响,金玉归于毁灭,宝玉反而跟着和尚、道士走了。话是被宝钗听见的,梦兆的重点在于后者,梦兆时手绣鸳鸯,结局却终不成双。只是这种悲剧不是什么续书以及部分探佚研究者心中父母包办强迫婚姻造成,而是源自不同观念的碰撞。宝钗是那个时代主流观念下的完人,本身无可指责。但那个时代,女子的命运只能依附丈夫,所嫁非人即无解,何尝不反映时代的另一种悲剧。

书中的宝玉并非以曹雪芹为原型,但笔者相信,宝玉那种对读书中举天生的厌恶是存在于曹雪芹身上的。然而,曹雪芹是大文豪,不会搞简单的非此即彼。一方面,宝玉、黛玉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另一方面,曹公也完全理解宝钗、湘云、曾经的贾政以及托付警幻仙姑的荣、宁二公魂魄,对他们报以深深的同情——不读书求官的宝玉、黛玉有前世仙籍,更多的普通人只能如宝钗、湘云或宁、荣二公魂魄一般想法。作者让未提仙籍的俗世中人宝钗与世外仙姝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又列宝钗为群芳之冠,对人间宝钗的钟爱、同情不言而喻。黛玉仙逝,《红楼梦》并未终结,宝玉离开宝钗出家,《红楼梦》便走向末回“警幻情榜”了,宝钗是被作者当成红楼梦中另一位女主人公来写的。脂批对宝钗尊称“宝卿”,从无微词,对宝钗的负面评价起于程高百二十回本流行之后。金玉、木石争斗,家长弃黛取钗的观念使宝钗等(包括薛姨妈、王夫人、袭人)在相当一些读者、研究者心目中成了佳人才子之书中“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的人物,“怀金悼玉”变成了“坏金悼玉”,这对宝钗等来说,或许是比书中结局更大的悲剧。




君 之 关 注  ·  吾 之 动 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