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石雕与中国传统绘画一直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可以说,古人绘画时采用的构图方式不仅仅创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辉煌,也创造了中国寿山石雕刻的美好时代。 寿山石雕刻艺术起源唐宋,至今已有1400年,在漫长的发展中,寿山石雕与时俱进的雕刻技术与题材演进都让这项雕刻艺术在时代洪流中熠熠生辉,而其与书画相结的表现形式也更让世人对这“石中有画,画中有石”的艺术赞不绝口。 拾尚·寿山石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简单梳理一下,中国传统绘画与寿山石雕的那点关系。 1 散点透视法与寿山石雕 在绘画中,画者首先需要处理的就是空间布局,而“散点透视法”是他们最常用的方式。 拾尚商城·田黄深山访友印章 按照画家黄宾虹先生的说法,“散点透视”即以小观大,画者要先设想自己站在更远的地方看此处的风景,仿佛“君临天下”般傲视世间的浩然万物。只有这样,眼前的山水才能了然于胸。 而这种作画方式同样适用于表现恢弘场面的石雕作品。 以“丝绸之路”题材的石雕作品为例。 为了在有限的石头上尽可能生动全面地刻画丝路上的种种风土人情,全面展现恢弘的“丝绸之路”场面,雕刻者往往就会运用这种“散点透视法”,由上到下,整体构思布局,合理安排丝路上的人物、动物和重叠的山峦,连细微的云丝也不能放过。 这些雕刻者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以纹为墨,在刀与石的碰撞中,激荡出古丝绸之路最精彩的巨澜。 2 留白与寿山石石雕 除了散点透视法,中国画中另一重要的技法是留白。 留白是指在书画作品中故意留下空白,使得整个作品无论是画面或章法都张弛有度,既创造出高远空灵的意境,同时也为观者提供无限遐想的空间。 留白美学在寿山石雕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并不比其在绘画上运用得少。这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常见技法。 当一块寿山石石料偏薄或颜色比较单一时,以留白的形式凸显主体,以空白来创造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意境。尤其是在佛教题材的寿山石雕中,留白手法的应用最为广泛,空出的大量空白往往为了表现了一种悠远的禅意。 拾尚商城·寿山石田黄双龙戏珠摆件 寿山石雕之美正在于它“有意味的形式”,除了自身演进出的特具个性的工艺样式和成熟的雕刻技法,寿山石雕艺术品更在借鉴绘画艺术的构图与技法基础上形成“石画相融”的独特艺术美。 1 缘起一场雨 因梦而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