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您赴一场《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主创手记

 招家栋 2019-08-31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柬埔寨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它们远隔千山万水,但同为海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形成的亚洲艺术高峰。
《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宣传片

我们用纪录片的方式,让“两窟”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对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敦煌研究院和央视纪录频道联合出品,甘肃大敦煌影视有限公司、北京东方之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的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惊人的艺术成就,在两窟相通的文化符号中,寻找中柬两国人文相亲的历史传承;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开创了亚洲文明对话纪录片的新模式。



本片将在8月31日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闭幕式上举行盛大首映式。在此之前先看看《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主创团队的创作手记吧!
一次生命和艺术的的精彩对话
艺术总监 周兵
第一次去敦煌是在30年前,之后去了10多次,每一次都有机会和那些壁画和彩塑神交,一次又一次的内心感受,感受到它们的精妙,生动和有趣,还有蕴含其中的精神气质。30年后我终于在这次拍摄的机会中去往了吴哥窟。那是另一种风貌,一个是在沙漠戈壁中的绿洲圣景,千年营造的精神家园,一个是在热带雨林中,千年久远的信仰圣地,奇迹的诞生在于同样的信仰,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生活,它们同样沉寂,破败,同样在19世纪的文明进步中被重新发现,传播,维护,保存,研究,欣赏!其中的美需要我们长久的探索,持续去发现。
这部纪录片我有幸参与拍摄和制作,感动良多,非常感谢秦川导演,安秋导演的信任,感谢敦煌研究院和吴哥窟保护机构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感谢我们的团队忘我、合作的精神,终于把这个文化精品纪录片呈现出来。欣喜之时,还有感恩经历了又一次生命和艺术的的精彩对话!
来赴一场敦煌和吴哥的千年之约
总导演   秦 川

两年前的一天,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门人王旭东(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突然打电话说:“唐仁健省长策划了一部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你有没有兴趣?”
 
对于一个守着莫高窟拍了十八年纪录片的敦煌籍导演来说,让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莫高窟和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吴哥窟来赴一场千年之约,做一次跨文明对话,其政治定位之高,文化格局之大,真是前所未有!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院长,尽管当时对吴哥窟还只是听说过没见过。

接着开始恶补吴哥窟历史文化课题,我和安秋导演翻阅了能找到的所有吴哥窟资料,努力寻找两大世界遗产的文化链接,去年3月完成第一稿,唐省长阅后高屋建瓴地指出,要把“两窟”提升到构成“一带一路”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基础的高度进行表述。安秋主笔的第三稿脚本完成后,唐省长又高度提炼了本片的时代主题,即“在两窟相通的文化符号中,蕴含着中柬两国人文相亲的历史传承;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沉淀了‘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
 
一部纪录片由省长策划审稿,坐镇指挥,这在我们的纪录片生涯中尚属首次。

实际上,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启动以来,一路都有贵人相助。今年初,被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列入联合出品项目,著名导演、制片人邓武领衔指导。接着,又被省上列入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闭幕式首映影片。眼看文博会日益临近,吴哥窟的大规模拍摄尚未开始,火烧眉毛的关头,又有著名导演周兵率团队加盟。我们在赵声良院长带领下开赴柬埔寨,顶着吴哥旱季少见的摄氏40度高温,在丛林中挥汗如雨,拍遍吴哥六大遗址群。回来后又在北京机房里昼夜苦战三个多月,终于赶在文博会前完成了两集100分钟节目的剪辑、包装、合成。
令人欣慰的是,唐省长第一次审看,就给节目打了90分。

用情最深的一部片子
导演 安秋



芮乐伟·韩森在世界热销的《丝绸之路新史》中说:“如果只能选择参观一个丝绸之路遗址,那就去敦煌。”世界著名的旅游杂志《孤独星球》发布“世界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吴高窟名列榜首。
诚如其上,这是两大集万千宠爱的佛家艺术圣地。纪录片《莫高窟和吴哥窟的对话》要做的,就是要把它们放在一个交汇的坐标,一个比照的维度来呈现。
 


2018年10月,总导演秦川和我向这部片子的总策划——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汇报进展时,我有些茫然地问:“最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对莫高窟和吴哥窟两大佛教艺术比较研究的学术资料,院里有这方面的研究吗?”王院长的回答很干脆:“没有!”。这是这部片子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链接。于是,买了一大堆资料,做了三个月的书虫,一点一点啃。当我们顺着佛教艺术这个巨大的葡萄藤追本溯源时,两窟的艺术链接也渐次打开。虽然同源印度和宗教,同样表达着善与恶、天堂和地狱,同样塑造着微笑和美好,却在莫高窟和吴哥窟开出不一样的艺术之花。在两窟同与不同的比照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生命的永恒追问,是不同国度的精神密码,是无名大师们在艺术融合中的文化自觉。这也正是我们这部片子最终要寻找的内核。
 
每一部用情去做的片子完成后,都会留下很多难忘。或人,或事。此间最想说的是两本打动我的书。
 
在查询古婆罗门教神祗鹿头梵志和婆薮仙在莫高窟的表现时, 找到史苇湘先生《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一书。探求之深,维度之广,行文之细,让我读到了什么叫真正做学问,什么叫沉潜在时间里的大修行者。与这样的大师在文字里相遇,内心的感动和成长无以言表。
 

还有一本是元朝官员周达观的《真腊⻛⼟记》。惜字如金的8500字,却如一部13世纪高棉的纪录⽚生动浮现。伯希和第一次到柬埔寨时就怀揣着这本书,他对周达观”既不浮光掠影,也不掺杂己见”的观察与记录推崇备至。这本书对我反观纪录片解说词写作带来很大启悟,对如何用极简而生动的语言行文表意甚为向往。   
     
凡相因缘和合。感恩片子的每一个参与者,我们因佛缘走到一起,在表达敦煌和高棉的微笑时,也留下了我们的微笑。
一次和万千无名匠人的对话
导演 臧敬


于我而言,今年的夏天是从4月份的吴哥窟开始的,顶着将近40度的热浪,扛着器材,每天穿梭在这个用石头搭建的“世界奇观”里,和摄制组的小伙伴们一起寻找好的拍摄角度。

我之前对吴哥窟的记忆,仅停留在《花样年华》里那阳光浓烈的午后,那静默的小僧侣,那个隐藏了万千秘密的树洞,而对莫高窟的认知,也是一遍遍看周兵老师的纪录片《敦煌》所得,但这一千多年的佛教艺术文明,对于我还是遥远而陌生。

想不到在今年4月份,我接到一项任务,就是担任《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项目的后期导演以及吴哥窟部分的拍摄导演,100分钟的长篇,4月份才开始大拍,8月底要在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首映,这样的体量,大大超出了我之前所有的工作经验。感谢公司领导们对我的信任和鼎力支持,让我挑战了自己的极限,在艺术指导周兵老师和总导演秦川导演的亲力亲为指导下,在制片人李真老师的通力协调下,在三轮领导审核出片时诸位同事们的帮助下,在剪辑组、配音组、动效组、调色组、音编组、英文字幕组的全力配合下,让这部纪录片能顺利按期完成。
 

记得六月份剪辑时,我和剪辑小袁为剪好开场,翻来覆去得掰扯,每个段落也是这样反反复复,当将近两千个镜头逐渐勾勒出两集片子的轮廓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挤在逼仄的机房剪片子的人,真的像是走过了一条朝圣之路,最终观众看到的是莫高窟与吴哥窟两大文明的对话,而我们这些制作的人,在一帧一帧的打磨中,是一场和莫高窟的画工,和吴哥窟的石匠,这千千万万造就了这两大文明的无名匠人的对话。每当想到这些人,我的心里都肃然起敬。美,或许终将走向废墟的,却给我们留下了时间的力量!
 
首映在即,但愿我们的所有努力都能在高温高压下百炼成钢,给观众带来思考,带来启迪!
 

编辑 | 王小熊 



商业合作 请联系微信/电话:18401570960
 大家都在看 
 关注「爱上纪录片」,用纪录片看懂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