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读《三国演义》,只看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撸灰飞烟灭;如今再看,却忍不住叹息一抹残阳下,多少士卒白骨露于荒野。儿时只管看当阳桥张翼德手持丈八点长矛,一声大喝河水倒流,千军万马为之胆寒;如今再看,却忍不住叹息多少新野苍生哀嚎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现在再看《三国演义》,已经对银鞍白马,大丈夫豪情不那么心涌澎湃,更多的是去挖掘一些以前忽略掉的细节。今天小编整理了《三国演义》里10处让人感慨万千的细节。 06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前视之,已薨矣。 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 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 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 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 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 孔明不答。 众将前视之,已薨矣。 小时候看到《三国演义》里的这一段,我以为是诸葛亮气衰,来不及回答就去世了。 多年后再回顾这一段,我忽然想起了秦始皇。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可惜,秦,二世而亡矣。 诸葛亮不答,因为他看不到蜀国的未来,即便蒋琬可继之,费祎可继之,可二人之后谁又可继之呢?难道这诺大的蜀国,真的什么都要自己安排?难道自己扶持了几十年的阿斗,真的就一点也扶不起吗?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阿斗啊,我只能帮你到这了,好自为之! 07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自徐州,流亡到荆州,从荆州打到益州,一辈子屡败屡战,终于创下一份基业,真的心疼刘备,这大好的河山,怎么到了儿子手上就说丢就丢?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视死如归,人心聚齐,奈何君王先降! 坐拥坚城成都,带甲数万,区区一支奇兵便让你吓破了胆,不思怎么抵抗,你倒先迫不及待的投降了。 因为皇帝已经投降,作为臣子的自然也没有再打下去了理由,于是数万将士无奈含泪放下了兵戟。 后来王平抑郁而终,廖化愤懑而死,姜维自刎而亡,独独阿斗乐不思蜀! 日月幽,不复明。姜维死,蜀亡矣。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08大丈夫生于世,当带三尺只剑,立不世之功。今志所未遂,奈何死矣! 读三国,不知诸位有没有同感,吴国大将虽多,但总感觉比起蜀国五虎大将,曹魏五子良将,名气小了许多,可能是罗贯中先生给的戏份不是很多吧。 这其中就有一位悍将,了解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便是太史慈了。 太史慈死时,年仅有41岁。 想起那年自己北海单骑求援,带甲三千杀退贼人数万;想起与孙策大战数百回合,想起追随自己的三千无名小将,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一刻要有终了,是多么的遗憾与不舍啊。 大丈夫生于世,当立不世之功! 壮哉! 09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 下邳城久攻不破。 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 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 郭嘉曰:“正是此意”。 以前总是和人争论在曹魏谋士阵营里荀彧和郭嘉到底谁更胜一筹。 很多人喜欢拿出这一段,来说明郭嘉比荀彧更高明,是啊,毕竟是郭嘉先想出来的水攻之计! 现在再读,我倒更觉得荀彧是知计而不献计!河水上涨,下邳难攻,水淹之计不过是明摆着的事,聪明一世的荀彧怎么会想不出呢? 或许他曾想过要献计,但那一刻他想到了乱世中无辜的大汉黎民百姓。这河堤一旦决开,跟着遭殃的可是无数的大汉苍生啊! 十八路诸侯讨董,不过是割据的幌子。 刘备说匡扶汉室,不过是割据的幌子。 曹操尊刘协为帝,不过是割据的幌子。 知计而不献计,只有荀彧才是真正的汉臣。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写到这里,关于《三国演义》里十句思之极悲的话就写完了,可能有心的读者注意到其实我只写了九句。 因为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三国的看法,中国古代乱世很多,春秋战国可谓之乱,魏晋南北朝可谓之乱,五代十国可谓之乱。但因为一部《三国演义》,我们广大历史爱好者,对三国的了解要远远多于其他乱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关于《三国演义》里十句细思极悲的话,第十句我想留给广大三国爱好者来写。 |
|
来自: 昵称32353910 > 《人生故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