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30年代,芬兰没有答应苏联交换领土的要求,最终导致爆发苏芬战争,芬兰做得对吗? 上世纪30年代,芬兰没有答应苏联交换领土的要求,最终导致爆发苏芬战争,芬兰做得对吗? 按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芬兰的行为当然是对的。可是世界上的事不是只有一种选择,实际上每个人,所有国家都希望对抢劫的坏人勇于斗争,让他们没有生存的环境,只是现实是你在那些不安全的国家,身上最好带点零钱,有人抢就给他,这样可以避免更大的伤害。 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所谓对错,不在于你选择如何符合价值观,正义感,而在于你能否更好的保护自己!芬兰选择的对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当时芬兰英雄曼纳海姆,是选择同意苏联的要求,调换卡累利阿地区的,然而正义而正确的国会不干,他们选择了拒绝,即使爆发战争也在所不惜,曼纳海姆也只得接受,并受命指挥芬兰军队抵抗侵略,大家也都知道,芬兰军队和人民,在他指挥下,打得勇敢顽强,给苏联以重大杀伤,但是有什么用呢?最后还是以芬兰损失十分之一的国土求和。芬兰跟苏联的国土纠纷很复杂,不能简单的说苏联欺负人侵略人,芬兰是二月革命后才独立出苏联,然而一独立出去就参与白卫军进攻苏联,苏联怎么可能容忍它的国境离自己的北方重镇列宁格勒只有三十公里,架上大炮就能打到列宁格勒? 同样的事苏联自己也发生过,十月革命后,苏联觉得应该立即停止跟德国的战争,实在打不下去了,双方谈判,德国要求苏联支付五十万金马克服输,列宁认为可以接受,但是正义而正确的人民委员会选择了拒绝!那么接着打,打得人民委员会觉得还是别打了,求和吧,这一次求和的代价是四百万金马克,但是人民委员会觉得完全可以接受…… 弱者要先保护好自己,没能力改变结果时,挨打要立正,该认的栽要认,面对一个能要你命的人,要你的命,当然要拼命才能求活,如同当年的日本侵略我们,那是无法让步的,只能不计代价的拼,但是只是问你要钱,选择就不是是否正义,而是命重要还是钱重要。 当然,也有觉得芬兰这样的决定是对的。因为以苏联人的胃口,所谓交换领土也不过只是大餐前的甜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是如何对待邻居的? 在英法要求下,捷克给了德国。这之后,捷克斯洛伐克便被完全吞并。这次得手后,希特勒又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由于英法波的反对,希特勒改变策略,他想以威逼利诱的方式来解决波兰问题(归还德国领土,德国会以部分乌克兰领土作为补偿)。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此强大的德国,波兰为何还要坚决抵抗?有人说是因为英法。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没有英法,波兰也会去依靠苏联,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波兰领导政府不傻,他们心里明白,这只是彻底吞并波兰的前奏。 芬兰的情况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相对而言的正确或者错误,其实没有客观性可言。 二十世纪初的芬兰终于摆脱了那些寄人篱下的日子,沙皇俄国的垮台让它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独立,但接踵而至的领土纠纷却也让芬兰政府应接不暇:苏芬边界之争、瑞芬阿兰群岛之争等等。 不过,由于彼时新生的苏俄政权正忙于同波兰的战争,因此莫斯科与包括芬兰在内的波罗的海国家签署了承认后者们独立和疆界划定的《塔尔图和约》;该和约对于芬兰来说可谓是受益匪浅:在与苏俄接壤的东部地区,芬兰获得了远超于芬兰大公国时期的领土面积,包括原属于沙俄的维堡和贝柴摩(这两个地方现在都属于俄罗斯)。 这里我们需要清晰一条时间轴:在1808年爆发芬兰战争之前,芬兰一直都是瑞典的附庸国;甚至当瑞典十字军在十三世纪中叶首次占领芬兰时,后来统一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国都尚未成立,而在《塔尔图和约》中划分给芬兰的维堡虽自十八世纪起就属于沙皇俄国,但最初是由瑞典人建立的。 如此一来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包括苏芬在内的领土争端,到底应该是以更早的还是更晚的历史沿革来判断? 其实于芬兰而言,拒绝苏联的领土要求无可厚非,毕竟当时的芬兰已经宣布并在实质上取得了独立,且双方在1932年签署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中也明确表示:两国保证尊重现有边境划定并保持中立,对于争议也会和平、公正的解决。 但在苏联看来,芬兰把条约里的“中立”仅仅只是当成了一个政治词汇:西欧国家为了达到有效的遏制苏联的目的,长期在芬兰保持着军事存在。芬兰也理所当然、毫无顾忌的接受着来自西欧的军事援助,并在他们的授意和帮助下在卡累利阿地峡一带大肆修建防御工事。 要知道,卡累利阿地峡的东侧边界距离苏联重镇列宁格勒(如今的圣彼得堡)仅三十余公里,而芬兰联合西欧势力在该地区展开的一系列军事动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不仅阻碍了苏联西进的步伐,而且还让西欧拥有了东扩的跳板。 鉴于此,苏联当时认为有必要和芬兰政府商讨边界问题,并站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澄清厉害关系。但芬兰却以“不介入大国冲突,不在大国阵营选边站”的理由拒绝了苏联;说到这里不禁让人疑惑:既然芬兰秉持不介入政策,为何还要允许西欧的军事力量存在于本国?为何还要接受来自西欧的军事援助呢? |
|
来自: 联合参谋学院 > 《北欧:挪威荷兰丹麦瑞典芬兰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