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已经那么努力了,还是在现实面前如此无力?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01

为什么,我已经那么努力了,还是在现实面前如此无力?

“给家一个规划”开栏语:

这几个月来,我经常带着女儿出入首都儿研所——做过家长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一个儿科医院。

如果你去过这样的医院,你就知道,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多少收入,都得在狭窄、闷热、拥挤的走廊里长时间等着,汗水、喧闹、以及孩子的哭闹,家长和医护人员的争执,家长之间的吵架,还有家长急火攻心,在那里训斥、打孩子……

那种环境,让我想起印度电影里的贫民区。

有几次,作为曾经20年经验的记者,我都想举起手机,去记录下这些荒诞的场景,不用写一个字——这简直就是一篇中国社会的深度报道。

可是,我无法拍得下去,因为,我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为什么,我已经那么努力了,还是在现实面前如此无力?

▲网上流传的儿研所看病图。这样拥挤嘈杂的就医环境,不菲的花费,每天都在很多医院里发生着。

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在很多方面,我们似乎已经非常现代化、非常先进、非常富有了——中产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大学毕业,有比较光鲜的工作,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也有看似挺高的家庭资产,每年家里还可以去国外度假……

但是,一旦遇到医疗、教育、养老这些谁也躲不过去的坎儿的时候,我们又分分钟被打回原型,我们的无力感,一下子就盈满了心头。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是说,所有的家庭其实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一例外。

苦难的家庭各有各的苦难,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我的理解,就是虽然我们都会遇到生病、上学、养老、工作变动……等等的问题,但是,有些家庭会很容易被其中的一项给彻底打败;而有的家庭却可以尽量减轻问题所造成的对家庭的伤害,比较从容地应对这些躲避不了的问题。

这是一门学问,一门值得每个家庭去学习的学问。

它不能被叫做家政学,也不能简单地叫做家庭健康计划,或者家庭理财规划……而是必须从整个家庭出发,能够兼顾到每个家庭成员(不是都围绕孩子)、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况(工作变化、情感变化等)、还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只处理眼前的事情)……的那么一种综合的学问。

我不妨就叫它:家庭规划学。

一个家庭,有长期的全方位的规划,和没有规划是不一样的。

如果没有规划,就算现在身体很健康、夫妻感情很好、有很好的工作、收入很高、有很多房产……也很难保证到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生活能够一直保持现在的状况。

如果有很好的规划,就算遇到社会经济的变化、遇到工作岗位的变化,遇到健康状况的变化,遇到教育投入的变化,都可以从容应对,甚至逐步提升家庭的财富和生活。

一个家庭,应该是随着成立时间、能力和经验的增加,财富越来越多,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幸福度越来越高,关系越来越稳固,自由度越来越强,生活越过越好。

要达到这样的逐步的提升,就需要一个规划的路线图,而不能仅仅凭着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凭着运气来达成。

本专栏的开启,就是想从家庭生活的角度,结合专业建议,给现在的家庭提供一些思路、经验、建议。

让更多的家庭,可以拥有自己的路线图,找到家庭的幸福之路。

这个社会中,有谁靠得住?

在《人生来就是痛苦的》那篇文章的后面,有一位读者留言:

同样是40多岁的70后,一样的痛苦、烦恼不断,为什么你那么优秀呢?

其实,正如我经常在很多场合,都会先简单地介绍自己一样,我要告诉大家,在这个社会中,我不属于优秀的那一列,是最普普通通的一个人:

我出生在河南的小山村;我大学被退学,没有本科文凭;我学机械,转经济,做传媒,一直都是野路子;我结婚前是“没有工作、没有存款、没有房子”的三无人员;我年近40辞职来北京当北漂,创业失败……

之所以,我的人生之路走到现在,我自己还在做着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完全不是我的优秀所带来的,而是我很早就明白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这个世界上,谁都靠不住。

父母靠得住吗?

我的父亲,幼年家里赤贫,17岁从军,后考入军校,成为了军官,转业后做过单位负责人,后离职经商,商业失败后在家病休。

无论在任何的时刻,他都很清晰地告诉我:18岁之后,赶出家门。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觉得是一句玩笑;十来岁的时候,觉得是一种威胁式的鼓励;真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事实;那个时候,我已经坦然接受了。

从那一天开始,我没有从家里拿过一分钱;我所从事的任何一个工作,都是自己找的;我离开某个城市,都是在已经买了火车票或机票后,才通知他们一声。

我一点儿都不埋怨我的家庭,我知道我的父母他们自己也是靠自己的,我自然也可以靠自己。就像我的父亲说的: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单位靠得住吗?

我曾经在一个公家单位上班,级别是科长。那时我一度认为可以一直慢慢地稳定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但是,有一天,我在走廊里看到一位老阿姨,手里拿着一叠单据,在等什么人。我有些好奇地问了下同事,才知道这是前任领导的夫人,来报销几千元的医药费——要知道,那是一个厅级单位,保障是很稳定的。可是,这位卸任不久的领导家属,屡次来报销得到的回复都是:没钱。

不仅没钱,她要申请派车给丈夫看病,也没有出车——而我走过司机班的时候,看到里面四五位司机,就在那里打牌。

那一天的情景,深深地印入我年轻的头脑之中——后来,我坚决地辞职,去了南方,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知道,就算我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我的命运也大抵如此。

我离开的时候,甚至连档案都没有来得及调出——我告诉自己,全部都靠自己来挣,挣多少都是自己的。

公司靠得住吗?

生存,毕竟是艰难的。

大学毕业后,我居无定所地在社会上闯荡了两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世态炎凉”——就是整个世界都不在乎你,无论你多么肯干、多有才华、多么努力、多么谦逊——这个世界压根儿就不拿正眼看你。

我拎着一个箱子,去了南方。我发现,北方把上班的地方都叫单位,而南方把上班地方都叫公司。

公司和个人的关系,就很简单:公司雇你干活,你获得相应的酬劳。公司觉得你不适合了,就辞退你;你觉得公司不适合了,就辞职离开。公司不会管你的生活,你也不会依赖公司。

就算是你创办的公司、你有股份的公司,也同样如此。你该拿走的,你不可以拿走的,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后来,我和一些同龄朋友,先后进入到一个媒体集团工作。有一位就说:这么大的一个集团,我以后就在这里养老了。我却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集团,都不是让你来依靠的。

果然,我离开几年之后,回去办事,看到我的领导正发愁地看着一个名单:集团给出了裁员比例,可是,你说裁谁好呢?

朋友靠得住吗?

我对很多朋友很寡情,一直如此。

有时候,我妈妈就会批评我:你们朋友邀请你去吃饭、打牌,你老是不去,这不像话啊。我跟她说:我不喜欢打牌,去了也没意思;如果因为我不去打牌,就不把我当朋友的,我也不在乎失去这样的朋友。

其实,我有一些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但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该自己扛的还要自己去扛。

就算,你有死党的朋友,你有从小一起的发小,他也可以在关键的时期,帮你很多的忙——可是,你也要体谅人家的处境、家庭,你也不能接受过于慷慨的帮助——否则的话,就是你不够朋友了。

所以,朋友可以给与你的,是属于真诚友谊的那一部分;而你所遇到的现实中的困难,要自己去应对。

现实中的危机是什么?

中国人那么勤奋,为什么?

因为我们即便如此勤奋,还是有很多我们不可控的困难,会随时降临在我们面前。

说是随时,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可以比较准确地预估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随时都不敢松懈的原因。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看病、上学、工作、养老,堪称四座大山,重重地压在那里。

我们要翻越它们很难,我们更不能像愚公那样一点点地挖掉,或者指望有神仙,动动手指就给移开了。

看病。

年轻的时候,我原来一直很傻,或者说,一直很不屑于去考虑这个问题。一是年轻身体好,基本上不怎么生病,感冒发烧肚子疼牙痛,扛一扛、吃点药,实在不行了,才去医院看病,一两年才一次。

所以呢,医保都懒得办,办了医保卡也会忘了带,更不用说个人保险了——连坐飞机都不买——关键是,也没出什么事儿啊。

但是,人一到35岁之后,很多年轻的时候觉得距离自己很遥远的医学名词,都会陆续地和自己联系起来,颈椎病、肩周炎、脂肪肝、高血压、各种结石、偏头痛、失眠……

同时,你还要面对家里的长辈所遇到的老年疾病,和有了孩子之后的儿科疾病。

而所有人看病的责任,都会压在你的身上——你要建立起一个很全面的医疗资源网络,基本上覆盖了医院的全部科室;你还需要面临医疗费用的准备和使用,看普通还是专家,要不要住特需病房,药物用国产还是进口……

这,都是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考验。

上学。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不少。

但是,上学的成本,却要比我们小时候多了很多。

虽然,教育公平是大趋势,也有很多措施在平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可是,毕竟还有很长的时期才有成效。

现实的情况,就是想上一个好的学校,无论是学前的幼儿园,还是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以及重点高中,更不用说是名牌大学……那需要的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无论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会是家庭里最主要的支出项目之一。

同时啊,我们也清晰地看到,素质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路径。于是,各种培训班、兴趣班,以及由此带来的演出、比赛、展览……这方面的投入,可以说丝毫不比学校教育少。

还有,很多家长也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去国外留学。那么,随着全世界对国际生收费日益提高,这项支出也会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工作。

相对来讲,中国的工作,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比较好找的。但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的失业率低,也是指的年轻人、一般的工种。

而对于已经成家的35岁以上的中年人,一是不敢失去工作;二是不好找新工作。

在一个行业里工作十几年以上,也大都带了团队、做了管理,也习惯了较高的收入和福利,此时此刻,最害怕的词汇,可能除了癌症之外,就是裁员了。

我总想起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企的那次改革,我们的父母很多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下岗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也很有可能,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行业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争端……等等原因,会遇到失去现有工作的可能。

而且,我甚至还觉得,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在我们50多岁的时候,再来一次。

因为,现代社会的知识更迭,是在四年左右;那么,由知识和信息所带来的行业升级、更迭,或许,在十年左右。

也就是说,刚成立十年的企业(或者项目),如果在十年之后,不主动升级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那么,这企业就会被淘汰。

企业(项目)被淘汰了,自然,也就意味着员工的失业——不是你不够努力的原因,也不是企业本身的原因,而是这个行业甚至都没有了。

但是,你还得生存下去啊,你还有父母孩子要养育啊,你还有房子要供病要看学要上啊。

你如果崩溃了,整个家也就崩溃了。

养老。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养老问题。

但是,中年之后,就算你还是不考虑养老问题,养老问题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因为,怎样过好后半生,和你如何处理现在的教育、医疗、工作的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比如,很多人遇到以上三个问题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所有养老的钱(如果专门有储备的话),去让孩子上学、去给家人看病、去支持创业……

从情感上看,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是,投入教育的钱,不可能有即时的回报,就算你上了哈佛耶鲁,也不是马上就挣回学费的;拿去看病的钱呢,换回的是无价的亲情、相处;用在创业上,则要面临着极高失败的机率的风险。

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当你开始真正面对养老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从一个可以贷款的人,变成了一个纯消耗的人。如果这个时候,才开始考虑养老,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

我们应对危机的方式有哪些?

为什么,我已经那么努力了,还是在现实面前如此无力?

▲危机真的随时会降临,但我们似乎从来不会把这一点作为前提来规划人生。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度过幸福的晚年时光。

我已经啰嗦了这么多,实在是停不下来。

我还是想再结合自己家庭的经历,分享给现在的可能比我们年轻的家庭,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不把自己的所有期望,都放在一份工作上。

有很多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一门心思做好工作。当然,工作也很出色,工作也带给了他成就和回报。他们家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

但是,如果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份好工作上面,那么他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现在,很推崇跨界人才,我也想说,家庭也可以跨界经营。

就算你有一份很高大上的工作,不妨家里也做一些其他有收入的事情,具体做什么呢,只要你真去想,就有可以做的。而且,因为有一份好的工作,还可以有一定的试错期、累积经验。说不定,后来会发展出整个家庭的保障呢。

再不济,什么生意也没做。那么,也应该扩展自己的能力。比如在科技企业上班的,不妨根据自己的兴趣,读读心理学也好,去当义工老师也好,研究下手机摄影也好,设计一个手工课程也好……谁说这些兴趣,未来不能是一个工作、一份事业呢?

二、不把生活的幸福美好,都建立在好运气上。

我认识很多有文化品位的人,他们都生活得非常自在。

但是,有些人过着如此闲云野鹤的生活时,已经做好了一些基础,使自己的收入可以持续,遇到健康问题也有解决方案。

而还有很多人,却把如此美好的生活,都建立在自己以往的好运气上——现在有足够的钱,有自由的时间,有健康的身体——可是,没有新的收入进来,没有长期的规划,谁能保证这些不会烟消云散呢?

所以,我们不用羡慕那些暂时辞去工作,去环球旅行,自由生活的人;而应该羡慕那些无论在任何境况下,都生活得自由自在的人。

前者,靠的是运气;后者,靠的是智慧。

运气,只能管一时;而智慧,可以管一生。

三、不把应对生活的变故,都揽在自己的肩上。

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里,都有一个顶梁柱。

过去,往往是孩子的爸爸;现在,也有的家庭,是孩子的妈妈;总之,就是孩子的父母。

就算如此,整个家庭的四座大山,要压在这两个人的身上,还是显得太重太重了。

前面说过,无论是单位公司,还是父母朋友,在真正需要承担的时候,是无法保障我们,我们也不能依靠他们的。

那么,除了我们自己以外,还需要调动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来一起应对这四座大山。

当然,这些资源,一定是合法的、长期的、有效的。比如,购置的房产、正规的理财、合理的保险,等等等等。

今天说了这么多,就是想提醒一下家庭:

一个家庭,是需要运营的,需要规划的;我们梳理下自己家庭实际上的条件是什么,要面对的发展和风险是什么;我们要为自己家庭的幸福,开始制定长期的规划;这是一个现代家庭所必须的。

END

作者,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