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大同”和“小康”,《孔子家语》里这样记述

 文冠厚朴 2019-08-31

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111

关于“大同”和“小康”,《孔子家语》里这样记述

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

作者:杨朝明;导读:文传君

【导读】
本篇出于孔子与弟子言偃的对话。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曾以宾客接引官的身份参加了鲁国蜡祭这一重大的祭祀活动,由此引发了孔子对于礼的论述。后来,孔子与言偃说起这一话题,言偃把老师的话记录整理下来就有了《孔子家语》的“礼运篇”,它因记录孔子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而十分引人瞩目,《礼记·礼运》篇也有相近的记述。
关于大道之行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时和夏商周三代中的明君圣王(禹、汤、文、武、周公、成王)之时两种说法。而大道既隐,则泛指夏商周三代的末世和春秋礼崩乐坏之后的后世。《道德经》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出了“道德仁义礼”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演化级次,而“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则代表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无论什么时候,社会人文都需要从自然的道德中获取秩序,道在人弘,根本还在于作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的人能够主动地尊道贵德,践行人之为人的责任。
中华先祖自古有文德传于四方,天下大同和谐的理想。一代代明君圣贤都重视文教,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必以经典为根基。吾辈任重道远!

【家语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与(yù)于蜡(zhà)。既宾事毕,乃出游于观(guàn)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吾未之逮也,而有记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注】:与于蜡:与,参预,在其中。蜡,祭祀名称,周代每年十二月举行,祭百神。《礼记·郊特牲》:“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又《周礼·地官·党正》记载:“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应该是在十二月求索并会聚各种鬼神来一起祭祀,谓之蜡祭,行蜡祭时还当聚集民众于学校以行饮酒礼。

【白话通解】
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时,曾主持蜡祭活动。相礼完毕以后,他出来在门阙上游览,不禁发出了叹息声。言偃正在旁边陪侍,问道:“先生为什么叹气?”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说的是夏、商、周几位贤明之人当政的时代,我都没能赶上,但有相关的记载可以看到。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人们所公有的,选举贤能的人为政,人与人之间讲求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亲爱自己的双亲,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老年人安享晚年,壮年人有用武之地,年老丧夫或丧妻及失去父母、残疾的人都得到供养。人们痛恨财物被丢弃在地上,被糟蹋浪费,但并不一定为自己所有;痛恨力气不出于自身,但并不一定为别人效命。因此阴谋诡计被遏制而不能施展,劫掠偷盗、叛逆犯上的事也不会发生,所以外出也不用关门闭户。这就是‘大同’。

【家语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未有不谨于礼。礼之所兴,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

【白话通解】
“‘圣王之治’结束以后,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有财产,人们各自只亲爱自己的双亲,只爱护自己的子女,希望财物都归自己所有,希望力气都让别人出。把诸侯世袭变成了法度,把城郭沟池当作屏障。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用礼仪治理天下而成为杰出的人物,他们没有不严肃认真地遵守礼制的。礼制的兴起,是和天地同时的。如果有人不遵守礼制而取得了尊位,则众人把他看做是灾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