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意力是个稀缺品质,可以试着这样深度探索

 QDLF888 2019-08-31

1

      学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有些学生对学习就是提不起兴趣,最大的问题被认为是注意力问题。

         经常遇见这样的学生:晚上写作业,一道题,愣很长时间,刚憋出点眉目,借口上厕所,撒尿能磨蹭半小时,更悲剧的是背篇课文,读不了几分钟,就嚷嚷想吃水果,吃个香蕉能花十分钟。完成作业如同上刀山下油锅。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的态度能气炸肺。

       老师的反馈也是大同小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东张西望、或者发愣。

     遇到这样的孩子,道理讲了一大堆,听的耳朵都背了,依然没用,软硬方法都用了,依然效果不佳。

2

   注意力是个问题,但不是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如果我们细分注意力的要素,会发现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存在出入。  除去那些先天性的功能障碍,大多人的注意力是人为被破坏的。

     直接说结果: 注意力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好多学生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是由于该能力受到过损伤。这认识与我们平常认为的有很大出入。我们一直都认为注意力问题,是意愿问题。孩子不懂事,不明白学的重要性,等态度端正,注意力就集中了。

注意力是态度问题的支持证据很多。其中一项是:

     孩子看动画、看电影,尤其他打游戏能窝在墙角坚持一上午,不吃不喝,不拉不尿;和朋友微信,能聊到半夜;出去玩没看见疲倦的时候,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

       可一转移到学习上,这注意力就跑偏,这是什么门道?

原因如下:

① 科学研究发现,当孩子小的时候约1.5岁左右,是细节观察的敏感期,这是注意力的萌芽时期,恰好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触碰脏乱的东西,细心的家长总担心孩子会得病,或增加一些额外的劳动而不断的喝止孩子,有时他自己喜欢搞些东西,家长看到后,若不顺意,也要管管,或在孩子后面不听得干扰,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② 在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一般需要通过做练习题进行深入思考,思考也是发展注意力的一种。很多家长想监工一样,孩子一停顿,家长们就会问,哪道题不会?需不需家长指导?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出于关心,不时的送杯牛奶,削个苹果。或者心痛的问累不累,累了就歇一会。还有火爆的家长,动不动就大吼大叫,呵斥孩子磨磨蹭蹭,笨猪、笨蛋。

    注意力是和时间相关联的事项,与空间关联度不大,一个人的注意力是需要思考来沉淀的,思考只能在时间的积累中发展。这种长期处于干扰环境的孩子,思考的时间很少得到整段的有效时间。没有了时间的沉淀。能力受损不是一种必然吗?慈母多败儿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验证。

       ③ 科学研究表明, 孩子的注意力的长度是在不断变化的,在3-6岁,注意力能有效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5-15分钟,7-10岁的平均能持续20分钟左右,10-12岁大约可以维持30分钟。而学校课堂的设置一般45分钟,远高于孩子生理的自然注意力水平,也远超注意发展的阶段,学校教育也在无形中损伤了孩子注意力。

        大教育家孔子说自己,15岁开始才有志于学。30岁就能开办私人教育了。与古人相比,很难说我们当下的教育是科学的。尤其在细节上我们远没有沉淀孩子成长所需要大数据。

3

   孩子的注意力不好,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是孩子的自我克制力不行,我们最常见的教育现象是,一边是出钱出力,最终精疲力尽的家长,一边是敷衍了事想方设法偷懒的孩子,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高度一致,在如何把孩子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情这一点上,都是不遗余力。大多的结果是大部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外力总比内力大,总比内力多。

     也不要只说孩子,大人出门在外,总带上手机,偶尔遇到手机没电,急得好像要发生地震、要有紧急任务,不处理不行。充上电打开再看,一天到晚,除了扯淡,出了无所谓的喝酒应酬,正事基本没有,大事或急事更是凤毛麟角。

      注意力好,对于孩子重要,对于任何人都是稀缺的优点,只能说可遇不可求,更不应该太苛求。对照一下你我自己,那件后悔的事不是千方百计的选择宽恕自己。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能把低着头玩手机的头抬起来吗? 陪陪孩子、陪陪老人、翻开落满灰尘的书本、拿起忘记写字的笔。你我的注意力又能好到哪里去?你我要求孩子的时候能不能自我批评一下呢?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权力、通过暴力、通过温柔、通过关怀来改变别人,得到的结果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自我改变都如此之难,改变别人就能容易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