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 行 漫 记(三)7.28 鸣沙山月...

 阳关残雪 2019-08-31
西 行 漫 记(三)

7.28 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莫高窟
今天是在敦煌的第二天行程,也是敦煌最著名的景点。
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我们一早来到月牙泉,远远望去,一鸿清泉嵌在金子般的大漠之中,如晶莹的翡翠, 似大漠的眼睛,几千年来,不为流沙掩埋,不因干旱枯竭,月牙泉,梦一般的谜。
网页链接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366年),历经十六国、北 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网页链接
下午乘车来到莫高窟,先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以及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两部片长均为20分钟。然后乘坐摆渡车从数字展示中心抵达莫高窟,由讲解员引导按照既定路线进8个洞窟参观。整个莫高窟参观活动由原来的120分钟延长为150分钟至180分钟,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而游客在全部洞窟内的时间却压缩到75分钟,要知道二氧化碳和人身上所带的湿气会加快壁画的氧化剥落。通过这种参观模式,既有效提升莫高窟游客接待量和游客参观体验品质,又缓解了莫高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参观模式的大转变,归功于“敦煌女儿”樊锦诗,是她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
网页链接
樊锦诗,考古学家、博士生导师,原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1938年生于北京,北大才女,毕业后来到敦煌,从此将一生献给敦煌,再也没有离开。壁画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在樊锦诗的带领下,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2003年,樊锦诗开始探索莫高窟数字化,她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了数字档案,在她的努力下,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用电影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参观时间,提高洞窟承载量。2016年4月,“数字敦煌”网站上线,游客不去敦煌也可以参观30个经典洞窟、4430平方米壁画。樊锦诗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让敦煌传说永久流传,这才是守护者的终极目标!事实证明,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史无前例且功德无量的。2004年樊锦诗当选由《人物》杂志等单位组织评选的“2004年最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人物”;2009年,她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3年荣获中国公民道德最高奖“雷锋奖” 。
从青丝到白发,她与莫高窟结下了一世情缘,为莫高窟的永续利用倾尽了全力。也许,她不是合格的母亲,不是合格的妻子,却是敦煌永远的女儿,她用一生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正是一个又一个像樊锦诗这样默默耕耘的人们,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她们的峥嵘岁月书写着别样的人生,焕发着本真的生命底色,她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中国,它将凝结成中华儿女追梦的心声,激励着人们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网页链接
明天就要离开敦煌,内心却依依不舍。
敦煌,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风花雪月的四时美景不同,它承载着华夏民族超人的艺术智慧,塑造了千年不朽的艺术珍品,尽管风沙漫漫,海内外无数人仍踏破铁鞋,以求一 睹这块人类瑰宝的真容。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这座古老的城市,随手捧起一把沙,就是一段历史;随手翻开一卷书,就是一段故事。晚上看了王潮歌执导的大型情景剧“又见敦煌”,里面有句台词“千年一瞬间”,是啊,所有的存在都是一瞬间,一转眼,便是一千年,时光会淹没所有的昨天,让我们憧憬未来,珍惜今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