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舵手威科夫市场行为基础网络课第四轮第18次课 Spring的理解:Spring的定义、位置、背景、案...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9-08-31

“弹簧效应”来自于英文Spring,也叫下冲反弹,在证券交易的专业讨论中,经常使用它的英文Spring。它是华尔街交易大师威科夫的学生伊文思先生根据威科夫理论总结出来的。

在实际的学习和应用中,特别是股票交易,我们遇到了非常多的弹簧效应问题;很多初涉股市的读者对弹簧效应(Spring)有很多疑惑与不解。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学习和应用过程中, 容易对Spring产生误解和犯错误的地方列出来,希望大家在交易过程中能够避免一些陷阱,提升交易的成功率。

关于弹簧效应(Spring)的系统介绍及其在交易中的具体应用,请阅读孟洪涛先生所著《威科夫操盘法》第4章或《新威科夫操盘法》第5章

当价格跌穿交易区间或者垂直柱的时候,弹簧效应(Spring)就有可能形成。大家可能非常想知道多大程度的卖盘能够符合对Spring的定义,比如0.5%、1%或者2%等等,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在图形上寻找Spring。是的,我们理解这种想法而且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就如同对对如何定义高成交量一样。但不幸的是,没有一个精确或者准确的方法或者途径来定义Spring。但下面的指导原则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对较小的尾巴(向下刺入)。这种面相的Spring是比较好的Spring。

但不管面相好的Spring,还是面相差的Spring,最终的判断还是根据当前的市场背景以及Spring的行为做为依据。Spring是某种形式的终极震仓。是刺入前期支撑区的一种行为,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刺入时供应的质量和数量。Spring告诉我们的是供应使价格创了新低,但该供应很快被吸收掉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上图,沥青1小时图,经过三四天的交易区间盘整(蓝色框),需求进入,其表现为柱1的高成交量以及宽的价格范围和收盘在高位,而且我们注意到其低点(2514)高于前一个柱的低点,几乎接近前一个柱的高点。这表明强烈的需求进入市场。柱1上冲至2576的高点后,开始缓慢下跌。整个下跌过程中,成交量比较小且价格范围比较窄,预示没有供应入场,市场最终将再次上涨,但最终的上涨幅度要根据的市场自身行为来判断。

柱11是目前为止,整个下跌过程交易活动最频繁的一段时间。它以柱10的收盘价2540作为开盘价,短暂上涨后快速下跌至2506,跌破了柱1低点形成的支撑,但最后收盘在2530,收盘在支撑线之上,形成Spring。整个柱的价格范围达到了40,这个一个比较大的数值。虽然从整体上看,是需求进入市场并获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局部来说,我们可以做个类比,该Spring就好比是一场激烈的战争,需求出现并顶住了供应的狂轰滥炸,守住了阵地(支撑)。这种剧烈的活动(交易行为),一般情况下,这不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入场机会。我们必须确认供应的残余力量被消灭或者非常小,届时才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入场机会。这个确认过程就是二次测试(ST)的过程。

另外,在50%的回测区(价位2544)出现的停止行为柱 8,窄的价格范围且小的成交量,面相较好,也表明市场在此区域有下跌停止的需要。但随后的柱9虽然收盘在高位,也出现了更高的高点,更高的低点和收盘价,但成交量缩小,表明需求没有跟随,此时我们需做好危机管理计划。

在随后的图形中,我们看到,柱 F以及柱 G是对柱 A(柱11)的二次测试,且其低点抬升(相对柱 A的低点),成交量缩小,表明残余的供应减少。此时我们希望需求立刻吹起号角开始上攻,但实际情况是需求并没有入场(柱 G 和柱 H),而且上攻到柱 C附近时,残余供应再次出现,使价格收盘在中部偏下,并使价格再次下跌。在下跌触及支撑线2514时,价格又快速回到到支撑线之上,并且几乎收盘在最高位,表明需求再次入场。柱 M出现三高(更高的高点,更高的低点以及更高的收盘)以及增加的成交量,唯一的缺陷是收盘没有收在高位,这表明供应和需求在进行博弈。而柱 N的出现,表明供应已经被克服,需求控制市场,具体表现为更高的高点,更高的低点,更高度收盘价,其成交量减少(相对柱 M而言)。至此,我们认为市场再次回到了需求的控制之下。

很多时候,某些弹簧效应(Spring)和终极震仓(TSO),有一副有比较类似的面相,特别本文上面文字提到的这类Spring。其量价特征为宽的价格范围和成交量大增。这也是供应比较大的证据。价格跌穿过交易区间(TR)底部,或者跌穿垂直柱的底部支撑并持续下跌直至供应耗尽。这种Spring更有可能发生在框架为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如果此时市场处于吸筹状态,通常而言,它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跳出吸筹区。这种情况我们也曾经在资本城网站有过介绍。

弹簧效应(Spring)和终极震仓(TSO)的主要区别是价格刺入支撑区的程度。比如价格为50元左右的股票,如果下跌了4-5元并随后上涨回来,我们可能称它为终极震仓。但是,如果只是下跌了0。75元或者1元或者1。5元或者更少,然后又回升回来,我们称它为Spring。因此,对于本文提到的柱 11,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其是终极震仓,而不是Spring。对于弹簧效应Spring和终极震仓(TSO)的实战应用,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做详细阐述。

(二)

当我们对弹簧效应(Spring)开始有了一定了解的时候,特别是对Spring的形状有比较强烈的印象之后,自以为找到了某种神秘武器,然后开始在市场中全力寻找Spring。

我们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按图索骥去寻找Spring。其结果是有些Spring成功了,心情舒爽,然后更加疯狂地去寻找符合图形的Spring;有些Spring失败了,有时候进场后甚至是立刻并连续大跌,然后开始怀疑市场或者怀疑自己,然后试图寻找一些原因说服自己;有些Spring,入场后价格不上不下,心情倍受煎熬。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没有很好的理解Spring的内在含义,不看市场背景与趋势,盲目地按照形状去匹配;第二点是没有危机管理方法,当市场没有跟随或者响应时,没有及时离场。这两点我们也曾在资本城网站和<威科夫操盘法>一书中做介绍。今天我们在这里主要讲讲第一点。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Spring的形状》)中讲到,弹簧效应(Spring)是某种形式的终极震仓(TSO,可以在更小级别的时间框架图中确认)。是刺入前期支撑区的一种行为,是供应使价格创了新低,但该供应很快被需求吸收掉,价格重新回到了支撑区内。这里重点是需求战胜供应。如果市场大背景也是需求控制市场,那么Spring之后,价格继续上涨的概率将大于下跌的概率。

需求控制市场的背景,可以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升趋势,市场一直在需求控制之下;另外一种是超卖高潮(SC)出现之后,确认供应衰竭后,需求开始大于供应,也就是吸筹阶段。

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希望寻找到的入场背景,入场后有比较高的正确率。

与需求控制市场的背景相对,供应控制市场背景下出现的Spring,是我们极力避免的入场信号。这同样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下跌趋势,市场一直在供应控制之下;另外一种是超买高潮(BC)出现之后,确认需求衰竭后,供应增大,也就是派发阶段。

这两种情况的Spring,更多的是一个诱多陷阱,多头持续时间很短或者时间稍长但价格无明显上涨。这些Spring是我们极力避免的入场信号。

下面我们对这两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

上图是第一种情况,下降中的Spring。我们看到在下降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Spring,对于大部分的Spring,在经过数天后,价格创新低,表明Spring失败。下降过程中的Spring,是价格短暂创了新低但很快回升的行为;是下降趋势的暂时停止行为;是没有需求,或者有需求但需求并没有使价格产生大幅上涨的行为。它没有改变供应控制市场的能力,短暂的回升或者横盘后,价格将继续下跌直至需求出现。只看形状,不看背景。这种情况也是我们很多初学者,特别是一些独自埋头读书的初学者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下面我来看下第二种情况。

 价格从A开始上涨,在上涨至D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趋势线越来越陡峭。特别是C至D,价格猛涨,倾斜角度非常大,柱D的成交量突然增大了接近一倍,创了新高但收盘在底部并低于上一个柱的收盘价,这一切表明,C至D的上涨更像是超买高潮(BC),供应开始进入市场。

相对于柱D,柱E价格猛跌且收盘在底部,其成交量几乎没有减少,仍然非常大。这是对柱D的跟随,供应持续发力。至此,我们几乎可以确认C至D为超买高潮(BC)。现在我们等待的是自然回测(AR)过程,看价格能够跌到那个价位以及下跌过程的质量。

D至E的下跌过程,成交量虽然逐渐缩小,但整体而言,其成交量仍然比较大,高于之前正常上涨过程的成交量。说明下跌过程供应比较大。

自然回测(AR)之后是二次测试(ST)。二次测试(ST)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如果希望价格继续上涨,那么二次测试(ST)就必须克服超买高潮(BC)和自然回测(AR)过程中的供应,价格才能继续上涨。

实际上,我们看到,从F至G的二次测试(ST)过程,成交量维持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说明上涨过程并没有吸引到足够大的需求进入市场。特别是柱G,相对于其前一个柱来说,成交量稍微增大,但价格收盘底部并创立新低,表明需求不足,供应再次进入市场。需求不足,就无法改变当前供应控制市场的背景,价格将再次下跌。

柱L和柱H为Spring,是价格从柱G下跌至自然回测AR底部时形成的Spring。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些Spring出现的时候入场做多?

很多时候,特别是一些照搬Spring形状进行交易的人,立刻激动地入场做多。但是我们需要确认的是当前的市场背景:供应入场->供应持续发力->无需求进入->卖盘入场。背景表明供应控制市场,这种情况下的Spring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下图是随后的价格图。

 

相比于上面二次测试(ST)过程中的无力上涨,第二种情况还有另外一个情形,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进行说明。

学习威科夫的过程,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就像中医一样,越老越妖。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堂课就能掌握的,需要持续的学习,不是几个形态,分几个阶段就能理解到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