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虚内热眼目痛 杞菊地黄汤可痊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9-09-01
             郭昌年,字鹤轩,在乡间行医。甲辰年(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夏天,突发眼痛,自行用黄连、山栀、菊花、薄荷之类药清火,反而加重。不得已请我去看。见其眼部不红不肿,也没有翳障,只是黑眼珠起一点红。诊脉见沉数细弱之象,知是阴虚血热,郁于肝经之证,难怪用寒凉的药无效。根据这些认识,用杞菊地黄汤,方中熟地换成生地。一服疼痛减轻,三服红点消除,疼痛完全停止。

于是,他宴请我并请教此病原委,我告诉他说:大体来讲,眼病病因有内外之分。前人虽然说眼病都与火有关,但火也分虚实,病因也分内外。如夏季天热,流行突然眼部红肿,畏光难睁的火眼症,是外因引起,只要用黄连、蝉蜕等药外洗就可以。如体内湿热内盛,脾胃郁火上攻于目,一定兼有头晕、口渴、上下眼睑突然肿起的,这是内因引起的实热证,可以用下法。如果眼部不红不肿,也没翳障,诊断为虚热肯定没错。先生用寒凉药,更加遏制了发生之源,怎能不加重呢!据《内经》理论来讲,“阴虚生内热”“乙癸同源”“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综合这些观点来看,此证用朱丹溪滋阴降火的方法肯定正确。如果本来阴虚再过用寒凉一定会生成翳障,那就更难治疗了。鹤轩听后连忙表示自己才疏学浅,十分受教。


原文:
郭鹤轩,名昌年,医士也,货药于乡。甲辰夏,忽患目痛,因自知医,用黄连、山栀、菊花、薄荷之类清之,转益增剧。不得已,延余视之。观其不红不肿,又无翳障,惟黑珠起红一点。诊其脉,沉数细弱,知为阴虚血热,郁于肝脏,无怪寒凉之不应也。因以杞菊地黄汤易生地而投之。一服而疼减,三服而红点除,疼全止矣。

遂设席请教,乃告之曰:凡眼疾有内外之分,前人虽谓眼无火不病,然火有虚实,病有内外。如暑天酷热,天行暴肿,羞涩难开,此外症也,但用黄连、蝉蜕等洗之即可。如湿热内淫,脾胃郁火,因而攻目,必兼头晕、口渴、上下眶暴肿,此内实热也,可下之。若夫不红不肿,又无翳障,断为阴热无疑。君用寒凉,截其发生之源,能无增剧乎?《经》云:“阴虚生内热”。又云:“乙癸同源”。又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合此数者观之,其用丹溪之法必矣。若夫阴虚而寒必生翳障,转成大症,又不可同日而语矣。鹤翁乃谢不敏。


注:
①杞菊地黄汤(《麻疹全书》,原名杞菊六味丸):枸杞、菊花、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功用:滋阴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②《经》云:“阴虚生内热”。又云:“乙癸同源”。又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生内热”出自《素问·调经论》;李中梓《医宗必读》有“乙癸同源论”,经中未见此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王冰对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注语。
③黑珠起红一点:《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以此为依据后世中医发展为眼部的五轮学说,黑睛为风论属肝,与本案中脉见沉数细弱,共同成为诊断的关键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