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自陈超《海子论》中的一些观点

 子夏书坊 2019-08-31

一、我基本认同西川的看法,诗人赴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精神或灵魂的,也有日常的具体的个人事件的触发,更有心理、病理等综合因素,它们的分量是同等的。

二、即使涉及“死亡”,那也主要是由诗歌文本所提供的语境来谈,而不直接通向诗人现实性的自杀事件。一相情愿的、无端的对诗人“ 本事”的猜测,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甚至它也无助于我们理解作为个人的海子本身。

三、海子诗歌中的大自然,特别是大地、村庄、作物、河流乃至内蒙古、西藏、青海… … 都同时饱蕴着巨大的心理本质暗示性,他像蜜蜂一样“ 收集”它们,构成了他个人独特的心理和情感场域。 

四、海子既怀疑“ 走向未来”意义上的“ 时间神话”,又不愿意像日常经验口语诗人那般只强调“ 当下” 即时欣快式的“ 小叙述”,于是,在三种时间中,他选择了回溯“ 过去”。海子的回溯“ 过去”,不再是通向传统的价值形态和审美性格,而是返回粗粝的大地、河流、村庄、农耕… … 永恒的人类生存和生命之庞大根块。

五、在海子那里,‘ 土地’同时意味着一个巨大的隐喻,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远去的、被遗弃的土地,意味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被放逐、漂泊不定;土地的‘ 饥饿’,也是人们精神上的饥渴、焦虑、流离失所;土地的悲剧,折射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痛失‘ 精神家园’、无可依傍的悲惨处境”。

六、作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 地之子”,海子短暂的一生始终深深依恋着乡土中国。 但与那些廉价的土地歌者不同,海子不是空洞地歌唱土地,盛赞农夫,写下一些陈旧的农耕庆典,而是将大地作为生命的循环、灵魂的指称和“ 巨大元素对我的召唤”。

七、1989年初,海子在那首广为人知又广为人误读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既道出了自己勉力说服自己去认同基本世俗生活,做个“ 幸福的人”( 不过有些像是“ 喂马劈柴”的梭罗精神的中国版),但又在更鲜明地将“ 我”与“ 你们”( 即复数的“ 陌生人”)严格区分开。 诗人愿后者“ 在尘世获得幸福”,而“ 我只愿… … ”。 

八、在笔者看来,海子的许多抒情短诗无论是从发生学的真实性,文本质地,还是接受效果史上看,都是极为出色的,可以代表现代汉诗抒情向度的极高
成就。

九、海子本人并无固定、自明的某一种宗教信仰,但有着类宗教情怀。

十、中国先锋诗自海子,境界始大

十一、在海子心中,即时性的抒情是自发的,而严整的“ 大诗”( 海子对抒情史诗的另一种说法) 建构则是自觉的;抒情是对物象实体的感兴,而大诗则是对巨大元素和伟大材料的穿透;抒情是“ 你( 诗人)歌唱”,“ 大诗”则是主体人类的“ 一次性诗歌行动”。

十二、海子对“ 天空”的仰望不是基于神性,而是指一种精神和情怀维度,人性的高迈、纯洁,对灵魂与道义的护持、追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