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泽南:我建议每个人都懂点心理学

 Zenliber 2019-08-30

原创: 窦老师 各色DNA 2019/08/28

 

生活中失控的场景经常出现,比如在我吃完第四块巧克力泡芙之后,女朋友的目光像子弹一样钉在了我身上。

 
我不是故意要吃掉她的那一份!准确的说,我走神了。
 
这种无心的失误也许在你看来只是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子,但对真正的当事人来说是非常确切的苦恼。
 
在吃的问题上,我就收到过这样的求助。

 
如果你经常看各色的文章,就会知道,我和这位求助者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吃掉了太多东西。

 

在表达完充分的同情和深切的感同身受之后,我分享了一条来自各色报告中的信息:


是的,无聊才是让我们嘴巴停不下来的重要因素!
 
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整个身体和大脑都缺乏警戒,不太兴奋的样子。
 
比如坐在沙发前面看电视,下午工作时走神,或者需要做的事情缺乏进展,无所适从的时候。
 
这时你的整个身体都处在放松的状态,注意力没有聚焦的任务,四处游离。
 
大脑缺乏警戒,同时又非常需要强烈的愉悦感刺激。食物就开始接管你的身体了。
 
为什么我要分享这些信息?知道了这些会让我们感受好一点吗?
 
不要着急,看完了这篇文章,你的心里会有答案。



错在我,烦恼诞生于「心智孤岛」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这是英国诗人 John Donne 的诗句,有人是一座孤岛。

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我们正被自己的大脑囚禁在一座「心智的孤岛」上。

你可以这样理解人类的处境,在茫茫大海之上,有一座孤岛,我们独自生活在这里,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因为眼中只有这一小片世界,所以每当遇到挫折和不顺,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受:

「只有我自己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

你可以仔细的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据我所知,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担忧都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只有我是这样吗?

「其他人会怎么样?

正是因为对自己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人们时常会把「困扰我的问题」当成我就是问题」


我曾经就一直觉得自己很有问题。

我发现自己常常置身于一些让人尴尬的情境中:

  • 和人聊天的过程中突然的卡壳。
  • 社交聚餐的时候基本上插不上话,只能埋头吃饭。
  • KTV 里点了一首很喜欢听的歌,却突然发现自己开口之后根本对不上调。
  • 遇到争执,明明自己是在理的一方,却一句话说不出,只能干着急。
  • 突然出现的异性会让我变得语无伦次。
  • 开会时突然被点到,会不知所措。


……

我的大脑里好像有一台闪光灯,精确的记录了每一次尴尬出糗的瞬间。

我在后面会告诉大家,心理学是如何帮助我化解在社交场合的焦虑感受的。


错不在我,打破隔绝的「共时性」

外部世界会因为偶然的巧合,和我们内心的想法产生有意义的联结,打破了孤岛与世隔绝的属性。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我通常很少会引用荣格的理论,但这个表述实在是太精确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很多巧合。
 
比如看书时突然读到某段非常戳中自己感受的话。

比如刚哼起某个旋律,广播里就开始播放完整的曲目。

比如生活中的某一刻仿佛是自己梦境的再现。

如你刚想休息,老板就主动提出给你放假。

比如某次聊天时的奇思妙想,突然真实的发生在眼前。

能够引起这种微妙感觉的巧合有很多,并非神明的启示或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巧合仅仅是巧合而已。

但人们确实能从这些巧合中获得启发:

「我不是与世隔绝的,我和这个世界有着共同的命运。」

更宽广的视角看待世界,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思维中自我中心的怪圈,把自己和存在的问题分开。

 
「我是我,问题是问题。」


问题在哪?理解原因是一件挺难的事

意识到世界之大后,我们开始从更宏大也更复杂的背景中,探求问题的原因。

比如我认识一位不同专业的师姐,对星座颇有研究。

她把自己每一位前男友按照星座进行编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剖析,并且根据这些结论不断地修订着自己的星座理论,厚度堪比毕业论文。

还记得微博上喜闻乐见的转发锦鲤吗?似乎有人认为,通过这样的行为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转发锦鲤的微博基本上全面覆盖了我国的高学历人群,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文章在审的博士生。


寻找幸运符号的习惯在各色也不能免俗。各色的服务器上常年放着一个 CEO 最喜欢的孙悟空摆件,还有一匹裹着铠甲的战马。


我们的工程师最喜欢的是一种来自宝岛台湾,名字叫「乖乖」的膨化食品。据说可以把服务器调教的乖乖的。

 
虽然说我对膨化食品来者不拒吧。但这样的行为还是让人忍不住想吐槽。

从认知特点上说,人们关注事情背后的原因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要把一件事情装入「因为……所以……」的句式,它就显得无懈可击。不管其中是否真正存在逻辑联系。

心理学家艾伦·兰格曾经在纽约大学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跑到办公楼里,向那些正在复印材料的人提出请求,看人们是否愿意暂时让出复印机给研究人员使用。


他们准备了三个版本的请求:

A. “对不起,我能先借用一下复印机吗?

B. “对不起,我能先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要复印东西。

C. “对不起,我能先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现在有急事。


请求 B 和 C 都提供了理由,C 的理由是完全合理的,但 B 的理由从逻辑上来说是一句废话,复印机除了复印东西还能干什么?


结果发现,人们对后两种请求的回应是更加相似的,要比第一种请求更客气。原因很简单,大家只加工了表面上的逻辑结构,并未深入思考这一请求是否合理。



人都会犯错,心理学这样解决问题

无论是星象轨迹还是周易八卦,都在试图向我们兜售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诉你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

种方式始终无法帮助我们去彻底解决困扰,因为它意味着我一旦出现了问题,那一定是因为我没有按照星盘或者卜卦的启示做出恰当的行为。

最终还是回到了「错在我」的孤岛状态。


心理学聪明的地方在于,它早已意识到人类行为背后原因的复杂性,并放弃用唯一的推动力来解释问题。

它帮助人们排忧解难的方法论,是基于一套「普遍人性」的法则。

心理学既然研究的是人类共同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也就意味着你面临的一切烦恼,都不是你个人的困境,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

这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使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由对立转向接纳。

生而为人,这很正常。

 
我欣然接受了自己是社交恐惧的现实,面临社交场合的压力时,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动作变形是正常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公开演讲的场合被人泼水,有多少人能够淡定的说出 「What's your problem」。可能一成都不到。

我甚至发现,如果把「我是社恐」这件事用生动的语言当众讲出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压力。

在一次线下分享会上,我讲了一个「勇者斗恶龙」的故事:

我是游戏中征服四海的勇士,今天来到这里要挑战一条名字叫社恐的恶龙。为了对抗它,我必须要站在这里讲 15 分钟才能算挑战成功。


它有一种冰冻的技能,每当它施展这种技能时,我站在讲台上就会浑身打颤,说不出话。


我对抗它的方法是提前准备好所有的内容并且熟记,提前排练,在 PPT 的每一页写上备注。这样我就能防御它的攻击,坚持更长的时间。这正是我所做的。


所以你看,社恐一点都不可怕,对吧。


现场很多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表示,能够对这样的处境感同身受。


我因为焦虑产生的种种不自然的动作表现,也获得了更多的理解。



各色性状,解读「普遍人性」的概念工具箱


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参照上面的例子,先把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个过程被称作问题的概念化。

心理学家形象的使用「冷」和「热」这两个形容词分别来描述我们对「思维」和「情感」的加工过程。

大脑在执行「热功能」——加工情感信息时,会占用更大的带宽,就好像宿舍同学正在高速的下载电影时,你发现打开网页的速度变慢了。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热」的执行功能,进行「冷处理」就能把情绪问题转化成逻辑问题,更高效的使用大脑的运算功能。

正因为如此,各色在提供每一个性状的解读时,包括了大量的概念和知识性描述。

就像开头的那个例子,现在你大概已经知道了为什么我们要花费这么大的篇幅来介绍和情绪性进食有关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扩充能够让我们把对于一件事情的认识从「我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心智孤岛」,扩展到对「普遍人性」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