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家说着“东北话”的“十堰人”,祖孙三代见证了十堰“三线建设”的五十年!

 五月白楊121122 2019-09-01




众所周知,东北话有一种能把所有人带跑偏的魔性能力。

在任何大学的寝室里,听到东北方言可能都不稀奇。

但在一座湖北山城里,却能让人感觉如同回到了东三省,是一种怎样的神奇体验? 

《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音乐大篷车”十堰站的现场,这一家三代的“家乡话”就让人有了点时空错乱的感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十堰妹子,来自东风汽车的黄点一开口就蹦出一口标准的东北味普通话。

直到她提起自己一家是因为“三线建设”而来到十堰时,这种湖北人说东北口音的违和感才有了答案。

不少人可能都从来没听说过“三线建设”这个词,但正如父亲黄安炯所说的,十堰是依靠三线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的需要,中央决定实施“三线建设”。

当时提出的“三线工程”纲领是“钻山、钻洞、防核战”,于是原本地处偏远落后的鄂西北山区的十堰,反而显露出了独特的战略优势。

不过这也让负责支援建设的人吃尽了苦头。

当年33岁的黄宗汉老爷子作为长春一汽的员工,拖家带口从长春这座大城市举家搬迁到了“山沟沟”十堰支援二汽建设。

现场黄老爷子直言:“当时这里的条件和长春没法比,那时候的情况你们年轻人想都想不到,吃的是井水,没有路都是田,厂房也是后来才盖起来的。

十堰多山,交通不便,没有足够的汽车和设备,当年“开荒”的许多工作二汽工人都只能靠人力完成。

没有住房,黄老爷子一家就先借住在老乡家的磨坊里,直到1980年以后,才住进自己建的“干打垒”。

这种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的简易筑墙方法,曾是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精神代表之一。

但对当时的二汽人来说,这已经是生活条件的一大改善了。

大人们过惯了苦日子,但当年只有六岁的黄安炯却经历了生活环境从城市大院到农村田间地头的巨大落差。

如今已经55岁黄安炯回忆起童年依然印象深刻,“我们这代人都是跟着父辈从全国各地来支援二汽的,童年可以说还是挺艰苦的,上小学的时候桌椅板凳都是黄泥做的,一下雨就不能用,要穿着雨衣上课。” 

16岁时,黄安炯就成了二汽的一员,在厂里一干就是近四十年,“那时候没多少想法,都觉得父母就是二汽人,所有人都以能进二汽工作为荣。

四十年间,黄安炯见证了二汽的演变,从小时候看着父辈在芦席棚里组装汽车。

到亲身经历二汽变成东风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分成了商用车、乘用车、越野车等等各个板块。

1986年,二汽首次超过当时的一汽,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不仅东风卡车火遍大江南北,其生产的军车越野性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卓越,更是让二汽一夜成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上,东风生产的“猛士”军用越野车还曾作为“排头兵”接受检阅。

黄安炯坦言:“我们生产的卡车有个口号,打造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如今,从那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里建立起来的东风商用车,已经基本实现了这一世界性的目标。

现在,黄安炯的女儿黄点也进入了东风商用车,一家三代不仅见证了二汽这几十年的发展,也完成了一次心灵故乡的迁徙。

如果说爷爷和父亲的故乡还在遥远的东北长春,对于生长在十堰的黄点来说,自己的第一故乡早已经变成了十堰这座汽车城。

尽管说话还带着一股东北味,甚至出门都会被人误认为是东北人,但在黄点心中,这座由爷爷和父亲参与建设起来的城市远比自己的“乡音”亲切。

黄宗汉老爷子也说,“我到这里整整五十年,眼看着这个城市一点点发展起来。以前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钱回长春,现在回长春方便多了,但是老人都不在了,家已经变成这边了。

活动现场,尽管说着自己嗓子不舒服唱不了歌,但真轮到一家人演唱《歌唱祖国》时,黄安炯的声音却比女儿还响亮。

对于国家这些年的发展和自己亲手建设起来的家乡,黄安炯显得无比自豪,“当年虽然才六岁但已经记事了,跟着父母来这里虽然很辛苦,但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集体荣誉感。这几十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十堰市从一个小山村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不谦虚地说在我看来这绝对算是一个奇迹了,这样的奇迹这几十年里也只有中国才有!



编辑:大M 责任编辑:薛姚
来源:央视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