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走省城 ▍哇,广州闹市区的这条路曾有三家殡仪馆!

 哈哈狮的信箱 2019-08-31

1.上次游走的路线是从镇海楼沿着城墙向西,穿过解放路,沿着盘福路进入市一大道,然后转入人民北路向南,一直到人民中路与大德路路口交界处,也就是图中红色部分。

接着上次的路线继续下去,这次是沿着广州老城的南城墙,即大德路、起义路、大南路、文明路,然后向北转,到越秀中路、越秀南路,到小北路为止。也就是图中蓝色部分。

2.大德路,是因为这里有个城门叫做归德门,故称大德路。1966年为纪念向秀丽烈士而改称秀丽三路,1981年恢复大德路。

3.在海珠路与大德路交汇处,附近原有明代海舶管理机构的市舶司,故址在现有省中医院大德总院。而且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说此地又是宋市舶亭海山楼故址。这些都是广州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重要证据。图为大德路的广东省中医院。

4.大德路这里还有另外一段故事,那就是和殡仪馆有不解之缘。

百年来,广州城外遍布庄房,如东门外的永胜外庄(今广东省人民医院)、杭嘉湖义庄(今烈士陵园东门西侧),小北门外的嘉应义庄、福建义庄,黄华路上的江西义庄,淘金坑的四川义庄等等,都是暂厝尸体的地方。这些传统的庄房环境不佳,又没有新式的遗体防腐设备。

民国初年,广东台山县人吴文波到美国谋生,学习遗体防腐技术和殡葬业务,于1919年在美国发起组织,募集股金毫银10万元回国建立殡仪馆。总公司成立数年后,粤光又在大德路156号也即今203号,也即现满族小学内。图为殡仪馆广告上写有大德路分馆(图片来自花城网)

5.广州市满族小学,原称国光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满族镶红旗知识分子等商议开办学校,征得该旗代表和管祠人汪玉泉同意,将位于光塔路89号的“宗祠”作为校舍。上层人士舒淡庵、舒宗鎏、佟子实、杨庚山等亦给予支持,财力上又得到汉族陈乃福帮助。组成校董会,推选汪玉麟为董事长,推定汪宗猷、李剑晖负责筹组办校事宜。民国35年6月向广州市教育局申请开办,校名定为“广州市私立国光小学”。经批准,汪宗猷任校长。同年9月正式开课。

1956年8月,广州市教育局接受学校及满族人民的意见,将广州国光小学命名为“广州市满族小学”。广州市满族小学是全国首家以“满族”命名的学校,也是广东省唯一的满族学校。图为满族小学的大德路校区。(图片来自花城网)

6.民国22年(1933年)“乐天制殓公司”在大德路160号(今199号,现满族小学旁)设立分行。而别有天殡仪馆则开业于民国33年(1944年),翌年便迁往大德路249号(今广东省中医院对面118号)营业。上图为别有天殡仪馆曾设在今省中医院的对面。

到了1969年,两间殡仪馆又合并为广州殡仪馆,并迁至先烈中路太和岗新址。相比起旧有的环境与设备,已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大德路也算是殡仪馆一条街了。

7.继续东行至今解放中路与大德路交汇处,原老城归德门故址在此。归德门是很有来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城门。它原是代三城西城的南城门,叫“朝宗门”。

8.明初明军进入广东,广州城守将何真归附,明军通过此门和平进入广州城,故改叫“归德门”。又归德门当时是南海县、番禺县的分界点,所在的大北门直街、归德门直街和小市街一线(今解放路)连通北门与归德门,是当时唯一能贯穿全城南北的主干线。

9.清代洋人画的归德门,应该是其瓮城。这两幅图画都画有南胜里,但方位不同,分别是在左(西边)和右(东边),应该是第二张准确第一张错误。南胜里是起自城门东面(右边),连接大南冂。而归德门西面是华德里非南胜街,这旧地图一清二楚。在后面还会见到。

又南胜里曾是回民聚居点,有南胜清真寺。据记载,清初平南王靖南王两藩占据了老城,回民被安置到南门外临濠一带,原怀圣寺仍留为礼拜寺,其后南胜里、濠畔街添东西两寺,暨小东营,共有四礼拜寺。

10.1910年旧地图上的华德里、南胜里,南胜里是从归德门到大南门。现在华德里巳消失,南胜里仍有,分为南胜西里和南胜东西,但是断断续续的,有一段没一段。

11.往时广州城在晚九时开始夜禁,街上禁止行人,所有城门关闭,门匙上交八旗驻广州将军府收掌,至黎明再领取开门。夜禁期间,地方长官因公事误时,可以酌情开启放入。但归德门却很特别,每晚一关就不得再开,直至凌晨才许开启。

据说南海知县有时因公事夜归,也无法就近经归德门入城,只得绕道到大南门(今北京路与大南路相交处)叫开城门,才能回到县衙(今惠福中路惠福市场处)。更有甚者,同治十二年十二月,西关故衣街茂兴洋货店失火,火势猛烈,该管的南海知县迅即调集人员去救。但纵使是救火大事,急务当前,归德门也不许开,只能绕道往东出大南门,经高第街,出太平门前往扑救。

究其原因,可能与归德门距离是满人旗境比较近的缘故吧。图为归德门旧照片。

12.明清时,归德门一带十分繁荣兴旺。俞洵庆在《荷廊笔记》里这样记载:“广州南城之右为归德门,背城一带旧为狎邪地,南临濠水,朱楼画榭,鳞次相接,隔岸为濠畔街,商贾聚焉。”归德门最后的重建,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当时,把守这个门的是都统,率有旗甲兵3000名,是全城守兵最多的一个门。与它相比,小北门只有抚标左营官1名,兵勇20名把守,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归德门,曾给广州人留下较深印象。以前广州人把“归德”借代为“门”的意思,把门关上,就叫“闩埋度归德”。图为归德门旧照片。

13.华德里今天巳消失,它位置就是在今天的出入境大楼。

14.而南胜里较为幸运,众里千寻终有所获。原南胜里分出的南胜西里很不起眼,被鞋城市场掩没,但找了很长时间,经一位老街坊指点总算找出来了。从这巷口走进去,开始以为是一条很寂寞的的巷子。

15.不过内有乾坤,里面热闹,原来是一条主要服务于鞋城的食街。走着感到还有一点奇怪,发现街里面所有街名牌子都标写“南胜西里”,但所有的门牌号码都写“南胜西街x号”。

16.这条街也不长,最后是转出大德路。

17.离开归德门故址,继续我的“城墙跑马”,沿大德路即昔日老城南城墙往东走。在今大德路解放路口至起义路段,鞋市密集,不仅马路面如是,附近玉带濠、高第西街等街巷,里面也被卖鞋的店铺商号塞得满满的。大都是批发兼零售。

18.没多远,就到了起义路囗。南北向全长1000多米,北至人民公园。该马路最早开辟是在民国8年(1919年),取名“维新路”,为民国广州中轴线。民国37年(1948年)曾改称“中正路”,1950年复名维新路。1966年后,改名“广州起义路”。这是今起义路和大德路的交汇处,也是昔日城墙拐弯地方。

19.此路囗也是大德路尽头处,东西横向的大德路在这里和南北纵向的起义路成“T”字交汇。昔日原东西走向的城墙,正是在这里改为南北走向而形成了一个城墙角位。不过之后南北走城墙并没走远,不到100米,在今大南路口又恢复向东走了。今起义路又与东西走向的大南路交汇形成了另一个“T”字。这是今起义路与大南路交汇处,昔日城墙在此拐弯。

肯定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这条路在这里是这个样子的呢?

20.今天地图上大德路、起义路、大南路之交汇。

21.这两个“T”字型地方,是昔日城墙走向发生变化的两个拐弯:先是西城城墙东西走向,沿今大德路延伸,到今起义路囗变成南北走向,这是第一个拐弯;之后城墙沿起义路往北走,到今大南路囗变回东西走向,这是第二个拐弯;之后城墙沿今大南路延伸接上子城的南城墙。

22.宋代子城据记载是宋永庆四年(1048年)修定。熙宁元年(1068年)加筑东城。熙宁四年(1071年)加筑西城。其中西城只有南北西三面城墙,其东西没修城墙,是南城墙和北城墙直接与子城的南北城墙连接。问题是为什么接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使得有两个转角位的出现?换言之先有子城,后修西城,但修西城时为什么不把南城墙修在与原子城南城墙同一水平线上?

23.修城墙时受到地理(主要是岸线)影响,因地制宜的结果。这有两点:原岸线本来就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直线,而是东北向西南斜走,即西面的岸线比东面更南些;子城和西城城墙始修的时间不同,其时岸线也不一样。从明初地图看,广州城南面虽有一条城濠(玉带瀛),但再城濠前面不远便是一片宽广的水域,城墙实际上离海不远。要知道,时离子城西城的建筑年代至少已有二三百年了,二三百年的地理环境只会海面更宽,城墙离海更近,因此城墙修建受其制约更大。图为在城墙上修建的马路。

24.今日到实地,仍可以看出昔日这段城墙(今大德路起义路大南路)东南面地方明显低洼,这个低佳区包括今南胜东里、畸零里、玉带河等,个中原因除了城墙本身高位外,估计和原本的古海海岸线变迁有关,这里也可能恰恰好是古海的一个湾位。

25.这是今起义路东侧的南胜东里,入囗处就是个斜坡。南胜里在民国初年分为东、中、西约三段,是连通的。后来建大德路、维新路、大南路,拆断成四段了,各通马路,但仍统一叫南胜里。原因是原街巷太挨近城墙了,因此有的被直接括入了马路。解放后,以起义路为界,分南胜西里和东里。由起义路入的南胜东里经合润广场出囗大南路,进入合润广场的地方有梯级。

26.由起义路入的南胜东里经合润广场出囗大南路,进入合润广场的地方有梯级。

27.这是南胜东里一处被保护的历史建筑。

28.今天的畸零里,经南胜东里入,但两头都通不出去别处。它的得名和城墙拐角及玉带濠拐弯有关。

29.1982年广州市街道详图上起义路两侧的南胜东里和西里,它们是分别出大南路和大德路。

30.又见1919年《广州市笫一期新辟马路名称图》,今大德路、起义路、大南路,还有下面要说到的文明路等,都是当年市政公所拆城墙开马路的最早计划里要开辟的。有意思的是,在原本计划里,马路名称有些出入,大德路原名“归德路”,应该是跟归德门,现起义路原名“桂香路”,应该是跟原来的桂香庙(今中山五路连新路口)。

31.1919年《广州市笫一期新辟马路名称图》全图。该地图没有注明成图时间,但从图中有“市政公所”,成立于1918年,设于禺山关帝庙,后迁大佛寺,即地图标示的位置,没有“市政厅”(1921年成立),还有督军署(1920年11月废除督军),另所附图例上有分“新辟马路”“已成马路”“已拆城墙”“未拆城墙”等等,以此推算成图时间应是1918-1920年间。

32.昔日拆旧城墙开出的大南路是条“骑楼街”,商店林立,主要的花店、灯饰城、布艺店、墙纸店等。

33.与大南路平行的玉带濠此段也是断断续续,从起义路入,到柴栏巷附近断了,只能转出大南路走一段,又从福麟巷转入继续东行。

34.今王带濠到了此处不通,要从柴栏巷转出大南路。

35.大南路走一段后再从福麟巷转入玉带濠,继续东行。

36.王带濠出北京南路的出囗。

37.反方向北京路玉带濠入口。

38.前面是今大南路与北京路交汇处,便是大南门(正南路)故址。这段北京路在清末叫双门底上街和下街,以拱北楼为分界。拱北楼有并列的两门,俗称双门楼,双冂底因此得名。这是一条千年古道,自南越王宮建于其北面,历代官衙沿用,这条街道便一直是广州城最重要的街道,广州城背山面海,长期依重水运,它就通向海(江)边的主要通道。

39.1900年《广东省城图》上的双门底上街下街和拱北楼、大南门。

40.大南门历史悠久,最早为南汉新南城的南城冂,叫“”鱼藻门”。后曾改名“镇南门”。

41.清末照片。远方城楼就是大南冂,应该是从拱北楼往南看的效果。

42.大南门的侧面照片。大南门是广州16座城门中唯一的三重檐建筑。约拍照于1900年。

43.曾有报道,2007年正在改造的大南路靠近北京路的路口挖出宋代古城墙。

44.在大南路北京路囗稍南,我找到了这一端的南胜东里。不过原本整条贯通的南胜里,在今天不再直接连通,不仅是东里和西里不连,就连同样的南胜东里,北京路这端南胜东里巳经不能直通往起义路那端南胜东里了,甚至连大南路也出不了,成为“死巷”。

45.1982年《广州市区街道详图》,靠北京路端的南胜东里,是折出大南路。

46.离开大南门,沿旧城墙所在的今文明路继续走下去。

47.老城文明门,在今文明路市一宫门口附近,拆城墙开马路,文明路因此得名。今仍有叫“文明门”的巷,旧日为青云直街的一段(文明门巷名是后来才有的,估计也是拆文明易被人耻笑的一种补救)。今文明门巷口。

48.而青云直街又得名于青云桥,与昔日学宫有关。宋庆历(1041~1048)中,皇帝下令兴学,广州在西城番市(今光塔路一带)利用旧孔庙作学校。后经数次迁徙。绍圣三年(1096),广州知府章次呆重视教育,认为教化所始莫先于学,人伦之序莫先于教,于是在广州大兴学校。因为原广州府学宫与尼寺为邻,有伤风化,遂将府学迁到城东南的番山(今广州市十三中校园内)下。图为原广府学宫大成殿。

49.嗣后,又增建御书阁、亭斋泮池、观德亭。淳祐四年(1244),经略使方大琮在广府学宫建飞阁,旁边排列文、行、忠、信四斋,因孔子的《论语 述而》有“子从四教:文、行、忠、信”。设此四斋有尊崇孔学之意。经多次扩建,宋代广州府学已颇具规模,成为岭南第一儒林。广府学官到了清代最为鼎盛,其范围包括今中山路、文德路、文明路至府学西街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图为1928年的广府学宫大成门。

50.千年的广府学宫,东西各有一条路:府学东街、府学西街。府学东街的东部是民宅和族祠,如果征用东边的民房,费用太昂贵,于是市政公所要征用学宫东边边缘一条宽20米、长320米的狭长地带。下图就是广府学宫平面图,图中红色地带就是文德路,也就是要征用的土地。也就是现在的文德路,历史上曾为此展开了一场官府和民间的争斗。

51.如今的市第13中学、中山图书馆少儿部、文德路小学、第一工人文化宫等都在其遗址上建成。它们都是自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广府学宫失去旧时的功能开始逐渐发生的变化,其中现在的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是1950年筹建,1951年正式开放。

52.整个涂油颜色的部分,全部是广府学宫的地盘,现在成为四个单位。

53.建国前这里曾建立过广东文献馆。

54.又文明门在广州城门中是非常特别的,在此增加建筑城门囗完全是为了学宫的风水,要广开门路。但这门又不能过于高大,虽也有门楼但不能有瓮城,否则还是挡风水。因此它是老城中唯一没有瓮城保护的城门,防御功能特别差,所以每当局势不稳,它就首先被关闭了。清代近三百年历史中,它就多次关闭。1912年广州市图上的文明门。

55.今青云直街。前面十字巷口便是原青云桥所在。昔日桥跨玉带濠。

56.青云桥所跨的玉带濠今貌。

57.在文明路上行走,当然要留意此处的文明气息。记得N年前的文明路仍然很有文化味道的,文房四宝、书画文玩、旧书的商店摊档很多,但今天感觉变了,感觉它最盛是饮食文化,吃在广州,味在文明路!我要另找段时间食遍它!除了很出名的几间糖水(广州人叫甜品做糖水)店,别的饮食也名气不差。别小看这间吃炖品的小店,等位的很多,后面文德里小巷还有几间小铺也是它的。

58.这间西关濑粉店也有不少粉丝。其实类似这种人气旺旺的店在文明路是比比皆是。

59.不过象文德里附近这些地方,原本很多旧书摊,现不见了踪影!

60.前面德政路与文明路交汇处,便是小南门故址。

61.小南门是俗称,大名是“定海门”。起名定海门可能是因为历史上这里都是水军驻守的地方,倒如清代八旗水师、广东水师都曾在附近驻扎有关。门前原有定海直街,后扩筑为今天的德政南路。附近有珠光路八旗二马路等,离东炮台也不是很远。

62.今省立中山图书馆,原是广东贡院旧址。广东贡院是清代广东地区举行乡试(考举人)的地方,为清代全国四大贡院之一。

63.贡院地方很大,南面起今文明路,北面差不多到了今中山四路包括了今广东省实验中学大部分。废科举后这里又曾是广州最早办大学地方,先后办起过两广速成师范传习馆兼练习员练习所、广东法政学堂、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等。民国后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最早也是在这里创办。图1900年地图上的贡院。

64.清末广东贡院的照片,远处是明远楼,今仍在,是贡院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楼前低矮的是考场号房。

65.“大隐隐于市”。在广州闹市区,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红楼。这就是贡院留下来的唯一建筑。

66.红楼,它现在叫做“广东贡院历史博物馆”。它的原名叫做“明远楼”。取自《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

67.1907年地图上的贡院旧址,当时巳科举考试巳停止了,贡院旧址上已办起了新式学堂。

68.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旧照片,它是1908年正式建成。

69.1912年改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这座带钟楼的礼堂即为该学校的礼堂。1921年地图上的高等师范学校。

70.今日钟楼。据说这座“钟楼礼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通过新的党章,改组国民党组织,实现第一次国(民党)共(产党)合作。孙中山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政策。

同年,广东高师与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合并组建国立广东大学,仍以此地为校址。

71.1926年,该校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直到今日,中大的校徽上仍画着这座钟楼。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即住在此楼。1957年,此处设立鲁迅纪念馆,为当时广东省博物馆的一部分。2010年,广东省博物馆迁往珠江新城后,此地封闭维修。2016年11月12日,此地重新开放。。这是19世纪20年代的钟楼。

72.1927年,鲁迅应邀来中大担任中文系教授。鲁迅就住在钟楼上。1927年,鲁迅应邀来中大担任中文系教授。鲁迅就住在钟楼上。

73.由文明路转越秀中路的转角位,也就是昔日城墙的转角,昔日有东南角楼。旧日的老城,有两座城墙角楼,分别是东南角楼和西南角楼。.

74.城墙转角位及东南角楼旧照片。

75.从贡院望到远处的东南角楼。

76.从城濠看东南角楼。

77.旧地图上的东南角楼。

78.从东南角楼向南瞭望,玉带濠、东濠涌、新城墙、鸡翼城墙、珠江、河南尽收眼底。

79.转入越秀中路。这是拆城墙开出的马路,接越秀北路通到越秀山脚,与保留下来的城墙对接,故名。但之前巳有越秀坊、越秀街、越秀上街下街、越秀南约北约等地名。

80.1835年地图上的越秀坊。

81.1910年地图上的越秀上街、下街。

82.越秀中路与中山四路交汇是旧正东门故址。今大东门名字源于此门。照片镜头正对马路是中山三路,昔日的城内方向。

83.1858年外文出版物上的广州东门。

84.1857年广州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占领,这是侵略军把守东门的情景。

85.辛亥革命后的东门

86.镜头所对是越秀北路,城墙从此处向远处越秀山走去。

87.不过,跑马城墙寻找历史的印痕是很花时间的,也很消耗体力。几个钟头过去了,仅是老城城墙都未能走完一圈,而我家就住东门,忍不住先回家歇。剩下大东门沿越秀北路到小北门那段,择日继续。结果是过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我才又继续完成。这次我是上班之前早出门,而且不步行了,改用小黄车,奔向越秀北!

88.越秀北路被前面东风路拦断了,行人和汽车都要通过东濠涌高架路才可以跨越继续前行。

89.这是东风路南面的豪贤路,明广州城并北扩之前,北城墙就在这里。豪贤原名濠弦,即沿城濠的街巷。2002年在中山三路与越秀北路交界处附近发现了宋代城墙遗址。2015年底至2016年在越秀北路与.豪贤路交界附近发现宋代城墙东北角台遗址。都推翻原根据文献记载宋代广州城东城东界是在芳草街以西的传统说法。

90.越秀北路豪贤路囗附近发掘现场。

91.把越秀北路切断的东风路原是二牌楼和天官里,后扩建为马路,年改名东风路。

92.过人行天桥后,继续走.越秀北路。附近原有城内出水东濠涌城的水关,称铜关(潼关),又称天关、东关,为明初广州城北扩时修。一说天官里(今东风路)名字源此。有说铜关是因为铜做,纯属牵附。

93.清末地图上的铜关

94.前面就是小北路囗了。

95.昔日小北门就建在越秀北路和小北路交界。

96.清末小北门城楼照片,是从城内往城外方向拍摄。

97.比托摄于1860年,是从越秀山俯瞰。

98.比托摄于1860年,是从越秀山俯瞰。

99.外国人铜版画上的小北城墙。

100.昔日小北门外的小路,是从城内前往郊区白云山的登山路。这是1907年《广东省城全图》局部。

地图上有个叫做“飞来庙”的地方,当年广东省第一个警察机构就是在飞来庙诞生的。

现在越秀公园东门的位置也修建了一座门楼,类似小北门,不过其位置和方向肯定不是属于原来的小北门。

从东门进入越秀公园,沿着公园的南边走,就是保留下来的古城墙了,现在叫做镇海路,这里走不远,就是镇海楼。

至此,清代广州城老城巳跑完了,但城墙跑马还未结束,本人对新城和鸡翼城,会另安排时间,以完成心愿。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