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上的一门科学,它内含了深刻的哲学辩证思想,复杂而深奥。我一直想用最通俗的说法来诠释这里面的精髓,所以不断的把自己的实践感受和感悟记录下来。一是记住自己的养生之道的路途,二是给朋友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医首先把世界分为阴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进而把人分为阴阳,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再细分,人的后背为阳,前面为阴;上面为阳,下面为阴;外面为阳,里面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此下去,永无止境。 而我们要想真正的走入养生之道,并不需要呆板的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了解一些就可以了,如果你不是想做医生的话。我们真正需要了解的是里面的辩证法,通晓了这个,其它的就都迎刃而解了,也就足够了。 就内外而言,如果一个人发烧了,西医就会给人吃退烧药,而从不顾及身体内部的状况。这样就把人一分为二,变为独立的两个个体,这就忽略了真正的病因,为以后的发病留下了隐患。这也就是西医没有思想的印证。而中医则不然。中医一般是引蛇出洞而不是关门打狗、闭门留寇。而辩证思想就由此越发的精妙。即使是发热处理的方法也截然不同。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比如因实火而引起的发热,会大便干燥、便秘,需用牛黄类清热去火的药物处置;因寒凉引起的发热,则需要拱火发之,比如小儿因寒发热,喝上一碗葱豉汤,使之发热,出汗,寒气自然去除,病自然好了。也可以喝上一碗红糖姜水,亦有同样的效果。这就完了吗?没有这么简单。这只是因病治病,还没有因人而异。比如体质极虚的老人,本来体内阳气就不足,如果你这时候再让他发汗泻火,那恐怕就要命了。虽然同是热证或寒证,还要看人的本身状态,这才叫辨证施治。就像人参一样,大补元气。可是当一个人太虚之时,却虚不受补,你真要补了人参,恐怕就要了老命了。 再说说上下。许多处于亚健康的人都会有同一种感觉,那就是头热脚凉。有的是心肾不交,有的是肝肾阴虚,其实不过是一种说法。因为这不过是开药的一种借口,而我要说的是如何认识,或者说辩证认识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在我们健康的时候,应该是头凉脚热。你看看小孩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几乎都是汗脚、臭脚。为啥?脚热,爱出汗呗。你再看看中老年,有几个出汗的臭脚?没有。所以我们在健康的时候,就需要多运动,让脚热起来,让热由下而上的散布。有些懒人,经常要靠别人的帮忙,比如去足疗保健,按摩涌泉穴等等。但是,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这样做只是暂时的效果,并不能激发自身的活力,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自我的保健能力。不信?你看看有几个靠足疗的老板身体健康的?!健康之人也有可能头热,那一般就是着凉了,淋雨了,汗毛孔闭塞了。这时候只要想办法让脑袋出汗都会好的,你也可以运动,你也可以吃药,总之出汗就行。可是亚健康、尤其是不健康的老人就不同了。你想让老人出汗很不容易,即使真的满头大汗,估计也老命不保了,为啥太虚了,要收敛,要保留住仅有的一点点元气【热气】,他们体内的热量已经不多了,在散热肯定不行的。我说这些不是教你去看病,而是在自己的养生之道上更好的保护自己,尤其是保护好自己的元气,以便延年益寿。 中医总讲平衡。什么叫平衡?通俗的讲保持协调、保证健康就是平衡。千万不要再平衡这两个字上大做文章,这样就会钻进死胡同、钻进书缝里爬不出来。 我想,真正的健康是平衡,而真正的平衡是我们身体的总平衡,至于里面的内容我们不必要细究。我曾经说过,人体就像一个黑匣子。我们没必要知道黑匣子的内部结构,我们只需要清楚黑匣子输出的信息就足够了。你真要钻进去弄个究竟,那就像进了迷宫一样一辈子出不来的。 养生需要大智慧。需要我们去伪存真,需要我们大繁至简。当我们明白了这些辩证思想的时候,离养生之道就已经不远了,当然获得健康也就易如反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