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在一个银行转型的时代,一个通过转型避免银行成为恐龙命运的时代,一个在金融科技助力下银行走向未来和时代。 银行如何转型呢?银行的转型转向何处?面对银行转型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呢? 麒鉴博士的最新力作《银行进化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百中银行行长、金融专家倾力推荐,结合自身金融学博士的系统理论与十多年商业银行高管的实践体会,从央行监管到银行一线、从理论研究到实务操作,多维度解读银行转型的“危”与“机”。并从金融全球化的国际大视野下,探讨和提出了一些深入思考的银行转型问题。 第一,零售银行是不是已经成为银行输不起的转型战役? 近几年来,通过转变经营管理模式,重塑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已经成为各银行的共同任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趋同性,各商业银行的转型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 大家虽然都看到了并把向零售银行转型作为银行的发展出路,但现实中是不是应该向零售银行转型在银行的内部决策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各银行的内部如何向零售银行转型以及到底转变的程度一直处于左右摇摆之中。 几年前,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说过:不做对公,今天吃不上饭;不做零售,未来吃不上饭。这被认为是银行业发展困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银行向零售转型的囚徒困境。 之所以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根本困境在于:一是大家对银行转型的认识趋同、手段相同,因此向零售银行转型的结果是从原有的同质化转向新的同质化;二是向零售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只有人海战术和网点扩张战术导致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同时效果的体现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很多银行转不起型。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金融4.0的打造,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手段,从而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向零售转型的整体目标:减少成本、精准营销、财富服务、高效低价、降低风险。 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转型,不但使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的科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商业银行更精准、低成本、批量化的获客。 客户的价值就是银行的价值所在,银行真正的核心价值是有多少有价值的客户。在向零售银行转型的过程,如何提高银行的获客能力是最关键的要素。 那么,零售银行转型中获客的秘密在哪里呢?通过智能化大数据的应用、精准低成本营销、卓越化的客户体验如何为大众提供高效低价的财富管理服务? 卓越化的客户体验已经成为未来零售银行竞争的焦点,银行零售业务的客户获取金融服务已经从银行网点为主演变为从数字化渠道为主,卓越的客户服务体验必须依赖于金融科技、信息化手段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银行4.0技术的发展使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数字化业务能力得到提升,而全新的客户体验将成为零售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打造零售银行卓越的客户体验呢?银行的网点会不会消失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但是传统银行网点的消失并不代表银行网点的消失,相反,银行未来的网点将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也许会飞得更高。 随着中国的银行业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资产荒仅仅是银行面临的压力之一,利率市场化更是倒逼银行进行转变,面对互联网金融场景化的冲击,银行也不可能只有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越来越多的银行都在不断尝试探索金融场景服务并角逐未来。 因此,场景金融将进一步广泛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只要有生活场景就可能打造成场景金融平台和场所,从而为零售银行提供广泛的市场空间。 第二,银行对公业务这一银行利润的传统支撑在银行转型过程中是不是可有可无? 对公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主要的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的主要来源,人们常说的“过去的十年是银行业的黄金十年”,从根本上是说,实际上是指的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黄金十年。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对银行而言,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银行的对公业务,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核心压力就来自于对公业务的冲击才,其中对银行对公业务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金融脱媒。 当我们说银行信贷风险过大是因为企业融资中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的时候,说的是银行承担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全部风险,企业出现的任何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都必然向银行风险积聚,从而导致银行成为社会经济风险的最终积聚地和最大的风险集中区,专家、学者和权威们纷纷建议弱化企业融资对银行的依赖。 因此,以直接融资为主体的债券市场、证券市场等形成了对银行融资的部分替代。当银行正在为弱化了企业融资的金融风险而兴高采烈时,金融脱媒却对银行形成了强力的背后一刀,企业的直接融资弱化了银行间接融资依赖的同时也弱化了银行的基本融资能力。 我国的金融说媒已经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那么,金融脱媒对银行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金融脱媒不仅仅是脱了银行业务的媒,更是脱掉了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业务基础。以弱化银行风险的初衷出发,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银行自己挖个金融脱媒的大坑,成为金融脱媒对银行发展的背后一枪。 金融脱媒既是一种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银行在这一过程中能否避免巨大的冲击呢?中国的银行业能否通过金融的脱媒的冲击而进行重整和改革后实现重生呢?这是中国银行业必须面临的考验。 未来五年,交易银行、投资银行会不会是对公银行业务的重要增长点?银行的传统对公业务在未来是不是会成为一种鸡肋呢? 银行的对公业务如何通过综合化服务提升银行的整体服务能力? 如何通过提升客户及产品关联管理能力?如何打造综合智能服务平台实现立体化金融服务,通过公司银行业务数字化挖掘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投行业务将成为公司金融未来的盈利点,打造银行和客户的伙伴文化? 交易银行这一“新时代的公司银行业务”,会不会带给银行管理理念和对公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形式的全面转型呢?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银行如何通过对公业务的蜕变而创造未来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零售银行和对公银行是银行两大最重要的业务领域,在银行转型过程中零售银行和对公银行的转型对银行转型的未来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探讨银行转型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麒鉴,银行资深高级管理人员。本书天猫和京东都有销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