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智深和武松为何后来都出家,难道出家就安全吗,还真不是那回事

 历史解密坊 2019-08-31

众多读者在观看电视剧时,总是能看到一幕熟悉的场面,即某人犯了大罪被官府缉拿,接着此人避无可避,只好投身寺院落发出家。从此以后,此人的罪过似乎就一笔勾销了。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古代出家做和尚能逃脱制裁吗?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出家,就不得不提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他们便是《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与武松。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一名提辖官,因为帮助金翠莲父女脱难,才一怒之下三拳打死杀猪卖肉的郑屠,从此之后过上了逃亡的生活。

在机缘巧合之下,鲁达投奔了迎娶金翠莲的赵员外,而赵员外建议鲁达去五台山出家,这才有了后来的鲁智深。

武松与鲁智深的境遇虽然不同,但是人生轨迹也算是殊途同归,在武松大战鸳鸯楼后,便巧遇孙二娘夫妇,二人将武松打扮成头陀,使其成为了一名行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二人出家之前,赵员外和孙二娘都提到了一件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一起看原文,赵员外:“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这条愿心。如是提辖肯时,一应费用都是赵某备办。委实肯落发做和尚么?”

孙二娘:“今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

文中二人都提到了“度牒”,(赵员外给鲁智深一个现成的度牒,而孙二娘给了武松一个假度牒)。度牒其实是古代出家人的身份证明,也就相当于官府颁发的“出家许可证”。只要有了度牒,才能算正式的和尚,如果没有度牒作为证明,便成了地地道道的野和尚。

此时有读者会问,《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与武松在出家以后,看似都平安无事,并且没人再追究其相关责任,难道他们真的可以将以前的“事”一笔勾销了吗?

其实小编可以很严肃的告诉您,此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因为出家人虽不问红尘俗世,但是也要遵守尘世的规矩,甚至官府对他们的管束力要比普通人严苛很多。

一般来说,和尚作为出家之人,其自身修养与道德品质都会被上纲上线,一旦出现瑕疵,立马会招来流言蜚语,而和尚胆大妄为,所受的刑罚自然会较普通人更重。

况且宋代官府对于出家人的名额把控也十分严格,这也是为何武松与鲁智深二人出家时必须准备度牒的原因了,毕竟没有“出家许可证”,即使剃光了头发,也会在日后的清查中也会被识破。

正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用最基本的道德水准来判断,犯事重犯,只要一狠心剃度出家做了和尚,就能逃避法律的制裁,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是皇帝佬不希望看到的,故此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出家做和尚的方式不可能存在。

除此之外,从武松等的角度来看,出家做和尚逃责的说法也不成立。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我国的任何朝代,僧人的数量远远小于普通人的数量。即便是行走在大街上,僧人也会因为穿着打扮与众不同而被众人多看几眼,这无疑增加了自己暴露的风险性,因此选择做和尚逃责,绝对是愚蠢的办法。

由此来看,武松与鲁智深二人选择出家,是完全不可信的,施耐庵在此处的描写根本不符合常理。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文学大家,对于古代的僧侣制度肯定了然于胸,也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那作者安排武松与鲁智深二人出家的用意又在何处呢?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