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时掌控土地质量变化 ——浙江省基本农田地球化学监测网建设小记

 云海圣堂 2019-09-01

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点。

土壤污染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对土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成为破解土壤污染防治难题的关键。浙江省选择与农产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基本农田进行试点,经过4年的努力,建成了全省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持续大数据支撑,为土地质量动态监管、保障农产品源产地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5年,《浙江省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试点》项目开始实施,由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在建立监测网络的过程中,浙江地调院开展了监测技术方法体系研究,编制了相关技术规程,利用监测数据分析耕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取得了系列成果。

  经过4年研究部署和实施,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建立了由2000个监测点构成的覆盖全省基本农田的地球化学监测网络,监测指标涵盖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及生态健康质量的地球化学指标。根据监测目标差异,监测点分为基础监测点、风险监测点、环境保护监测点和养分监测点4类。其中,基础监测点网格化均匀分布于监测工作区域,主要用于监测土地质量背景状况,着重掌握基本农田整体质量变化;风险监测点分布于污染物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生态风险以及土壤环境变化较为剧烈(污染物含量增加速率、土壤酸化速率较大)的区域,主要用于监控重点风险区土地质量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环境保护监测点分布于邻近生态环境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对土地质量要求较高的区域,主要用于掌握土地质量微小变化趋势及其对保护区的影响;养分监测点分布于土壤有益元素异常的区域,主要用于掌握土壤有益元素变化及其农业可利用性评价。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化,土壤监测也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要求,标准化和制度化成为该项工作持续开展的内在要求。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在开展“样品时空变异对监测参数的影响”“样品混合对监测参数的影响”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总结浙江省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试点、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工作经验,参考相关技术标准,明确了监测样品最佳采集时间,优化了样品组合数量,破解了监测周期甄别、监测指标筛选和监测指标变化量识别等监测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监测方法技术体系,编制了《浙江省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技术规程对监测工作目标任务、监测网布设、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数据库建设及质量要求、数据处理与成果编制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监测网络建设过程中,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与信息管理平台,并取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将形成的监测技术方法应用于温州市、湖州市和永康市等市县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获得地方政府部门肯定。在团队建设方面,培育并形成了以青年博士、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人才为主的土地质量监测技术团队,并成为自然资源部平原区农用地生态评价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人才队伍的一部分。

  此外,通过监测网的建设,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还查明了全省基本农田土地质量总体现状和变化趋势,阐明了基本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成因,评价并预测了基本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

  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的建成,为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持续的数据支撑,为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将成为地质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可以预见,随着监测网络的正式运行,全省基本农田整体监测监控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浙江的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必将取得更大成果。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