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老子的两个观点:第一是“守柔曰强”;第二则为“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什么意思呢?第一条“守柔曰强”很好理解,即能够保持柔弱、守住柔弱,那就是刚强。至于第二条所谓的“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意思则是说,自古高明的圣人之所以没有烦恼与苦恼,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根本就不认为天下有烦恼与苦恼,因此整个人也就无所谓烦恼与苦恼了。 细究就会发现,这两条观点其实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性:即忍辱负重的柔,韬光养晦的柔,那都不是表面的软弱可欺,而是内心的无比强大!对此韩非用了两个历史典故予以解读。说当初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地自甘到吴国去服贱役,卑躬屈膝地为吴王夫差做执戈牵马的奴仆;勾践的这种忍辱负重与韬光养晦,最终结果就是杀死夫差于姑苏城。还有,昔日周文王在玉门受到了殷纣王的侮辱和谩骂,结果周文王忍辱负重,喜怒不形于色;后来文王之子周武王起兵伐纣,最终牧野之战,亡纣而灭商。上述两典故,说的就是“守柔曰强”之理。另外,越王勾践称霸,并非表明勾践就真的卑躬屈膝与软弱无力;而周武王之所以能够开周八百年,也并非表明周武王就不把他父亲之前所受的屈辱当回事。所以老子才说:“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