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什么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脉管炎的病因 3、脉管炎典型症状 4、脉管炎的分期 5、脉管炎的病理 6、脉管炎的检查 7、脉管炎的诊断 8、脉管炎的西医治疗 9、脉管炎的预后护理 10、脉管炎患者的饮食 11、脉管炎的中医理论 12、脉管疏通汤治疗脉管炎
什么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该病主要侵犯肢体,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和皮肤浅静脉,受累血管呈现血管壁全层的非化脓性炎症,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管腔呈现进行性狭窄以至完全闭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疼痛,严重者肢端可发不易愈合的溃疡及坏疽。 脉管炎的成因 ①外因 吸烟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寒冷刺激、慢性损伤、感染等也可诱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②内因 包括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遗传易感性等。 脉管炎典型症状 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病变早期,由于血管痉挛,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使患肢(趾、指)出现疼痛、针刺、烧灼、麻木等异常感觉。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肢体动脉狭窄逐渐加重,即出现缺血性疼痛。轻者行走一段路程以后,患肢足部或小腿胀痛,休息片刻疼痛即能缓解,再次行走后疼痛又会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患肢呈现一时性或持续性苍白、发绀、有灼热及刺痛,病肢下垂时皮色变红,上举时变白,继之足趾麻木,小腿肌肉疼痛,行走时激发,休息时消失;小腿部常发生浅表性静脉炎和水肿。检查时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雷诺现象、夜间疼痛加剧,足趾疼痛剧烈,皮肤发绀,进而趾端溃疡或坏疽而发黑,逐渐向近心端蔓延。 脉管炎的分期 局部缺血期:早期阶段,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 轻度间歇性跛行。查体可见患肢皮温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此期引起缺血性的功能性因素(痉挛)大于器质性因素(闭塞)。 营养障碍期:患肢除有上述等症状病日益加重外,间歇性跛行越来越明显,无痛行走的间距越来越短,最后疼痛可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皮肤温度显著下降,更显苍白或出现潮红、紫斑。皮肤干燥、无汗,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失。此期动脉已处于闭塞状态,以器质变化为主掺杂一些功能性因素,肢体依靠侧支循环保持存活,腰交感神经阻滞后仍可出现皮温增高。 坏疽期:此期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不能保证趾(指)存活。症状越发加重,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干性坏疽、溃疡形成。如并发感染,可变为湿性坏疽,疼痛程度更见剧烈,迫使患者日夜屈膝抚足而坐。 湿性坏疽加上这种体位,可使患肢出现肿胀,并发感染后严重者可出现高热、畏寒、寒战、烦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状。还可根据坏疽范围将坏疽期分为三级:I级坏疽限于足趾,II级坏疽上界在跖趾关节以下,III级坏疽上界在足跟或足跟以上。 脉管炎的病理 血栓闭塞脉管炎是青壮年的动脉和静脉的一种周期性、节段性炎症病变。病变多数发生在四肢血管,尤其是下肢为常见。病理改变首先是血管内膜增厚,随后有血栓形成,以致最后血管完全阻塞。通常病变首先出现于肢体动脉远端,如胫后、胫前、尺、桡、足弓、掌弓、趾、指等动脉,病变进一步发展才累及股动脉和肱动脉等。病变节段和正常部分之间的界线非常分明,伴行静脉常同时受累,一般都较轻。晚期,血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硬化。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肢体的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和趾动脉最为多见,也可累及上肢桡动脉、尺动脉和指动脉,较少累及较大的动脉如股动脉和肱动脉。伴行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可累及,但程度较轻。累及心、脑、肠、肾等内脏的血管较罕见。 病理改变的特点是血管全层非化脓性炎症,管壁结构仍然完整。病变呈节段性,节段之间有内膜正常的管壁。病变血管有广泛内皮细胞增生和全层成纤维细胞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早期即有血栓形成,血栓内含有许多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后期血栓机化并伴细小的再管化。病变后期,动脉周围广泛纤维化,常包绕静脉和神经形成纤维索条。受累静脉的病理变化与动脉相似。血管壁的交感神经可发生神经周围炎,神经退行性变和纤维化。血管闭塞的同时,虽可逐渐建立侧支循环,但常不足以代偿。 脉管炎的检查 皮肤温度测定 在一定室温(15-25℃)条件下,肢体温度较对侧相应部位下降2℃以上,表示该侧肢体血供不足。 红外线热象图 红外线热象仪能探测到肢体表面辐射的红外线,并转换成热象图。同时,可用数字表示各采样点的温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肢体红外线热象图可显示患肢缺血部位辉度较暗,出现异常的"冷区"。 节段性测压和应激试验 节段性测压可了解肢体各节段的动脉收缩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表现为患肢腘动脉或肱动脉以下血压降低。如病变仅限于下肢,踝/肱指数(正常值≥1)可反映患肢缺血的严重程度。节段性测压正常者,可采用应激试验,如运动试验、反应性充血试验,早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应激试验后踝压明显下降,踝压恢复时间延长。 脉波描记 采用多普勒血流流速仪和各种容积描记仪均可描记肢体各节段的动脉波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肢远端动脉波形常表现为单向波,波幅低平,波峰低钝。病变严重时动脉波形呈一直线。 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可明确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性质和程度,并可了解患肢测支循环建立情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造影的典型表现为中小动脉节段性闭塞,而在病变的动脉之间,可见管壁光滑的正常动脉。此外,常可显示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由于动脉造影为创伤性检查方法,可引起动脉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加重肢体缺血,一般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脉管炎的诊断 根据患者肢体有发作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伴游走性表浅静脉炎者即可诊断。 脉管炎的治疗 西医治疗: 一、血管扩张药 应用血管舒张药物,可缓解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常用的血管扩张药有: 1、妥拉苏林 2、罂粟碱 3、烟酸 4、硫酸镁 5、其它 如酚妥拉明、苯苄胺、苄丙酚胺和丁酚胺等皆可选用。 二、低分子右旋糖酐 溃疡坏疽继发感染时不宜使用,以免引起炎症扩散。 三、去纤维蛋白治疗 四、前列腺素E1(PGE1) 物理疗法 1、超声波 2、肢体负压与正负压交替疗法 3、高压氧 手术疗法 1、腰交感神经节切除 2、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 3、动脉旁路移植 4、大网膜移植术 5、肢体静脉动脉化 6、截肢术 脉管炎的预后护理 脉管炎很少累及肢体以外的血管,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经治疗病情继续恶化或截肢者,预后差。忌烟酒,因烟草中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加重组织缺血。注意患肢保暖,并保持干燥,避免寒冷潮湿刺激,以免引起血管痉挛,加重肢体缺血缺氧。但也不可局部热敷,以免增加局部氧的消耗,脉管炎的饮食加重组织缺血。 脉管炎患者的饮食 宜吃些清淡平性滋补、低热量、低脂肪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在缓解期,饮食通常以补益肺、脾、肾为主,不宜进食鲤鱼、虾、蟹、生鸡等“发物”。在急性感染期,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应戒辛辣、燥热之品。 脉管炎的中医理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性疾患,常见于男性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多由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肢体中小动脉发生痉挛,引起组织缺氧缺血,肢冷剧痛,最后肢端焦黑、坏死、指趾节脱落等,多发于下肢。而现在发于手指患者也多,凉、麻、疼痛、坏死,初起患者也有当手癣、脚气治疗而延误时机。如《外科启玄》脱疽记载:“是足之大趾次趾或足溃而脱,故名脱疽,是脾经积毒下注而然,……若色紫黑者急斩去之,如黑上至踝骨不治”。又如《外科正宗》脱疽论记载:“夫疽者,外腐而坏也,此因平者厚味高梁,熏蒸脏腑,丹石补药,销铄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故手足乃五脏之枝干,疮之初生,形如栗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浸浸、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缩、其秽异香难解,其命仙方难医也”。故要早发现凉、麻、疼、四肢不适,及早就医是完全可以医好的。此病多因脾肾两虚,阳气不足,气血不充,外受寒湿,以致气滞血凝,经络阻隔,气血不能濡养四末发为脱疽。患肢发凉、发麻、皮肤苍白,有时抽疼、指趾甲增厚,粗糙而脆、反复发作或日久局部皮肤发紫暗色或因缺血、缺氧、皮肤则变焦黑、坏死等。 特效验方脉管疏通汤治疗脉管炎 脉管疏通汤儒医同源、传承千年中医精粹孔氏疑难病特效验方,由北京贤德堂国际医学院中国疑难病专家精心研制,专治疑难杂症脉管炎,具有安全、有效,愈后不复发的特点。 脉管疏通汤组方 由 茜草 丹参 地鳖 王不留行 木瓜 薏苡仁 清风藤 川牛膝 黄柏 黄芪 党参 茯苓 熟地 肉桂 姜炭 甘草 麻黄等数十味中药材组成。 脉管疏通汤功效 温经散寒 清热利湿 补气活血 针对脉管炎患者主要病机及痛疼症状,精选30多味绿色纯中药道地药材,温经补血散寒利湿。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脉管炎患者经脉闭塞,气血不通,营养精微不能儒养,故而疼痛难忍,彻夜不宁。针对病机用药,内服外用,标本兼治。 本文部分资料摘自《脉管疏通汤》《外科启玄》《外科正宗》《伤寒论》《黄帝内经》等 查看病因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