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山,辘轳把古道

 黄牛490 2019-08-31

淄博的博山古城,有一条“辘轳把子道”。

淄博位于鲁中腹地,是连接青岛与济南的重要枢纽,北部是平原,南部为山区。境内有两条大河,一条是东部的淄河,另一条是西部的孝妇河。而古颜神镇,则是孝妇河的源头,因孝妇颜文姜孝顺公婆,尖桶挑水,神人相助,苦尽甘来,修成正果而得名。

该镇汉唐既已建成,宋元以后,以盛产煤炭、琉璃、陶瓷和矿产机电而闻名。颜神镇古属青州府益都县,后改建博山县。该镇四周环山,古代交通多有不便。坊间流传共有四条古道通往镇外,分别是青州古道、瓮口古道、炉神庙古道、辘轳把子古道。

据博山县志记载:.“把子岭,县南二十五里,西石马庄西北,(今石炭坞和平村南),为莱博赴县之路。盘曲险峻,北为深谷,险道也。”古道弯曲折回,酷似井口打水用的辘轳把子,因此得名。传道之尽头,有一泉眼,为孝妇颜文姜取水之处,此道也即颜文姜挑水之路,更赋予了几分神秘,也见证了古道的历史。因为博山的颜文姜庙,是宋真宗题写的匾额,而颜文姜的故事,一定发生在宋朝或之前,因此可以判断,此辘轳把子古道,在宋朝以前即已存在。倘若再上溯上去,这是一条汉唐古道,也不是没有可能。

辘轳把子古道,在宋元明清与民国时期,是连接南部临沂、莱芜山区,与北部博山、淄川矿区的重要通道,承载着繁重的运输功能。北部矿区的煤炭、陶瓷、及工业产品,通过此道运到南部山区,而南部山区的粮食、棉布、果蔬等农产品,也是通过这条古道运过来。而那时承担运输的工具,主要是马车,或人力车等,所以这实际上是一条车马古道。

从北部来的车辆,通过辘轳把子这段青石板时,坡陡路滑,车马劳顿,难以前行,所以古人就凿出了这些凹凸状的石槽石棱,使马拉车或人力车,能够在增加助力的情况下,一步一槽地往前推进,直至越过这段坡路。从南部来的车辆,在下这段青石板的陡坡时,也可以借助这些凹凸石槽,作为煞车石,一步一煞车地向下顿行,从而顺利地通过这段险路。

这些石槽及宽度,不但有利于车轱辘的停顿与运行,也有利于牲畜足蹄的踩踏与平衡。凸起的石棱上,没有棱角,光润圆滑,也充分佐证了这个问题。在原有的条件下,古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一斑。

相传颜文姜挑水就是走得这条路,路旁有太白金星点的两个放尖底筲的石窝,可惜解放后整地被毁坏了。把子古道下有一眼泉水,是文姜休息的地方。这眼水也是古道上唯一有饮用水的地方。这也许是古人看重了这眼泉水才修建的道路,时间久远不得而知,遗憾的是这眼泉水也在泥石流中掩埋。

石马古汲水泉 颜文姜雕像

博山人喜欢称颜文姜为“颜奶奶”,其实传说里的颜文姜只是一个刚过门就寡居的新媳妇,“殁而为神”时仍是青春妙龄。石马古汲水泉又名石马泉,泉水清澈甘甜,正是颜奶奶汲水的泉眼,就在石马镇汲水泉大街旁。《续修博山县志》载:“石马泉,在常熟川东,俗传颜文姜汲水处,其泉井甃八角,味南甘北苦,泉上顺德夫人行祠”。后来为了纪念颜文姜,人们在泉边建一小庙,称为“草庙”,现存的顺德夫人行宫建筑是明弘治八年重修的,大殿后墙和东西两山墙上的古壁画,画的就是颜奶奶的故事。人们常说“先有石马泉,后有孝妇河”,也对,流成孝妇河的灵泉水正是颜奶奶一担一担挑去的。

明清时期博山的陶琉业相当发达,行走辘轳把的人都需备有一定数量的盘缠。这个条件也就使得那些丧尽天良的贼人出没劫财,很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哀号于旷野久久不息。自古道通衢以来,古道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多有莱芜人遇难无数,多为坠崖者。其中最惨烈的一次为四十年代莱芜到博山卖豆腐的姊妹两人活活冻死。

修建辘轳把古道工程量很大,大都是由颜神和石马一带的富户集资修建。有一段是通过西石马桥东村,石板铺成的大街直到解放后才被改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