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克南:纪录片 徐州的驿马古道4

 新用户82177594 2020-06-17

徐州 位于北京和南京两个古都之间,历史上北方称其为南国重镇,南方称其为北国锁钥,自古是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处,既是调运粮食的漕运要津,又是邮差和官员往来的驿递要道。荆山桥被拆除后,徐州城北驿马古道上的许多名胜古迹被历史风尘湮没了,让我们沿着这条古驿道寻找当年的名胜古迹。

视频大放送 古驿道的名胜古迹(4、5)

摄影:张永  导演:张晓培

   柳泉铺的设立,单庄铺的废除,古驿道经柳泉铺、北敦村、官路村到达高皇铺,两个递铺之间的距离是15里。这种设置把古老的、严格的“十里一铺”格局打破了,柳泉铺高皇铺之间不但不是十里,而且出现了两个村庄。


九、二郎山北——马跑泉

两条古驿道从不同方向汇聚官路村,从单庄过来的古驿道连接东官路村,从柳泉过来的古驿道连接西官路村,整个官路村因东西两条驿道形成“人”字型村庄布局,名胜古迹均位于历史悠久的东官路村内,如观音堂古庙和俗称的马跑泉。

马跑泉,位于二郎山的北面2公里的位置,根据古方志的记载它叫“二郎山刘邦拔剑泉”,它距离二郎山这么远,几乎和二郎山没有一点关系,但是,当你处在官路村时就会发现二郎山非常凸出,这个泉确实位于二郎山下。

站在二郎山顶,它一点都凸出,一点也不起眼,它被两侧的高山掩盖了。二郎山刘邦拔剑泉因泉水大,所以是一处山水名胜。

史料对它的记载也妙趣横生,既称“马泡泉”又称“马刨泉”还称“马跑泉”。

但是,“马跑泉”的由来和刘邦的“马扒泉”或“马刨泉”典故没有一点关联,村内的老人把古驿道称为“马跑路”,是说跑马送信的路,泉则是跑马送信饮马的泉,所以叫马跑泉。

汉王拔剑泉、三堡镇的胡山拔剑泉都是多处泉眼,马跑泉也不列外有三处泉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二郎山口

北墩村因村内的烽火台得名,古时大家都把烽火台叫狼烟墩,它位于柳泉的北面所以叫北墩,南墩位于石山驿的南侧。

北墩位于二郎山口,二郎山口是徐州的北大门,是一处战略险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清代对二郎山口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视,在北墩设置了三个烽火台,民国时期、日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均重兵把守,据村民介绍,菜园村产生于这个时期,菜园村的东侧有偌大一个营房,还有一口“洋井”,营房只能看到一些破砖烂瓦,洋井还在。

北墩村的三座烽火台目前只剩一个,土墩隐隐约约,如再不加保护,这一个也要象其它的烽火台一样被平掉。

徐州刘邦三大拔剑泉之一的

二郎山拔剑泉

马跑泉,位于二郎山的北面2公里的位置,根据古方志的记载它叫“二郎山刘邦拔剑泉”,它距离二郎山这么远,几乎和二郎山没有一点关系,但是,当你处在官路村时就会发现二郎山非常凸出,这个泉确实位于二郎山下。

站在二郎山顶,它一点都不起眼,它被两侧的高山掩盖了。二郎山刘邦拔剑泉因泉水大,所以是一处山水名胜。

村民只记得这处泉水和跑马送信有关,无人知晓这里还有一处以刘邦的传说命名的二郎山拔剑泉。

史料对它的记载也妙趣横生,既称“马泡泉”又称“马刨泉”还称“马跑泉”。

但是,“马跑泉”的由来和刘邦的“马扒泉”或“马刨泉”典故没有一点关联,村内的老人把古驿道称为“马跑路”,是说跑马送信的路,泉则是跑马送信饮马的泉,所以叫马跑泉。

汉王拔剑泉、三堡镇的胡山拔剑泉都是多处泉眼,马跑泉也不列外有三处泉眼。

汉王拔剑泉、胡山拔剑泉和皇藏峪的拔剑泉都是同一时期命名,它们共同的特点之一是拔剑泉旁有马扒泉,两者相距非常近,另外泉边要有高皇庙。

马跑泉边有观音堂古庙,应为高皇庙演变而来。古方志对二郎山拔剑泉的最后一次记载是1926年的《铜山县志》:“二郎山:下有柳泉镇,山北有二泉,名拔剑泉、马跑泉”,马跑泉泉池3500平方米,池内有三处泉眼,南侧是马跑泉,北侧一处冒水比较大的应是刘邦拔剑泉。

官路村还有一处泉水,位于马跑泉北侧400余米处,只一口泉眼,它不是刘邦拔剑泉,它不符合刘邦拔剑泉最少两处泉眼的特点。

因官路村村民只知道马跑泉无人知晓刘邦拔剑泉,故把简要的考证列于此,便于官路村重新打造这处山水名胜。

南北大道上的卫星桥

官路村是古今南北大道汇聚之地,古驿道、旧104国道、新104国道均穿越村内,旧104国道上的“卫星桥”是徐州市文革期间所建桥梁的典型代表,在徐州境内还没有那座文革时期建造石桥能够和它相比,不论是质量上还是装饰上。

该桥历经40余年完好无损,它凝聚了柳泉镇所有村民的力量,历时7个月,于1970年4月建成,时值中国东方红人造卫星上天,故名卫星桥。卫星桥采用古代拱桥造桥工艺,因两个桥孔均是斜向,拱桥顶部的每一块石材尺寸都不一样,都需定制,造桥技术难度相当高。

卫星桥建成之后,参与造桥的技术员即被选派至国外参与大型桥梁的建设工作。

卫星桥还有一个亮点,桥上10块带有图案和文字的碑刻记载了文革期间的往事,反映了文革时代的政治气氛。卫星桥也是古驿道文化的一个延续,之所以有这样一座高质量的桥梁,因为它处在南北要道上。如今,国道不再从卫星桥通过,这处桥梁又成了一处文保单位。

十、依山傍水——高皇庙

位于徐州城北六十里的高皇庙村,是城北第六个递铺,元代时叫张村,据明正统《彭城志》的记载:“元,张村马站去城北六十里,今废。前代可考者唯此。”张村马站是徐州地方志有史可考的唯一的一个元代驿站。

高皇村是个山清水秀的村庄,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谣:“高高山上活埋母,五龙山上葬诸葛,路东埋了汉高祖,路西埋的是萧何,五陇齐下闹二泉,运铁沟水连利国。”传说归传说,二泉依然存在,暗涌于湖中,零星的水泡,阳光下如飘撒的珍珠,迷离动人,泉池一万三千余平方米,溢水如注,晶莹透亮,这就是饮马珠泉。

徐州还有这么一处大的泉水

冬季 饮马珠泉的出水量大于汉王拔剑泉

饮马珠泉

饮马珠泉

饮马珠泉

两汉文化 刘邦的泉水文化

徐州有四处

三处拔剑泉 一处饮马珠泉

明万历《徐州志》记载:“饮马珠泉,庙在城东北六十里,张家庄桥下,世传汉高祖尝驻兵饮马於此。”明清徐州方志介绍名泉古迹时基本都是把汉王拔剑泉、胡山拔剑泉、饮马珠泉放在一起依次介绍,这三处泉水有三个共同特点:讲的都是汉高祖刘邦征战途中与泉水的故事,泉水都是徐州数一数二的大泉,泉边均建有高祖庙。

十一、棋盘古寨——坡里村

从高皇村到坡里村的古驿道路形保留基本完好,坡里村的村民称其为“跑马路”,说是跑马送信经过的路,这条古驿道连着坡里村古寨的东南门。

坡里村四面环河,古人命名为“月河”。村内四条道路呈井字形结构,村内的老人把坡里村叫“棋盘古寨”,古寨除了东南西北四门之外,还有东南寨门,它是古代邮差、过往官员的必经之处,据权瑾后人介绍这处石砌古寨门为明朝建筑,寨门棱角分明,尽显匠心,现存宽度5米,高度2.5米,石鼓一对,20厘米直径的插门闩古朴大方。两年前文物贩子要买走,被权瑾后人拒绝。

明代古寨门

这处古寨门是古驿道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石砌大门,可以让我们领略明代寨门的风采。

十二、白家桥北——利国驿

出了坡里村,古驿道沿着运铁沟经过白家桥到达利国驿。这是城北的最后一个驿站。

运铁沟由马跑泉、饮马珠泉、珍珠泉等泉水汇聚而成,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运铁沟有桥通驿路,驿路有铁牛,实铁矿也”。

坠入运铁沟的铁牛常年浸泡于水中被大家美其名曰铁水牛,2014年2月,深埋千年的铁牛从运铁沟中抬出,现置放于运铁沟景区内。

白家桥是由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拱桥,全长22米,宽度8.6米,又称利国监桥,《大清一统志》:“宋置利国监于山下,其阳有运铁河,元人置利国监桥于其上。”清乾隆《徐州府志》:“利国监桥在新挑沟,元时建”。白家桥为古驿路必经的桥梁,这座元代石拱桥2006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白家桥

徐州状元李蟠经过利国时,把白家桥和铁牛写入诗中:“自古留城水西流,铁岸铜崖隐渡舟。朵朵青云拂银杏,粒粒珍珠泛铁牛。三山暗映微湖壁,二桥遥连返照收。更喜姜公残碑在,诗人写景杏花楼。”这首诗也称为利国八景诗,被后人编成顺口溜:“树上树,楼上楼;珍珠泉,铁水牛;透亮碑,二桥头;三山不见水倒流。”

“三山不见水倒流”是说运铁沟从珍珠泉开始由东往西流淌,形成倒流河,三山是三座低矮的小山丘,利国驿位于它的南麓。现在利国镇商业街上的“利国驿”牌坊其位置就是古利国驿所在之处,也是圈马养马的马号所在之地。

利国驿是一个大型驿站,驿马比较多,明正统《徐州志》:“利国监驿去城东北九十里,永乐十三年重修,额设驴马一百四匹,马六十四匹,马夫六十四名,馆夫四名,驴四十头,驴夫四十名。”

到了清朝,利国驿随着国内时局的变化马匹或多或少,清道光《铜山县志》:“利国驿在县北八十里,明永乐十三年置。旧设马一百二十五匹,除各案裁减,现设马八十五匹。”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古驿道上的千年往事既有杨贵妃的开心一笑还有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徐州城北的古驿道山奇水秀,风光迤逦,名胜古迹众多,古驿道一路走过仿佛踏进驿递时光隧道,进入驿道历史的博物馆,沿途的古迹和流传的驿递文化让我们感叹时光如梭、斗转星移。


邂逅一群人  艳遇一座城

感受古驿道的文化底蕴

对这条古驿道感兴趣的驴友,可以沿着图示方向进行徒步穿越,体验江苏境内少见的、遗留古迹众多的徐州城北古驿道,感受古人的旅途艰辛,感受千年古驿道的繁华与沧桑,领略徐州的驿路文化底蕴。

徐州城北的古驿道介绍完毕

谢谢大家的收看  错误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