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1条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趺阳脉属于足阳明胃经经脉,主候脾胃。微主阳气不足,弦主寒凝气滞。趺阳脉微弦是 因胃脾阳虚导致寒凝气滞,一般多见腹满的症状。若无腹满,可能会出现便秘,因阳气亏虚,胃肠蠕动无力所致。若是虚寒邪气上逆胸胁,可能会出现两胠疼痛。无论属于哪种情况,病性总属虚寒,治疗当以温补为主。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胠胁而下闭谷道,为便难,为两胠疼痛。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不当散而当温。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跗阳胃脉也,当缓而和,今见弦脉,是肝脉也。肝脉见于脾部,是木盛土虚也,法当腹满。今不腹满者,肝脉微弦,不盛而脾不虚,故脾未受病也,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性,必本经自病,故便难两胠痛也。然非肝火实病,此乃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趺阳,胃脉,在足趺上,即冲阳也。微弦者,肝胆之气也。脉见微弦,则木邪克土,戊土贼于甲木,胃逆而浊气不降,法当腹满。若不腹满者,则甲木不贼戊土,乙木必贼己土,脾陷而清气不升,法当便难,以脾陷肝郁,不能行其疏泄之令也。肝胆之脉,行于胁肋,若见两胠疼痛,此虚寒之气,从下而上也。当以温药服之,温暖水土,以舒木气也。盖木生于水,木气之郁,必因水寒,水位在下,木位在左右胁肋之间,两胠疼痛,是木气之郁,此必寒水之气从下而上侵于木位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趺阳脉在足背,为胃脉之根,其脉当滑大而和,今以微弦之脉见于趺阳,是谓阴加于阳。阴邪上逆,是生胀懑,譬之瓮水坚冰,沃以沸汤,犹恐不济,稍事迟疑,则砉然崩裂矣。所以然者,寒之力百倍于热也。是故寒入太阴则腹满,不满亦必痰涎壅阻,浸成痼瘕,而大便不通。寒水上逆,则水道不行而两胠疼痛。两胠为下焦水道从出之路,寒水膨则腰中痛引两胠,所谓虚寒从下上者,为水邪将上干阳位也。仲师但言温药服之而未出方治,窃意当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所以然者,以腹满兼有寒痰故也(门人俞哲生言腹满脉弦者无宿食,宜附子粳米汤,便难者有宿食,故宜温下,亦通)。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诊趺阳而明腹满之寒热也。腹满之病,其邪木乘脾胃者多,若挟心相风火,则成湿热,而为实满,或挟肾寒反侮,则为虚满矣。然脾与胃为表里,诊趺阳胃脉则能定其脾之虚实寒热。但脉微者,是脾胃之阳微,弦乃肝邪乘于脾胃,肾寒相随肝气上逆,即脏寒生满病之义,故当温药服之。或不满者,脉必弦数,乃挟心相未乘脾胃,与肾寒上逆不同。本经气滞,故作便难,两胠疼痛又当凉利之治矣。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趺阳为胃脉,其脉微弦,微弦,为阴象也,阴加于阳,其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其阴邪下攻,必便难,或两胠疼痛,此虚寒不从外得,而从内生,其气欲从下而之上也。此症不可散表,当以温中之药服之。以散内结之阴寒也。 此言趺阳微弦,为中寒而腹满也。其实病根在下,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是也。与上一篇首节参看自得。胠音区,腋下胁也。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寒性腹满和寒疝的病因、脉证和治疗原则。趺阳脉以候胃病,若“脉微而弦”,微则中阳不足,弦属阴盛有寒。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腹满者,寒凝而气结也。假若不见腹满,而阴寒之邪旁攻胠胁,寒凝津不下达,则可出现大便难和两胠疼痛的症状。这种寒邪为病是因阳虚而寒从下上攻所致,和中焦之寒不同,故当服之温药以去其寒。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原来这是一段,底下又一段。趺阳脉就是脾胃脉,候脾候胃,微者是虚,弦者是寒实,弦脉一般和紧脉差不多,主寒又主实,是寒实。胃既虚,寒又盛,法当腹满,我们讲《伤寒论》太阴篇,腹满而痛这是虚满,虚满有寒。假如要是不满,胃是虚,假设寒不在胃里,也必从下往上攻,所以大便难。两胠疼痛,两胠就是两侧两胁,道理是虚寒从下上,因为胃虚啊,胃虚'邪之所凑,其其必虚',寒在下乘着胃虚就往上了,往上攻,所以两胠疼痛,那么这气往上攻,不往下去,所以大便难,这是寒从下上的一种现象。当以温药服之,这“温药服之”是双关的,上面那段,法当腹满当然也要用温药了,那么这个病也要用温药了。 这是一段不是两段我刚才说错了,一段分为两节,一个是趺阳脉微弦,微者胃虚,弦者寒盛,胃虚又有寒,依法当腹满,这是虚满。不满者必便难,如果不满,胃虽虚,寒当时没在胃里头,那么当时就不满,光虚而已。可是虚下面有寒,不然脉不会弦的,下面的寒也必乘虚而上攻,所以大便难,两胠疼痛,道理就是寒从下上,就是由于胃虚,寒从下上。这两种情形,无论是胃虚而满,或者是大便难、两胠疼痛,寒从下上这种情形,都应该用温药来治疗,那么该用什么温药呢,他在这没有具体讲,是原则是说的,当然因证而施。这是第一段,说这个腹满上面讲的都是虚寒,有虚有实有热有寒,不是一样的,所以底下对腹满有所发挥。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第2条: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第3条: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第4条: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第5条: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第6条: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第7条: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第8条: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第11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第13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14条: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第16条: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第17条: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第18条: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第19条: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第20条: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附方: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第21条: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第22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第23条: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4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第25条: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第26条: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