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和流变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为一句话:一源多流三主干——一个源头,多个流派,三大重点。 一源: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 传说就是历史的影子。《易经》产生后,经历了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两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最终臻于完善。这个发展的概要过程,被《汉书·艺文志》描述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时代是上古,文王时代是中古,孔子时代是近古。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地位高,“易”的智慧,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基因。 说它是“大道之源”,是因为传统文化中其他各门学问,所讲的都是宇宙社会人生某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道理,而《易经》所讲的道理是整全的、彻底的,是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之道。 这个根本之道,用《周易·系辞传》中的说法,叫作“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华先祖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一个规律,宇宙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终取决于两个根本的力量,一个叫作创造力或者主动力,一个叫作承载力或者受动力。创造和主动的力量,古人称之为阳,承载和受动的力量,古人称之为阴。阴阳结合,事物产生;阴阳相互作用,事物发展演变。 比如人类的繁衍,必定是一男一女结合才能生生不息,这就叫作“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都是如此。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一条不断的横线代表创造力,叫作阳爻;用一条断开的横线代表承载力,叫作阴爻。爻是《易经》中独有的概念,意思是效,即仿效、模拟、象征。 事物产生后,阴阳持续发生作用,使事物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和发展阶段,于是就产生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即挂。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把阴阳关系用符号画成图画,挂起来以供观察,揣摩其中蕴含的阴阳之道。用今天的话说,即探究事物产生与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目的则是按照规律安排人自身的生活。这个思路被称为“观天道以立人之道”。 八卦象征的是事物的八个基本特征,本质上是阴阳两个力量在事物中的对比关系,由三爻构成,称为经卦。 古人如此构思,其中富含深意。一方面,三爻代表的是阴阳关系,而常态之下,阴阳关系多不平衡。比如家庭中的男女关系,有时丈夫主导,有时妻子主导,少有完全平衡的时候。任何事物中的阴阳关系都是如此。所以八卦用奇数爻构成,以象征这种不平衡。 那为什么用三爻,而不是五爻、七爻或者九爻呢?更深刻的考虑是,用三爻象征天、地、人三才之道。上面一爻象征天,下面一爻象征地,中间一爻象征人。其寓意是,无论天道、地道还是人道,都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有均由此产生,因此变化。 三爻组合,正好八卦。起初,人们用自然界中所能见到的八种大象——天、地、雷、山、火、水、泽、风来给八卦命名。但八卦象征的,本是宇宙万有共有的基本特征,这种用具象命名的方式,很容易局限思维和想象,于是人们便渐渐用八个具有抽象意义的概念来为之命名,这便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六十四卦,是更为复杂的阴阳关系,由两个经卦构成,称为重卦或别卦,象征事物发展全过程的不同阶段。用《易经》的概念说,就是六十四个不同的时。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在不同的时有不同的位(即角色)。 比如一个人在家庭中,从出生到死亡,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角色;在团队中,从入职到离开,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角色。重卦自下而上的六爻,象征的就是这些不同的位。 时、位不同,对人的要求不同,人必须要随时根据变化的时和位,拿出相应的合理表现,以合乎“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人在特定时、位条件下的合理表现,就叫作德。这个随着时、位因应调整的智慧,可称之为“修德配位,与时偕行”。唯如此,才能够以道立身,安全、有序、有效地生活。如果说《易经》可以趋吉避凶,这便是它的趋吉避凶之道。《易经》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此。 古往今来,很多人认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通过演卦、占卜、看风水等可以预测吉凶,而一些特殊的人物通过画符、念咒、摆物件等方法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是对《易经》最大的误解。如前所述,《易经》有卦,但卦最重要的功用不在于占卜,而是模拟阴阳关系。《易经》有占卜,但占卜的本意并非用来预测吉凶,而是推演阴阳关系,即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以探究、把握隐藏在现象背后看不见的规律。 中国古代确有卜筮之学,即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吉凶。用龟甲或兽骨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但通观相关经典记载可知,卜筮主要起两个作用: 一是弥补理性决策能力不足。 比如要进行一场战争,决策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庙算,即决策层在太庙之中作形势分析,把敌我双方有利不利的因素作全面的比较,以判断胜算,决定是否出战。但有时很多因素并不能够全然了解,无论如何计算都难以得出明确的判断,这就出现了理性决策能力不足的问题。 胜负难料又必须决策,便只好通过卜筮询问所谓天意以作决定。类似的方法今天依然还在运用。比如一场篮球比赛,哪支队伍先在哪边才合理,再科学的方法也无法算出,只好抛硬币决定。这是理性决策能力不足时的无奈之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卜还是筮,操作的都是人,解释权也在人,所以卜筮名义上是问天意,其实还是人在掌控。古代的卜筮之官,都是思想家、政治家,被认为是当时最智慧的人,他们常常会通过卜筮来影响政治。 古代执政者决策的过程,《尚书·洪范篇》有明确记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四种决策方法,卜筮是最后一种。这清楚表明,卜筮在当时既非最重要更非唯一的决策手段,只在理性决策能力不足时起辅助的作用。让很多人出乎意料的是,四种决策方法中,居然还有“谋及庶人”,这竟颇有些发扬民主的味道了。 第二个作用是统一思想振奋精神 思想统一才能行动一致。高层决策之后,要通过卜筮的方式统一思想,让大家认为天意在我,从而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这在民智未开的时代,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一种无奈和必然的选择。用《易经》的话说这叫“神道设教”①,用看似神秘的方式施行教化。古人重视祭祀,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正因为仅是决策的辅助手段,所以卜筮的结果也未必采用。有时候可能会操作失误,也并非所有的卜筮之官都是英明的政治家。 比如商朝末年武王准备起兵伐纣时,就发生了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此时的商纣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出征讨伐可以说是顺天应人、稳操胜券。但按照当时的惯例卜筮时,却都显示不宜出征。于是有人便开始动摇。主帅姜尚当机立断:“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说罢“乃焚龟折蓍,援(fú,鼓槌)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从之,遂灭纣。”(《太平御览》) 三千多年前的古人既以有此智慧,实在令人感慨。要知道,直到今天,迷信依然大有市场。 从历代权威的解读可知,《易经》的重点从来不在于卜筮,其核心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大象传》,是乾卦精神,代表创造力;“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大象传》,是坤卦精神,代表承载力。 宇宙万有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持久的创造力和强大的承载力。人要想不断地有所创造和承载,必须要效法乾坤二卦的精神,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阴阳之道在人道中的体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最根本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基因,被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称为“中华民族核心精神”②。 1917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做题为《论君子》的演讲,曾引用这两句话启发清华学子修养君子人格③,为国家民族振兴不懈努力。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也正是因为具备这种精神特质。 有了《易经》这个源头,中华文化就开始了源远流长的发展演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